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影响.方法 将25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6例,治疗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对照组采用阿普唑仑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33例,显著进步50例,进步33例,无效10例;对照组临床痊愈26例,显著进步44例,进步39例,无效17例,治疗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率为92.10%,显著高于对照组86.51%(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减少,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使用睡眠药物、睡眠紊乱、白天功能紊乱等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白天功能紊乱等因子分降低更明显。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症患者症状,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米氮平合用经颅重复磁刺激法治疗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符合“老年焦虑症”诊断标准并伴有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米氮平合并经颅重复磁刺激法)和对照组(单用米氮平)各50例.观察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和抑郁症状;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技术(PSG)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状况.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7.23%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2)治疗后4、8周后,研究组HAMA、SAS及SDS分值量表分值与对照组比较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997 3,4.937 7,3.359 9;P<0.05);(3)治疗后研究组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65 6,3.105 7,2.705 7,2.699 1,3.614 9,19.898 8;P<0.05);(4)治疗后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 8,P< 0.05);(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17.7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7,P>0.05).结论 米氮平合用经颅重复磁刺激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伴发的睡眠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联合米氮平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82例慢性失眠患者分成研究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右佐匹克隆(1.5~3mg/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米氮平(15~30mg/d)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不良反应量表(TESS)的评定;并以PSQI量表减分率进行有效率评定。同时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PSG),通过PSG睡眠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较治疗前均逐步下降,治疗4周后研究组有效率92.9%,对照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6,P=0.010);研究组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治疗两组均出现TST延长,ATA、AT明显减少,SL明显缩短,SE明显提高,REM潜伏期缩短,REM、N2时间延长,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研究组对比治疗前还有N3时间及比例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研究组在TST、N2、N3时间及N3比例的增加,SL、ATA、AT的减少,SE的提高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右佐匹克隆联合米氮平对慢性失眠的治疗较单一使用右佐匹克隆疗效要好;安全性高,能加深睡眠,减少觉醒。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临床评估量表和多导睡眠检测技术研究镇静催眠药物右佐匹克隆治疗适应性失眠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设计,比较适应性失眠患者使用右佐匹克隆治疗前后的睡眠结构变化及评估其药物疗效.纳入对象为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睡眠障碍门诊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共32例,其中女性20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36.2岁.患者接受连续3d药物治疗(每次3 mg右佐匹克隆),观察指标为服药前及服药第3天睡眠相关的主观与客观检查(量表评估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的总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觉醒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各期时间百分比、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百分比等,并使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 ISI)和MMSE评价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和药物对于患者日间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右佐匹克隆能够缩短入睡潜伏期[治疗前( 52.92±11.71) min,治疗后(28.2±10.11)min;t=-4.376,P<0.01]、延长总睡眠时间[治疗前(365.22±30.13) min,治疗后(429.18±26.93)min;t=4.102,P<0.01]、减少觉醒次数[治疗前(5.00±1.92)次,治疗后(2.73±0.91)次;t=-4.592,P<0.01]、提高睡眠效率(治疗前72.69%±6.32%,治疗后82.67%±4.16%;t=3.371,P<0.01)、缩短觉醒时间[治疗前(88.51±17.48) min,治疗后(65.93±21.10) min;t=-5.863,P<0.01]、降低NREM 1期时间百分比(治疗前12.54%±2.10%,治疗后7.30%±2.90%;t=-3.155,P<0.01)、增加慢波睡眠时间百分比(治疗前8.03%±5.37%,治疗后9.31%±5.29%;t=4.228,P<0.01),而对NREM 2期睡眠时间百分比、REM睡眠时间百分比无明显影响.右佐匹克隆能够提高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ISI评分降低,t=-2.551,P<0.05),且服药后对患者次日清晨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MMSE评分未见降低).