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 d、7 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7例;小动脉卒中(SAA)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中脂蛋白(a)[Lp(a)]的水平与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脑卒中的可能病因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Lp(a)。结果 (1)各组脑卒中患者Lp(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脑出血、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对照组比较Lp(a)血浆浓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隙性梗死组Lp(a)浓度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Lp(a)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p(a)水平升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Lp(a)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探讨Lp(a)糖尿病及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a)水平,并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之间Lp(a)水平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蛋白(a)血浆浓度明显增高;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之间Lp(a)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Lp(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脑梗死患者Lp(a)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3例。急诊入院时检测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高血糖定义为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7.2mmol/L。入院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缺血性卒中类型(TOAST分型)。发病30d时进行改良Rankin’s评分(mRS),作为评估早期预后的指标。结果 (1)本研究入选的1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5例(59.4%)出现高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感染、高血糖、NIHSS评分和TOAST分型对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出现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病情较重的指标之一,高血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载脂蛋白E(apoE)与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以中青年脑卒中病人7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选取其大脑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43例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apoE基因型分析,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和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中青年ACI组apoE型ε3/4的频率为30.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青年ACI患者中ε3/3和ε3/4亚组血清L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分析发现Lp(a)、收缩压、舒张压、腰臀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1)。病人组中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apoE基因型ε3/4与中青年ACI的发生相关,等位基因可能是中青年ACI的一种遗传易感因子。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是中青年脑卒中病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p(a)、高血压、腰臀比、吸烟和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之间的关联。方法将筛选患者287例根据血 Hcy水平分成2组,A组152例<10·3μmol/L ,B组135例>10·3μmol/L。所有患者均行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记录患者基础人口统计学数据,入院前后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Hcy水平随年龄和男性比例的增加而升高(P<0·05),B组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5),7 d NIHSS评分和3个月mR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Hcy水平、NIHSS评分、糖化血红蛋白有关,且H cy水平越高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越高( P <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可作为急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且存在自发下降趋势,8h内下降最明显,36h趋于稳定.其中脑梗死患者血压在入院30h内趋于稳定,脑出血患者血压在入院96h内趋于稳定.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要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h内血压.独立影响入院时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其中心脏病史与入院时血压成负相关.独立影响入院时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史.年龄与入院时舒张压呈负相关.独立影响7d内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心脏病史与7d平均血压呈负相关.影响入院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伴发疾病评分、入院NIHSS评分、心脏病史.心脏病史和年龄与7d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有自发性下降趋势.卒中类型及高血压史与血压呈正相关,心脏病史及年龄与血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41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18-44岁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按TOAST分类探讨各病因、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明确病因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依次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非感染性脑血管炎、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血管畸形和颅内血管瘤,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Lp(a)升高、吸烟、高血压、心脏疾病和糖尿病史,ESR、hsCRP升高对卒中的发生有激发作用.影像学表现的特点与病因类型关系密切,有助于卒中的病因诊断和二级预防.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多样,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炎较常见,明确病因有赖于完善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2-01—2014-03收治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3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入院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big ET-1、Lp(a)的水平变化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3、6个月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脑血管血流速度。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血浆big ET-1、Lp(a)的水平均有显著降低,而VMCA显著升高,其中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NIHSS评分、ADL评分及VMCA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同时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经过治疗后血浆big ET-1、Lp(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big ET-1、Lp(a)水平,可通过血浆big ET-1、Lp(a)水平对患者的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Hcy)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讨pHcy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病例组)及健康体检青年86例(对照组),测定其空腹pHcy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 病例组p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将p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发现,pHcy水平只与性别相关(r=0.411,P〈0.05),而与吸烟、饮酒、空腹血糖、血压、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相关。结论 高Hcy血症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未发现pHcy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脑梗死TOAST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36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诊断标准确定亚型,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秩和检验Hcy水平与TOAST亚型间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膜形态、血流频谱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Hcy水平与斑块性质间关系。结果: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TOAST其他亚型;将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型、病因不明型4亚型合并为非LAA组后,LAA型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仍然最高(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3,95% CI:2.99~20.01)。