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蒙药验方制剂琪笋·德密格-4胶囊(QD-4)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诱发新西兰兔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模型;高营养饲料诱发SD大鼠单纯性肥胖模型,受试药分3个剂量组,分别预防性给予QD-4(兔:0.75,0.37,0.19 g·kg-1;大鼠:3.24,1.62,0.81 g·kg-1)与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兔:辛伐他汀0.5 mg·kg-1;大鼠:亚油酸0.39 g·kg-1)对照组和空白组,ig给药,连续8周。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肥胖指标,观察分析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评价QD-4调脂、减肥作用。结果: QD-4显著降低单纯性肥胖模型SD大鼠血清TG(P<0.01),升高HDL-C(P<0.05),抑制实验鼠体重(P<0.01),缩小鼠体长,增加尾长(P<0.05),抑制脂肪细胞增长(P<0.01),作用强度优于亚油酸,但实验鼠摄食量无差别,对TC和LDL-C的影响不及亚油酸;能降低高脂动脉粥样硬化症模型新西兰兔血清TC、LDL-C(P<0.01~0.05),不同程度地减轻、减少实验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影响程度与辛伐他汀组相当,其他指标未显统计意义。实验显示量效关系明显,低剂量组作用不理想。结论: 蒙药琪笋·德密格-4胶囊具有调脂、减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符合蒙医升清降浊,消减"巴达干"理论。  相似文献   

2.
复方血栓通胶囊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的抗血栓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复方血栓通胶囊低、中、高剂量组(0.375,0.75,1.5 g·kg-1·d-1)、阿司匹林肠溶片组(50 mg·kg-1·d-1),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和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血栓湿重、干重及血栓形成抑制率的影响;将大鼠按上述方法分组,建立颈总动脉血栓溶栓模型,从造模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5 d,末次1 h后取大鼠血栓,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血栓湿重及溶栓率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血栓通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组,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联合冰浴、减少喂食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造模期间同时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第8 d造模成功,灌胃给药1 h后,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大鼠凝血时间(C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T,TT显著缩短(P<0.01),血小板聚集能力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血栓通胶囊组大鼠下腔静脉、动-静脉旁路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减轻(P<0.05~P<0.01),颈总动脉血栓的湿重减轻(P<0.05),CT和TT延长 (P<0.05~P<0.01),血小板聚集能力降低(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具有抗血栓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芪复方抗2型糖尿病(T2DM)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4月龄SPF级GK大鼠按血糖水平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5 mL·kg-1·d-1无菌水)、雷米普利(阳性对照,1 mg·kg-1·d-1)、参芪复方低、高剂量组(0.72,2.88 g·kg-1·d-1)组;另设正常对照组(5 mL·kg-1·d-1无菌水)。4组GK大鼠在自由进食高脂饲料同时,腹腔注射(10 mg·kg-1·d-1)L-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早期AS;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造模同时,各组动物每天灌胃给予相应受试物32 d。实验结束时,腹主动脉采血,冰上取主动脉。酶免法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含量,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主动脉MCP-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mRNA表达。结果:参芪复方低、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MCP-1水平、高剂量组主动脉MCP-1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参芪复方低、高剂量组主动脉PPARγ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 抑制主动脉MCP-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主动脉PPARγ表达可能是参芪复方抗DM 性AS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复方雪莲胶囊对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大鼠足趾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建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风湿定胶囊组(0.1 g·kg-1)、复方雪莲胶囊(0.05,0.1,0.2 g·kg-1)3个剂量组,于造模第14天分组并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 d。观察复方雪莲胶囊对CIA大鼠关节肿胀的治疗作用;取关节滑膜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 结果: 造模14 d后,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方雪莲胶囊组可明显减轻CIA大鼠的足肿胀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关节滑膜组织病变与模型组比较明显改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51.3±16.8)ng·L-1及PGE2(683.3±174.7) ng·L-1的水平比较,复方雪莲胶囊(0.1,0.2 g·kg-1)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NF-α[(24.5±13.9),(23.1±7.0)ng·L-1]及PGE2[(452.9±102.2),(466.8±88.4) ng·L-1]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复方雪莲胶囊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TNF-α及PGE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桔梗与氯丙嗪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影响,探讨中西药配伍应用后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与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桔梗(生药15.2 g·kg-1·d-1)单独给药组、氯丙嗪(20 mg·kg-1·d-1)单独给药组、氯丙嗪与桔梗(20 mg·kg-1·d-1+15.2 g·kg-1·d-1)合并给药组,每组6只,给药10 d后,利用微透析法在大鼠脑纹状体取样,HPLC仪检测透析液中多巴胺水平。