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与98例正常对照者的睡眠状况进行测评分析,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BI)与NIHSS分别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组睡眠障碍发生率、PSQI总分以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脑卒中组男性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P0.05),正常对照组男性及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卒中组年龄50岁患者的PSQI总分显著高于脑卒中组50~59岁、60~69岁、≥70岁的患者及对照组各年龄段患者(均P0.01)。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组睡眠障碍患者的BI显著降低,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更易伴发睡眠障碍,在年龄50岁伴神经功能缺损的女性患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对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对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42例脑卒中情感障碍患者入院时及1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统计,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卒中情感障碍患者1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对照组较情感障碍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并发情感障碍可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26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调查。结果在526例脑卒中患者中,睡眠障碍患者(PSQI总分>7分者)341例(64.8%)。睡眠障碍患者与非睡眠障碍患者在性别、年龄、SCL-90、NDS和ADL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睡眠障碍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要改善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除了防止脑卒中外,还需要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睡眠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病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以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6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组人员睡眠状况进行评价,统计2组睡眠障碍发生率,同时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PSQI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睡眠障碍发生率4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以白天睡眠6h以上(52.17%)、夜间不寐(30.43%)为主要症状,以大脑皮质下卒中为最常见发生部位。急性脑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18±1.32)分,显著低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17.19±3.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障碍治疗总有效率93.48%。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相对正常人群易发生睡眠障碍,症状为白天嗜睡、夜间不寐等,且大脑皮层下卒中易出现睡眠障碍。另外给予药物联合心理辅导干预能显著改善睡眠障碍症状,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4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及8例单纯OSAHS患者采用多导睡眠图(PSG)检测,并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及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进一步对相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显著高于单纯脑血栓形成组(P〈0.05)。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的患者MMSE评分、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及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较单纯OSAHS及单纯脑血栓形成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组AHI与MMSE及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结论:脑血栓形成合并OSAHS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奥氮平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86例,对照组卒中患者92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分析两组患者及组中后抑郁患者奥氮平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结果卒中后抑郁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因子评分和PSQI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奥氮平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好转(P〈0.05)。结论情感障碍可以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经奥氮平治疗后睡眠障碍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脑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日常功能训练,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GWB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2、4个月GWB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GW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老年脑卒中患者幸福感,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华佗再造丸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社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证实中医药综合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脑卒中住院治疗后进入社区中医辨证为痰瘀阻络证的恢复期病人110例,试验组64例,对照组46例,2组病人均给予社区基础康复治疗。试验组加用中医药综合康复方案。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末及随访1个月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末和随访1个月末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P〈O.05),改良Barthel指数积分升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个月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末试验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P〈0.05),改良Barthel指数积分升高明显(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佗再造丸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可改善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情况,比较两种评估结果是否一致.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指数(PSQI)对PSD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并应用多道睡眠仪(PSG)对PSD组患者的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记录,比较PSD组主客观睡眠的各项指标.结果 PSD组与对照组比较,PSQI各因子分及总分值偏高,差异有显著性;PSD组患者主观睡眠比客观睡眠障碍更加严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SD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且PSD患者主观睡眠障碍比客观睡眠障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全部患者常规治疗原发病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及使用睡眠多导仪监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REM时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深睡眠时间等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测定,比较两组的各项分值差异;进一步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并与患者的PSQ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SQI平均得分13.12±2.73分,PSQI>7分者126例(54.07%)。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左侧病变、前循环病变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患者个性特点和积极、消极应对分值具有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其睡眠质量受年龄、左右侧别、病变血管、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卒中恢复期焦虑抑郁状态伴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卒中恢复期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均给予生物反馈训练,训练方法为每周五次,每次 30 min的自主神经系统放松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训练前后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简 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 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ugle-Meyer肢体功能评分(Fugl e-Meyer Scale,FM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 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采集患者的睡眠时间,对比分析训练前后这些量表评分及睡眠时 间的变化。 