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71例累及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于我院行保肢治疗,男43例,女28例,平均10.4 (6~49)岁。接受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分别54例和17例。采用MSTS功能评分对两种假体置换手术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76个月,平均31个月。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组MSTS功能评分分别为(23.8±3.3)分、(25.9±1.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组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2例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非骨水泥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本组11例死于肿瘤相关疾病,48例无瘤生存,12例带瘤生存。24例(24/71,33.8%)术后4~29个月内发生肺部转移或其它部位多发转移,8例(8/71,11.3%)出现局部复发。结论随着骨肉瘤患者总生存期的延长和生存率的提高,对于预生存期较长、活动量较大且骨质较好的患者而言,非骨水泥型假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治疗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增强脊柱稳定、控制肿瘤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随着脊柱转移瘤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医师亟需掌握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进展和原则。本文针对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术前检查与评估、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管理三个维度进行总结,以期为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规范诊疗流程,进而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外科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搭载的人转化生长因子基因对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取4个月龄健康雌性日本大白兔30只,于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行L4~5,L5~6前外侧纤维环损伤手术以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术后8周将动物随机分入3组。治疗组14只,注射20μL(10×106pfu)腺病毒载体介导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对照组8只,注射20μL(10×106pfu)腺病毒载体介导标志基因(Ad/CMV-LacZ);空白组6只,注射20μL生理盐水。另取2只同类的健康白兔作为正常对照,不予任何手术或治疗。注射后3周取各组椎间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T2加权磁共振成像、蛋白免疫印迹、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①兔椎间盘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注射3周后,治疗组切口已基本愈合,髓核细胞大量增生;空白组纤维环外侧内2/3部分仍未愈合,部分髓核细胞坏死、凋亡;对照组较空白组改善不明显。②MRI扫描结果:治疗组椎间盘信号较对照组及空白组有所恢复,但并未完全达到正常椎间盘水平。③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治疗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有显著上升(P<0.01)。④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组织分析结果:治疗组转化生长因子β1为强阳性表达(>50%),空白组几乎没有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对照组与空白组相似。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563,P=0.00)。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细胞能够有效提高髓核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阻逆椎间盘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可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相应的机体变化。骨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血栓栓塞症风险较高,目前国内尚无防治共识可供借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织全国三十多位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南或共识,总结骨肿瘤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风险因素、诊断流程及防治措施,形成本共识。该共识的实施有望提高国内相关医师对骨肿瘤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下腹正中切口(Stoppa入路)手术在治疗骨盆前环复杂骨折中的临床经验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5月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1例骨盆前环复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按照Tile分类:B2型6例,B3型3例,C2型2例。手术采用Stoppa入路,其中4例采用前环钢板固定,4例采用前环钢板和外固定器固定,3例采用前环钢板和骶髂螺钉固定。结果 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2cm(10~14cm),平均手术时间100min(80~120min),平均出血500ml(300~800ml)。11例前环损伤均复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9例术后获得8~10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Stoppa入路具有操作简单、解剖清晰、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在治疗骨盆前环复杂骨折时,Stoppa入路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背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以修复骨缺损,是骨科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转化生长因子β1作为重要的骨形成因子,在骨代谢和骨损伤修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的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修复鼠胫骨骨缺损的治疗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3-03/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成。选用健康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的成骨细胞与涂覆多聚赖氨酸的聚DL乳酸仿生基质材料复合,植入鼠胫骨骨缺损模型,术后摄X射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修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情况。结果:20只SD大鼠均进如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实验组:4周时X线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有类骨组织和新骨形成,成骨细胞贴附于基质材料表面。8周时缺损基本修复,新骨密度与自体骨接近。②对照组:4周时X线片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没有类骨组织形成,基质材料表面成骨细胞贴附较少,材料腔隙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8周时植入材料基本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结论:将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结合修复骨缺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工伤等昕引起的腰椎间盘病变的鉴定中,由于缺乏年龄相关的椎体骨赘发生率及其分布的参考值而很难对其做出正确的评判。目的:建立年龄相关的椎体骨赘发生率及其分布的参考值数据库。设计:相互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和德国海德堡大学骨科医院完成,研究对象:选用德国海德堡大学骨科医院资料库中1980/1999腰椎侧位X线片1240张,男性X线片633张,平均年龄20~87岁;女性607张,平均年龄20~92岁。干预:测量腰椎侧位X片1240张,将T12-L5椎体骨赘分为椎体上缘刺状骨赘及椎体下缘刺状骨赘,均以“有”或“无”记录,男、女两组分别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组计算骨赘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年龄、性别对骨赘发生率的影响及骨赘分布。结果:椎体骨赘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Ⅴ组分别为48.5%和33.7%,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生率(x^2=4.38,P&;lt;0.05);男性骨赘最好发于第4腰椎,女性骨赘最好发于第3腰椎.结论:应用年龄相关的椎体骨赘发生率及其分布的参考值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可对椎体骨赘的发生情况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之一,手术治疗和辅助化疗的效果尚不理想.研究显示,在基因层面开展骨肉瘤靶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基因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基因联合治疗以及基因治疗载体等方面,为骨肉瘤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时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双髋病变的临床效果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等问题。方法31例双髋关节病变患者在全麻下行后外侧切口入路,同期置换全髋关节,采用进口全髋26例,国产5例,骨水泥型14例,非骨水泥型13例,混合型4例,随访6~2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双全髋关节一期置换手术顺利,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比分次完成费用明显降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好,且时间短,双下肢肢体均等长。结论有条件的医院和技术操作熟练的医师,选择合适的病例,一期完成双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ADp14ARF转染p53阳性的肿瘤细胞系,可以发现明显的细胞增殖受阻现象。而转染p53阴性的肿瘤细胞系,尽管也可见肿瘤细胞增殖受阻,但在程度上明显轻于前者。同时转染p14ARF和p53两种基因,既增强p53表达又加强p53积累,能否更易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双质粒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并观察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生长的抑制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5—01/2006—10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公共实验平台完成。人骨肉瘤MG-63细胞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教研室细胞室提供。含p53全长基因序列的质粒pIRES-p53和pIRES载体均购自武汉晶赛生物公司。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从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出的p14cDNA(0.5kb)亚克隆至pIRES载体中,通过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IRES-p14ARF-p53。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入骨肉瘤MG-63细胞中,并筛选出阳性克隆,将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G-63细胞),空载体对照组(稳定转染pIRES-neo细胞),p14ARF-p53组(稳定转染pIRES-p14ARF-p53细胞)。①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前后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②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m bolt对稳定转染后的瘤细胞p53、p14ARF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③采用噻唑蓝比色法与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骨肉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②瘤细胞p53、p14ARF蛋白的表达。③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出双质粒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①骨肉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后的瘤细胞多停滞于G1期。②蛋白表达检测结果: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证实p14ARF、p53基因在靶细胞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有独立表达。③细胞生长情况:转染MG-63后24,48,72,96h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43%、69.37%、66.19%、75.26%,与空载体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野生型p53和p14ARF可协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