结论 右佐匹克隆能够正性调节急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对日间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及耳穴贴压治疗绝经期女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绝经后出现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B组给予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及耳穴贴压治疗,对比2组失眠症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在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SPIEGE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及睡眠状态问卷量表评分(S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2组三项睡眠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B组三项睡眠量表评分改善差值均明显优于A组(P0.05);且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及耳穴贴压可显著提高绝经期女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全部患者常规治疗原发病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及使用睡眠多导仪监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REM时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深睡眠时间等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和佐匹克隆联用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方法 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组(30例)、佐匹克隆组(31例)和联合治疗组(3l例),并给予相应处理,疗程共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导睡眠图检查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2周后3组PSQI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特别是治疗4周后3组PSQ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联合治疗组PSQI明显优于佐匹克隆组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中有NREM睡眠期S3期、S4期的例数明显上升,尤其是在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中有NREM睡眠期S3期、S4期的例数更进一步上升,其中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最好,大部分患者基本能恢复睡眠连续性.治疗4周后3组治疗措施均能使患者的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且REM睡眠期、NREM睡眠期S3期、S4期(慢波睡眠期)所占比例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NREM睡眠期S1期、S2期(浅睡眠期)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总睡眠时间、REM睡眠期、NREM睡眠期S3期、S4期较佐匹克隆组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组明显升高,NREM睡眠期S1期、S2期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另外,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单独使用同样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只是起效较慢. 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和佐匹克隆联用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的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及佐匹克隆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方法:9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GCBT组及佐匹克隆组,每组45例;GCBT组采用GCBT、佐匹克隆组口服佐匹克隆7.5 mg;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应用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SRSS评分、PSG指标、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GCBT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因子分及总分明显低于佐匹克隆组(P0.05或P0.01);两组除服药助眠评分外,SRSS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GCBT组时间不足、休息质量、觉醒不够、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多梦夜惊、服药助眠因子分及总分明显低于佐匹克隆组(P0.05或P0.01);两组PSG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均0.05);GCBT组睡眠总时间(SPT)、总卧床时间(TIB)、非快动眼睡眠(NREM)1、NREM2、NREM3、快速动眼睡眠(REM)、缺乏慢波睡眠(SWS)与佐匹克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GCBT组SCL-90评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因子评分明显低于佐匹克隆组(P0.05或P0.01)。结论:与口服佐匹克隆比较,GCBT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替换对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式设计,依照医师和患者协商结果将80例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成右佐匹克隆组(41例,在1周内逐渐换用右佐匹克隆3 mg/d)和对照组(39例,服用的苯二氮(卓)类药品及剂量不变);观察4周.替换前后分别给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及比较. 结果:替换前后两组间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换后右佐匹克隆组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替换前(F =31.69,7.03,4.79,10.58;P<0.05或P<0.01);替换前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佐匹克隆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右佐匹克隆替换,可改善长期服用的苯二氮(卓)类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佐匹克隆及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短半衰期催眠药对失眠症患者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和白天多次睡眠期测定(MSLT)的影响。方法将22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佐匹克隆组(15mg)和三唑仑组(0.5mg),各11例。对两组用药前后进行夜间PSG和白天MSLT检测和比较。结果用药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觉醒和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异质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与98例正常对照者的睡眠状况进行测评分析,同时采用 Barthel 指数(BI)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组睡眠障碍发生率(45.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32%%)(P 〈0.001);脑卒中组 PSQI 总分以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五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年龄〈50岁脑卒中组 PSQI 总分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年龄、性别、Barthel 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年龄〈50岁伴神经功能缺损的女性脑卒中患者更明显,而且不同脑卒中患者 PSQI 各因子方面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3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评价脑电生物反馈对失眠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9-01~2010-12期间收治的32例失眠患者采用脑电波反馈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病人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病人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波功率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脑电波总波功率以及β波值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而且也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脑电波反馈进行治疗后,失眠病人SCL-90总分值、各因子分值以及PSQI分值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失眠病人的脑电波,在提高失眠病人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视频~多导睡眠图,探讨路易体痴呆患者的睡眠结构。