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 cN0)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的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33例PTM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是否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533例患者术后病理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为245例,占45.97%。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位置靠下、多灶、微小钙化、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微小钙化和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微小钙化和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建议进行预防性加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n=137)分析甲状腺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探索列线图的预测效率。结果 癌灶大小(直径≥1cm)、双侧或多发癌灶、包膜侵犯、边界不规则和内部钙化是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一致性指数为0.880,区分度良好;校正曲线接近于标准曲线,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AUC为0.880(95%CI0.8223~0.9378)。结论癌灶大小(直径≥1cm)、双侧或多发癌灶、包膜侵犯、边界不规则、内部钙化是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BRAF基因突变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构建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BRAF基因突变型的PTC。根据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学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标准化回归系数,根据独立预测因子来构建"10分制"的预测模型,ROC曲线来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男性(P0.001),年龄45岁(P=0.042),肿瘤大小≤9 mm(P=0.002),下极(P=0.045),B超示淋巴结转移(P=0.012)是BRAF突变型的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对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确定3.25分为预测模型的最佳截值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67.9%。结论在BRAF基因突变型的PTC中,本研究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指导PTC的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结节的评分3.25分时,可以考虑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当评分3.25分时,可以考虑不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67例HT患者183枚PTC,分析PTC超声特征与术后中央区淋巴结病理结果,探讨HT背景下PTC超声特征与CLNM的相关性,构建CLNM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183枚结节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1枚,中央区淋巴结未转移11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极低回声、甲状腺外侵犯、点状钙化与CLNM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呈极低回声、甲状腺外侵犯及点状钙化是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该模型预测CLNM的AUC为0.822(95%CI:0.759~0.886)。结论结节呈极低回声、甲状腺外侵犯及点状钙化对HT背景下PTC患者C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家和  刘元  李志祥  钱军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2006-2009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特点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能否作为预测cN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预测术前NLR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术前NLR与cN0期PTMC患者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前NLR与PTMC患者肿瘤直径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所有120例cN0期PTMC患者中51例(42.5%)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伴有包膜侵犯、多灶性、术前NLR和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多灶性和包膜侵犯以及NLR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多灶性、包膜侵犯无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术前NLR与患者的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0.434,P<0.001)。 结论 cN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前NLR可以预测cN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对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79例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资料,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特征,探寻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癌结节最大径、边界、形态、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等特征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其AUC为0.785(95%CI:0.721~0.849,P<0.05)。结论 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可辅助评估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2例PTC患者的超声特征,根据有无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分为跳跃组与非跳跃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 cm、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及包膜侵犯是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显示AUC为0.807。结论 患者年龄(≥55岁)、肿瘤大小(最大径≤1 cm)、肿瘤位置(位于上极)及包膜侵犯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跳跃性转移常为颈部多区受累(多为III、IV区)。因此当超声发现甲状腺可疑恶性病灶并伴有以上超声征象及临床特征时,应仔细扫查颈侧区淋巴结,尤其是III、IV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对54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回顾分析。结果48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6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3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4.1%),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3例,暂时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治疗后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9.3%。结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ACR TI RADS)预测伴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1例伴HT的PTC患者,依据有无颈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并根据声像图表现分别进行Kwak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wak TI RADS)和ACR TI RADS分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肿瘤最大径、纵横比、ACR TI RADS分值的ROC曲线,评估各预测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纵横比、ACR TI RADS分值与伴HT的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最大径、ACR TI RADS分值、纵横比>1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69、1.392、2.765, P均<0.05)。肿瘤最大径、ACR TI RADS分值、纵横比>1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 CI:0.849~0.925),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75.0%。结论:ACR TI RADS分值是伴HT的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与肿瘤最大径、纵>1横比联合预测模型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肿瘤最大径≤ 5 mm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双侧癌、是否多灶癌、是否腺外侵犯、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等,总结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的CLNM规律,并应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中,发生CLNM者58例(31.2%)。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个数为0~14个,平均(4.92±6.82)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5个,平均(0.78±1.41)个;转移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数目百分比为0%~100%,平均(50±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多发灶是肿瘤最大径≤ 5 mm PTMC患者CLNM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多发灶均是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男性、肿瘤多发灶的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3.