结果 研究共纳入并完成3 0例患者的数据统计。治疗后患者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显著增 加[(4.81±1.58)h vs(7.30±1.34)h,P<0.001]。HA M A[(17.50±8.41)vs(9.00±7.01)]和 HAMD([ 19.53±7.82)vs(9.23±4.42)]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均P<0.001)。训练4周后患者的MMSE评 分有提高,Fugl e-Meyer分数增加,Barthel指数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 =0.033)。 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有利于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睡眠和情绪改善,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连续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是否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Lp(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分为心源性脑栓塞(CE)、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小动脉卒中(SAA)、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和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以同期入院的非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排除)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Lp(a)及其他各项血脂指标,并于入院及病程两周时分别行NHI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Lp(a)与卒中类型及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Lp(a)浓度及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p(a)进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病因素的回归方程Lp(a)水平与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浓度Lp(a)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且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早期功能修复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DISBT组(21例)给予DISBT治疗和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DISBT治疗时间为3 d,共行3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分别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和脑电频谱差异。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②DISBT组睡眠结构中2期睡眠比例、脑电频谱β、γ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则较冶疗前上升(P<0.05);DISBT组冶疗后3期睡眠比例及6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两组治疗后,过度觉醒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过度觉醒量表中极限数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BT组则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DISBT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中微量白蛋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8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2组:尿微量白蛋白组(MAU 组)36例(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 mg/24 h);尿白蛋白正常组(NAU 组)5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30 mg/24 h),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troke,GCS)评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 Barthel 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并于脑梗死后3、12、24月时再次进行 BI 及 mRS 评分,并随访2年以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MAU 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7.09±2.24)分,高于 NAU 组(4.96±2.11)分(P 〈0.05),GCS 评分(13.4±2.62)分,低于 NAU 组(14.5±2.87)分(P 〈0.05);MAU 组 BI 评分在入院时、脑梗死后3、12、24月均低于 NAU 组(P 〈0.05);MAU 组在入院时、脑梗死后3、12、24月 BI 评分、mRS 评分均高于 NAU 组(P 〈0.05)。随访2年,MAU 组再发1次6例(16.67%),再发2次3例(8.33%),再发3次及以上者1例(2.78%);NAU 组再发1次5例(10%),再发2次2例(4%),再发3次及以上者0例(0%);MAU 组均高于 NAU 组(P 〈0.05)。结论脑梗死伴 MAU 患者与脑梗死 NAU 患者比较,前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效果.方法 将67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使用右佐匹克隆合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和对照组(33例,单用右佐匹克隆治疗8周).采用多导睡眠(PSG)监测技术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多导睡眠脑电图中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睡眠潜伏期、REM(快速眼动)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睡眠脑电图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TMS治疗,疗程10 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 NIHSS评分:试验组由治疗前的6.57±2.66减少到治疗后4.01±2.83,对照组由6.29±3.00减少到5.10±2.43;Barthel指数:试验组由治疗前47.33±14.31增加到治疗后60.83±18.53,对照组由45.50±13.91增加到53.67±15.97;Fugl-Meyer评分:试验组由治疗前38.20±24.01增加到治疗后58.40±29.57,对照组由37.53±23.8增加到49.60±29.77,治疗前两组3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8、0.004和0.008)。结论 TMS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症)患者,分为实验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均为1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1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为疗效观察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和治疗费用为卫生经济学指标。比较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患者每人每天所花费的住院费用。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14 d时NIHSS、BI、mR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4 d后NIHSS评分下降主要在构音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BI评分提高主要在用厕、吃饭、移动、行走、穿衣、上楼、洗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RS(0~2)分的患者近期残障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②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检查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药品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01)。③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实验组所需费用均较对照组少。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D62E+微粒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0例非脑卒中患者,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CD62E+微粒水平进行检测,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预后,分析CD62E+微粒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为(1.67±0.53)个/μl,高于对照组的(0.98±0.37)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1,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呈正相关(r=0.335,P<0.05);NIHSS评分≤5分患者的血浆CD62E+微粒水平低于NIHSS评分>5分患者(P<0.05);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高于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93,P<0.05),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614,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