结果:药后140 min(取样点80 min)时,氯丙嗪+桔梗组中多巴胺水平(1.52±0.34) μg·L-1显著高于氯丙嗪组(1.25±0.22) μg·L-1(P<0.05)和生理盐水组(1.06±0.24) μg·L-1(P<0.01)。结论:桔梗与氯丙嗪合用后大鼠脑内多巴胺水平升高,治疗时同时给予桔梗,可以减少氯丙嗪的用量,达到保持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生川乌配伍瓜蒌对大鼠长期毒性的影响,探讨该反药对配伍与毒性的关系。 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生川乌单行(RA)0.3 g·kg-1、生川乌与瓜蒌(1:1)配伍(RAFT)0.3,0.1 g·kg-1生川乌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续ig给药30 d,末次给药24 h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脏器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心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肾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等生化指标,主要组织器官进行病理学检查。余1/3大鼠停药15 d后检测相应指标。 结果: 各给药组雌性大鼠肾脏系数高于对照组、胸腺系数低于对照组、红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各给药组雌雄大鼠血清AST,ALT,LDH及BUN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RA组及RAFT 0.3 g·kg-1组雌性大鼠血清Cr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RA组雌性大鼠AST,LDH水平高于RAFT 0.1 g·kg-1组 (P<0.05或P<0.01);RAFT 0.3 g·kg-1组雌性大鼠AST,ALT,Cr,LDH水平及雄性大鼠AST水平高于RAFT 0.1 g·kg-1组 (P<0.05或P<0.01)。主要脏器常规HE染色,RAFT 0.3 g·kg-1及RA组大鼠心、肝、肾均有一定程度损伤。恢复期末,RAFT及RA组雌性大鼠血清AST,ALT水平及雄性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RAFT及RA组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所给剂量下,生川乌对大鼠心、肝、肾有明显毒性,RAFT对大鼠心、肝、肾等器官的毒性与R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RA及RAFT对雌性大鼠毒性强于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盐酸小檗碱(berberinehydrochloride,Ber)及其与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合用对大鼠肝脏和小肠CYP3A2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溶媒对照组、200mg·kg-1Ber组、10mg·kg-1CsA组、200mg·kg-1Ber+10mg·kg-1CsA组,Ber灌胃给药6d,CsA仅在实验第6天灌胃给药。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测定大鼠肝脏和小肠CYP3A2的表达水平。结果 RT-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对大鼠肝脏CYP3A2/β-acting的比值无明显影响;200mg·kg-1Ber+10mg·kg-1CsA组则可显著降低大鼠小肠CYP3A2/β-acting的比值(P <0.05);两药合用组与200mg·kg-1Ber组相比可显著抑制CYP3A2的表达(P<0.05),与10mg·kg-1CsA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对大鼠肝脏CYP3A2蛋白水平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但是200mg·kg-1Ber+10mg·kg-1CsA组则对小肠CYP3A2蛋白水平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两药合用组与200mg·kg-1Ber组相比可显著抑制CYP3A2的表达(P <0.05),与10mg·kg-1CsA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Ber对CsA下调小肠CYP3A2的效应至少有相加作用,是否有协同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是,CsA对Ber下调小肠CYP3A2有协同作用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对2型糖尿病小鼠记忆功能及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57BL小鼠为正常对照组,Kkay小鼠造模成功后根据血糖水平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组和复合给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组用马来酸罗格列酮片(0.003 g·kg-1)ig,复合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马来酸罗格列酮片(0.003 g·kg-1)ig和人参皂苷Rb1(0.06,0.03,0.015 g·kg-1)ig,其余用等体积生理盐水ig 6周。给药前、后各行1次Morris水迷宫实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脑海马中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Tau蛋白及Tau蛋白磷酸化(p-Tau)和胰岛素受体(INS R)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平台潜伏期明显升高(P<0.05),PI-3K活性明显偏低(P<0.05),GSK-3β和p-Tau水平均明显偏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与之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明显,复合给药组平台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0.05),PI-3K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GSK-3β和p-Tau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各组间胰岛素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降糖的基础上,人参皂苷Rb1对2型糖尿病痴呆小鼠记忆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激活PI-3K蛋白、抑制GSK-3β表达、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进而改善大脑海马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阻止、延缓其相关神经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蓝萼香茶菜总二萜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4组,A:假手术组;B:缺血/再灌注(I/R)组;C:复方丹参滴丸(DS)对照组;D:蓝萼香茶菜总二萜(TD)组。术前7 d A,B组灌胃蒸馏水5 mL·kg-1·d-1,C组灌胃DS 37.8 mg·kg-1·d-1,D组灌胃TD 4.76 mg·kg-1·d-1。