③LAA型脑梗死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Hcy和糖尿病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增高与TOAST分型中LAA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无甲状腺疾病史的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按血清甲状腺素水平(T_3、T_4、TSH)和临床特点、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分类及分析,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低]T_3组患者血清T_3值[(0.65±0.17)nmol/L]低于正常T_3组血清T_3值[(1.34±0.28)nmol/L](P〈0.01);T_4、TSH值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低T3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T_3组(P〈0.01),血清T_3水平与人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低]T_3组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正常T_3组(P〈0.05)。结论血清低T_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严重程度及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严重低T_3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较差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症)患者,分为实验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均为1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1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为疗效观察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和治疗费用为卫生经济学指标。比较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患者每人每天所花费的住院费用。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14 d时NIHSS、BI、mR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4 d后NIHSS评分下降主要在构音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BI评分提高主要在用厕、吃饭、移动、行走、穿衣、上楼、洗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RS(0~2)分的患者近期残障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②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检查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药品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01)。③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实验组所需费用均较对照组少。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CT脑血管成像(CTA)对脑血管闭塞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NIHS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6分组、NIHSS7~14分组、NIHSS≥15分组。同时进行CTA检查。分析NIHSS评分与CTA显示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平均为9.57±5.10分。CTA显示脑动脉正常32例(34.41%),脑动脉狭窄23例(24.73%),脑动脉闭塞38例(40.86%)。CTA显示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10.53±5.43)高于无脑动脉病变的患者评分(8.13±4.23,P<0.01),其中脑动脉闭塞患者NIHSS评分(12.14±4.99)明显高于无脑动脉病变患者评分(P<0.001)。NIHSS评分≤6分组的16例患者中CTA显示脑动脉狭窄4例(25%),脑动脉闭塞3例(18.75%);NIHSS评分为7~14分组共66例,脑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比例分别为24.24%(16/66)和43.94%(29/66);NIHSS评分15分以上组患者脑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的比例分别为27.27%(2/11)和54.55%(6/11)。NIHSS评分≥15者在CTA上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达95%,根据NIHSS评分预测CTA上显示的血管闭塞的阳性预测值为84.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时NIHSS评分与CTA检出血管闭塞相关(r=0.22,P<0.05),超急性期NIHSS评分为预测CTA显示血管闭塞的独立因素(OR=1.1,95%CI=0.6~1.65,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HIHSS评分与CTA显示脑动脉闭塞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往往提示CTA上存在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中微量白蛋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8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2组:尿微量白蛋白组(MAU 组)36例(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 mg/24 h);尿白蛋白正常组(NAU 组)5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30 mg/24 h),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troke,GCS)评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 Barthel 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并于脑梗死后3、12、24月时再次进行 BI 及 mRS 评分,并随访2年以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MAU 组入院时 NIHSS 评分(7.09±2.24)分,高于 NAU 组(4.96±2.11)分(P 〈0.05),GCS 评分(13.4±2.62)分,低于 NAU 组(14.5±2.87)分(P 〈0.05);MAU 组 BI 评分在入院时、脑梗死后3、12、24月均低于 NAU 组(P 〈0.05);MAU 组在入院时、脑梗死后3、12、24月 BI 评分、mRS 评分均高于 NAU 组(P 〈0.05)。随访2年,MAU 组再发1次6例(16.67%),再发2次3例(8.33%),再发3次及以上者1例(2.78%);NAU 组再发1次5例(10%),再发2次2例(4%),再发3次及以上者0例(0%);MAU 组均高于 NAU 组(P 〈0.05)。结论脑梗死伴 MAU 患者与脑梗死 NAU 患者比较,前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变异性及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血糖监测将其分为血糖变异组和非血糖变异组,对所有患者的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两两比较情况、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以及NIHSS评分患者例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糖变异组患者的LAA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非血糖变异组(P<0.05),LAA组血糖变异性与SAO组和CE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SAO组和CE组的血糖变异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入院半个月后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非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的变化,且2组患者在入院半个月后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NIHSS评分以及血糖变异等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关。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LAA患者等均是影响患者血糖变异性的相关因素,且血糖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即血糖变异性异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较缓慢,预后情况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1例青年缺血卒中患者及80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140例青年健康体检自然人群作为对照,进行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缺血组TOAST病因分型按比例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0.8%、小动脉闭塞型(SAO)28.2%、不明原因型(UND)15.5%、其它原因型(OTH)9.9%、心源性栓塞型(CE)5.6%。与中老年缺血组比较,其UND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易患因素依次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与中老年缺血性组相比,青年缺血组中男性患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以LAA型最常见;其发病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150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3.8%(28/64),小动脉闭塞型15.6%(10/64),心源性脑栓塞型3.1%(2/64),其他原因型25.0%(16/64),原因不明型12.5%(8/64)。中老年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4.0%(66/150)、小动脉闭塞型30.0%(45/150)、心源性脑栓塞型8.0%(12/150)、其他原因型4.0%(6/150)、原因不明型14.0%(21/150)。TOAST分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青年组其他原因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小动脉闭塞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酗酒史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脑动脉夹层、烟雾病等方面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中老年组在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男性比率方面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相对少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连续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