李佳  汤铜  宋杨  张磊  史加宁 《安徽医学》2022,43(7):743-74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39例)和非转移组(n=1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单/双侧、肿瘤最大径、是否多灶、有无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紧贴包膜、有无钙化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进行临床建模并绘制列线图,并计算C(校正)指数、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特征(ROC)曲线进一步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单/双侧、肿瘤最大径、是否多灶、是否紧贴包膜、有无钙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单/双侧、肿瘤最大径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3个因素构建诺莫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侧颈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6 ~0.89);构建模型的C-index为0.82(95%CI:0.76 ~ 0.88),校正C-index为0.80;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重合较好。结论 性别、单/双侧癌、肿瘤最大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进行的临床建模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N0T1/T2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以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cN0 T1/T2期的532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加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灶肿瘤直径及病灶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N0 T1/T2期PTC患者年龄>45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s,CLNs)转移率为27.0%(67/248),≤45岁的CLNs转移率为44.0%(125/284), ?字2=16.584,P=0.000;女性的CLNs转移率为34.9%(150/430),男性的CLNs转移率为41.2%(42/102), ?字2=1.415,P=0.234;多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40.0%(76/190),单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33.9%(116/342), ?字2=2.103,P=0.147;非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50.3%(80/159),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30.0%(112/373), ?字2=19.893,P=0.000;病灶数目与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不相关(?字2=0.884,P=0.347)、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Ipsi-CLNs转移相关( ?字2=6.648,P=0.010);病灶数目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不相关( ?字2=0.202,P=0.653)、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Cont-CLNs转移相关( ?字2=17.268,P=0.000);双侧多灶癌的肿瘤直径与喉返神经后中央区淋巴结(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entral lymph nodes,LN- prRLN-CLNs)转移相关,( ?字2=4.260,P=0.039)、左、右单侧单灶的肿瘤直径与LN-prRLN-CLNs转移不相关( ?字2=0.166,P=0.684; ?字2=3.226,P=0.072)。结论:推荐对cN0 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有技术保障的情况下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合理的清扫范围推荐为:①单侧非微小癌和双侧多灶癌尤其年龄≤45岁者,均应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②单侧单灶或多灶微小癌仅行患侧中央区清扫;③一般无须常规清扫右侧喉返神经后淋巴结,但对于双侧非微小癌、右侧非微小癌仍应注意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solitary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经术后病理确诊为sPTC的患者139例.依据对侧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析病灶的大小、形态、回声、纵横比、边缘、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钙化(点状或簇状)、是否位于下极的超声特征及患者的性别、年龄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的关系,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s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侵犯包膜、病灶直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边界、纵横比、病灶数目、钙化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P>0.05).性别(OR=4.368)、位置(OR=3.194)、病灶直径(OR=2.675)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8.858)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 0.716~0.952),其预测敏感性73.86%,特异性87.58%.结论 病灶直径超过1 cm、包膜不完整、男性同时伴有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sPTC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对侧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建议术中进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多维度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在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42例单侧乳腺癌女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测结果确认有无ALN转移,划分为转移组(n=66)和非转移组(n=176)。对比2组的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病人A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分析模型的区分度,应用拟合优度检验模型的校准度。另选93例单侧乳腺癌女性病人用于模型的临床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模糊(OR=1.912)、ALN皮质厚度厚(OR=2.789)、ALN短径短(OR=2.280)、ALN短径/长径的比值大(OR=3.773)、分级程度高(OR=2.101)、miRNA-203表达量高(OR=3.529)是乳腺癌病人ALN转移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根据危险因素得出预测模型方程:Prob =1/(e^-Y),Y=-30.724+0.648×肿瘤边缘模糊+ 1.026×ALN皮质厚度+ 0.824×ALN短径+1.328×ALN短径/长径的比值+ 0.742×分级程度+ 1.261×miRNA-203表达量。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乳腺癌病人ALN转移的AUC面积为0.889(95%CI: 0.840~0.934),说明模型区分度较好;拟合优度检验χ2=2.06,P>0.05,说明模型无过拟合现象。预测模型在临床验证得到的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83.58%、准确率为84.95%。结论以血清miRNA-203表达量、肿瘤分级程度、肿瘤边缘及ALN的皮质厚度、短径、短径/长径的比值来构建的乳腺癌病人ALN转移的预测模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的关系,探讨C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检测104例PTC病例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超声特征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肿瘤最大径、肿瘤钙化、被膜外侵犯及CLN转移相关(P < 0.01),BRAFV600E基因突变和被膜外侵犯是CLN转移的独立因素(P < 0.01)。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可为PTC手术CLN清扫提供基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50-15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喉前淋巴结(PLN)转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以及预防性行中央颈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7例PTC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双侧中央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位置、甲状腺大小,中央区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13例证实有PLN转移(19.4%)。有PLN转移的患者中,肿瘤直径明显大于未有转移患者,另外,原发肿瘤>1 cm、甲状腺肿瘤外侵瘤患者更易出现PLN转移;有PLN转移的患者也常有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PLN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外侵以及和中央区其他亚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丁金旺  潘钢  项洋锋  张煜  彭友  时晶晶  周力 《浙江医学》2021,43(15):1643-1646,165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PTC合并H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患侧CLNM的危险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173例PTC合并HT患者共211侧中央区淋巴结纳入研究,患侧CLNM71侧,转移比例3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患侧病灶数目、患侧病灶最大径、被膜侵犯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与患侧CLNM密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8岁、患侧病灶数目多发、患侧病灶最大径>5mm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这4个临床特征构建的数学模型(Y=-1.872+0.841×患者年龄+0.863×患侧病灶数目+0.756×患侧病灶最大径+1.892×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对预测PTC合并HT患者患侧CLNM的AUC为0.713,预测的灵敏度为0.6338,特异度为0.7571。结论年龄<38岁、患侧多发病灶、患侧病灶最大径>5mm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PTC合并HT患者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