末次给药1 h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作兔在体心肌I/R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结构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C组和D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10.93%和9.87%,与B组(18.40%)相比,AI均明显下降(P<0.05),但C组和D组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分析Bcl-2的吸光度(A),C组为41.03,D组为52.09,均明显高于B组(29.47),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B组相比,C组和D组Bax的A明显下降(P<0.05),且C组和D组Bcl-2和Bax无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相比,B组光镜和电镜下结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C组和D组。结论: TD能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凋亡,提示该药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金莲花总黄酮(Flavonoids from Trollius ledebouri Reichb,FTLR)解热作用。方法:选取连续3天基础体温在38.5~39.0 ℃ 的家兔,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250 ng·kg-1发热模型,取药后1.5 h体温上升>1 ℃ 的家兔30只。按体温分层随机分为发热模型组、FTLR 200,100,50 mg·kg-1剂量组,阿司匹林组100 mg·kg-1组,灌胃给药,发热模型组ig等容积蒸馏水。药后1,2,3及4 h分别测体温1次。采用ELISAE法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及脑脊液中PGE2表达水平。结果:FTLR 200及100 mg·kg-1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家兔各时间点的平均体温明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50 mg·kg-1组家兔药后2~4 h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各给药组血清中TNF-α和IL-1β及脑脊液中PGE2的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FTLR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其解热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菌内毒素引起的TNF-α,IL-1β和PGE2等致热因子的合成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安心颗粒对家兔实验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58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心颗粒小(0.45 g.kg-1.d-1)、中(0.9 g.kg-1.d-1)、大(1.8 g.kg-1.d-1)剂量组、心得安组;第1~3 d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第4~6 d灌胃给药后1 h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20 mg.kg-1),1次/d,共3次,第7~9天灌胃给药并于末次灌胃给药后1h颈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取心脏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用于病理学观察。于灌胃给药前、末次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1.5 h,24 h及72 h自耳缘静脉采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模型组LDH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安心颗粒大,中,小剂量组LDH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心肌病理分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给药组分级均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安心颗粒对家兔由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二氢杨梅素对兔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MY)对兔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兔,背部脱毛,采用同种异体口腔黏膜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作成免疫抗原,脊柱两侧多点皮内免疫注射,2周1次,共5次;第5次免疫注射后7d,口腔黏膜表面给DMY 4 d;给药前和给药期间观察口腔溃疡发生次数,末次给药后次日,比浊法测血清抗口腔黏膜抗体滴度,ELISA法测血清IgG含量,取口腔黏膜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根据病变程度进行分级评分。结果:于第3次免疫注射后,兔口腔黏膜均出现溃疡,给药前溃疡发生次数为11.8±1.4(n=40);对照兔血清抗体滴度、IgG升高,溃疡部位黏膜角化层脱落、上皮细胞层和固有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程度计分为2.06±0.85。给DMY37.5,75,150 mg.kg-1后,口腔黏膜溃疡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溃疡部位病变减轻,病变程度计分降低(1.81±0.91,1.37±0.80,1.12±0.61);血清抗体滴度、IgG降低。结论:DMY有抗兔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冰片眼部用药的局部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冰片对家兔眼睛的毒性,为其安全用药与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1,23组左眼分别滴1,0.5,0.25g·L-1冰片滴眼液;第4组左眼滴空白溶剂作溶媒对照;同时各组右眼滴9g·L-1NaCl溶液作自身对照。各组每日滴眼4次,间隔2h,连续1个月。结果肉眼及裂隙灯观察:仅高剂量组部分家兔滴眼后产生暂时闭目现象,给药后30min内恢复正常;无分泌物、球结膜无充血、角膜无水肿、前房无炎症及晶体无混浊等改变。光镜观察:角膜、视神经乳头及视神经等组织,均未见病理形态学损伤。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视网膜细胞、视神经细胞均未见病理形态学损伤。结论使用1g·L-1以下浓度的冰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家兔灌胃给予复方血栓通软胶囊后,房水、血液、眼组织中其化学成分之一人参皂苷Rg1含量的RPHPLC测定法,并测定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家兔眼内人参皂苷Rg1质量浓度变化,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取合格一级新西兰家兔,按每只10 mg·kg-1剂量灌胃给予复方血栓通软胶囊,采用RP-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房水、血液和眼组织中人参皂苷Rg1的药物浓度.结果:建立的RP-HPLC可用于兔房水、血液及眼组织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测定.房水中人参皂苷Rg1在质量浓度7.6~152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血液中人参皂苷Rg1在质量浓度10.35~103.5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回收率方法符合要求.结论:复方血栓通软胶囊经灌胃给药后,其中的人参皂苷Rg1能够通过血-眼屏障进入眼部,达到一定浓度,此研究结果为复方血栓通软胶囊全身用药治疗眼部疾病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姜黄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家兔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onstitutive NOS, cNOS)活性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抗AS作用及与ADMA的相关性. 