方法对临床诊断DLB28例及正常对照28人进行研究。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视频~多导睡眠图(Video-PSG)监测。结果(1)睡眠结构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LB组总睡眠间期时间(SPT)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睡眠时间(TST)减少、睡眠效率(SE)下降、总醒觉时间(TWT)、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增多、1期睡眠时间(TS1)、2期睡眠时间(TS2)、NREM睡眠时间(TNREMS)和REM睡眠时间(TREMS)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睡眠呼吸事件分析:DLB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他睡眠事件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LB组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次数(PLMS)、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RBD)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B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睡眠异常行为亦很常见。视频-多导睡眠图对于研究DLB患者的睡眠障碍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血浆增食欲素A的关系,以期为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67例抑郁症患者行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根据睡眠情况分为睡眠障碍组(研究组,n=37)及非睡眠障碍组(阳性对照组,n =30),多导睡眠图检测睡眠情况,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增食欲素-A水平,并与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阴性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及非睡眠障碍组比较,抑郁症睡眠障碍组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浆Orexin-A水平均明显增加(P< 0.05,P<0.01);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长,觉醒次数及时间增多,睡眠效率及维持率明显下降,浅睡(S1期睡眠)增加而深睡(S3、S4期睡眠)减少(P<0.05,P< 0.01);REM潜伏期缩短,REM睡眠时间增多,REM活动度、强度及密度明显增强(P<0.05,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浆Orexin-A水平与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7、0.591、0.670,P<0.01),与S3%+S4%呈负相关(r=-0.872).结论 睡眠障碍者抑郁程度较非睡眠障碍者更高,血浆Orexin-A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一项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DISBT组(21例)给予DISBT治疗和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DISBT治疗时间为3 d,共行3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分别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和脑电频谱差异。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②DISBT组睡眠结构中2期睡眠比例、脑电频谱β、γ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则较冶疗前上升(P<0.05);DISBT组冶疗后3期睡眠比例及6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两组治疗后,过度觉醒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过度觉醒量表中极限数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BT组则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DISBT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相关性失眠症状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睡眠的结构特征。方法对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且具有明显失眠症状的患者71例,进行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以及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随机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睡眠症状方面表现出睡眠潜伏期长、维持时间短、睡眠效率低、睡眠质量差、日间功能受损、过多依赖安眠药。睡眠进程和连续性方面: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均短于对照组,清醒时间(WASO)、睡眠潜伏期(SL)长于对照组;睡眠结构方面:N1、N2比例长于对照组,N3、REM比例短于对照组;REM指标:REM潜伏期(RL)、REM周期数、REM时间(RT)均短于对照组,REM密度(RD)、REM活动度(RA)、REM强度(RI)均长于对照组。在抑郁症失眠组中,HAMD总分与,TST、TIB、SE、SMT、RL显著负相关;与RD、RA、RI正相关;HAMA总分与TST、TIB、SE、SMT负相关;PSQI总分与TST、TIB、SE、SMT显著负相关;睡眠潜伏期因子与SL、N2%显著负相关;睡眠持续性因子与TST、TIB负相关;催眠药物因子与SE、SMT、SL、N2%正相关。结论抑郁症相关性失眠患者失眠症状与普通失眠症相似;多导睡眠图的结果表明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及REM指标系列改变;抑郁的严重程度与REM指标相关,REM睡眠的改变可能是特异性的,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病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非快速眼运动(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δ波分布特点.方法 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关于失眠病程划分标准,收集急性原发性失眠(API)组82例,亚急性原发性失眠(SPI)组80例,慢性原发性失眠(CPI)组85例,正常睡眠组(NS)30例.并检测4组受试者正常作息条件及睡眠限制条件下非快速眼运动睡眠δ波分布情况.结果 正常作息条件下,API组、SPI组及CPI组患者与NS组比较均存在非快速眼运动睡眠δ波减少(P<0.05),API组、SPI组及CPI组患者之间δ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限制条件下,API组、SPI组非快速眼运动睡眠δ波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I组δ波小于NS组(P<0.05).结论 API组、SPI组及CPI组患者均存在睡眠平衡压力不足情况,睡眠限制能提高API组及SPI组睡眠平衡压力,但无法提高CPI组患者睡眠平衡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