方法: 3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8只,喂食普通饲料)、模型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低剂量姜黄素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100 mg·kg-1·d-1姜黄素)和高剂量姜黄素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200 mg·kg-1·d-1姜黄素).于实验的第12周末测定血浆TC,LDL-C,NO,内皮素(endothelin,ET),ADMA水平,主动脉组织cNOS活力,同时留取主动脉组织行病理检查. 结果: 喂食高脂饲料的3组较对照组家兔血浆ADMA和ET水平浓度均有升高(P<0.01),血浆NO浓度、动脉组织cNOS活性降低(P<0.01).姜黄素组家兔血浆ADMA和ET水平较模型组低(P<0.05),血浆NO浓度、动脉组织cNOS活性则要高出于模型组(P<0.01),2个姜黄素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姜黄素有可能通过降低血浆ADMA水平,在AS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荜茇宁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家兔建立AS模型,将32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荜茇宁组和阳性对照组,荜茇宁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5mg·kg-1·d-1荜茇宁和辛伐他汀。8周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检测各组动物主动脉LOX-1,VCAM-1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主动脉LOX-1,VCAM-1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分别是正常组的16.8和8.1倍;而荜茇宁组LOX-1,VCAM-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分别是正常组的9.8和4倍,比模型组分别减少42%和51%。结论荜茇宁抑制AS兔主动脉LOX-1,VCAM-1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AS的一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抗血栓形成作用初步探讨丹红化瘀口服液(Danhong Huayu Koufuye,DHK)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毛细管法检测新西兰兔凝血时间,断尾法检测昆明种小鼠出血时间,同时考察DHK对大鼠下腔静脉结扎诱导的静脉血栓、动-静脉旁路血栓和Fe Cl3诱导颈动脉血栓3种血栓形成的作用。凝血时间、出血时间、下腔静脉血栓和动静脉旁路血栓实验动物分为4组:溶剂组,DHK低剂量组(各实验剂量分别为0.60,2.25,1.60,1.60 g·kg-1·d-1),DHK高剂量组(各实验剂量分别为1.20,4.50,3.20,3.20 g·kg-1·d-1),阿司匹林组(各实验剂量分别为2.88,11.26,7.81,7.81 mg·kg-1·d-1);Fe Cl3诱导颈动脉血栓实验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DHK低、高剂量组(1.60,3.20 g·kg-1·d-1),氯吡格雷组(30 mg·kg-1·d-1)。凝血时间实验采用单次及连续ig给药5 d后进行指标检测,其余实验均连续ig给药5 d后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溶剂组比较,DHK高剂量组显著延长新西兰兔凝血时间(P0.05)和小鼠出血时间(P0.05)。与模型组比较,DHK高、低剂量组抑制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动-静脉旁路血栓和Fe Cl3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的形成(P0.05)。结论:DHK有明显的活血化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8.
瘤果黑种草子总黄酮抗炎及平喘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瘤果黑种草子总黄酮(TFNG)的抗炎及平喘作用。方法:选择昆明种小鼠、SD大鼠及健康豚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阳性药对照组、TFNG低、高剂量组(小鼠100,400 mg·kg-1,大鼠71.5,286 mg·kg-1)。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 廓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总黄酮抗炎作用;采用整体动物小鼠喷雾致喘实验、离体豚鼠肺支气管灌流实验及离体回肠实验考察总黄酮的平喘作用。结果:TFNG 100,400 mg·kg-1可明显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度,TFNG 71.5,286 mg·kg-1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P<0.01);TFNG 100,400 mg·kg-1可明显延长小鼠哮喘反应的潜伏期(P<0.01);TFNG 3,6,12 g·L-1可明显增加豚鼠肺灌流量,降低豚鼠回肠平滑肌收缩张力(P<0.01)。结论:瘤果黑种草子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炎及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替罗非班在家兔血栓模型中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替罗非班(tirofiban)对动物血栓模型的干预,观察在动脉粥样硬化(AS)血栓形成过程中替罗非班对血栓成分、血小板聚集率(PAR)和糖蛋白Ⅰb(GPⅠb)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高胆固醇喂养18周,建立AS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n=10)和模型组(n=10);另取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第18周末腹腔注射拉塞尔喹蛇毒液(RVV)150μg·kg-1,0.5 h后行耳缘静脉或耳缘中央静脉留置针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TⅡ)30μg·kg-1。24 h后重复1次,建立血栓模型。第二次注射时,替罗非班组经电子蠕动泵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0.4μg·kg-1·min-1静滴,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滴,于注射前和注射后8 h取静脉血,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处死动物取斑块和血栓部位的动脉壁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高倍光镜分析血栓成分差异。取血栓进行GPⅠb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镜下观察替罗非班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模型组的血栓成分以大量血小板为主;替罗非班组和模型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替罗非班静滴后明显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P<0.05),GPⅠb在替罗非班组血栓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AR和GPⅠb,减少血栓成分中的血小板数量,为临床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