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小儿长骨缺损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自主构建的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小儿长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通过抽取患儿少量骨髓,分离其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扩增培养,诱导分化后与脱钙骨基质(DBM)相复合,构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临床随访其CR以及CT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15例长骨缺损患儿参与临床试用,随访时间为1年以上,随访资料显示成骨速度快,骨改建良好,且术后随访CR及CT均未发现复发。结论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可成功修复小儿长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张爱明  蔡林 《医学新知杂志》2003,13(4):215-217,F004
目的 通过提取兔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加以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性。方法 从骨髓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再以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 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细胞器与其生物活性变化相一致。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成功,为今后利用自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软骨、骨、肌肉系统的组织缺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ARCOⅠ、Ⅱ期的ANFH患者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后植入钽棒并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果:所有患者经过7~24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范围接近或恢复正常,除2例患者进展为ARCOⅢ期外,其余股骨头均无塌陷,影像学检查结果示股骨头囊性变消失,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4.2±7.1)分提高到术后(83.9±8.6)分。结论:钽棒植入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与体外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理建中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血中分离、纯化和和培养,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增能力。结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年龄较为年轻,用作半月板组织工程 种子细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介入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待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达30×109/L左右后可抽取自体骨髓200 ml。自体骨髓经干细胞分离试剂盒处理获取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细胞介入移植术,将间充质干细胞超选入脑病变供血动脉。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FIM评分,应用国际通用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定其运动和认知能力。结果:1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MSCs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症状,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后2、4、8、12周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5例恶性血液病.结果 5例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与采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同回输.WBC和Plt低谷时间分别为4~7 d和4~9 d,造血重建(ANC≥0.5×109/L和Plt≥20×109/L)时间分别为8~11 d(中位时间9 d)和7~10 d(中位时间8.3 d).除口腔、咽部轻度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扩增临床规模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移植后造血重建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 抽取人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原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12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在诱导培养液中2周形成多层结构,并聚集成细胞钙化结节。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抽取兔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原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8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6例脊髓损伤患者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脊髓伤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10例出现运动、感觉方面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出现不同程度感觉方面的改善。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将人骨髓MSCs自骨髓中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MSCS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结论:体外获得的人骨髓MSCs的生物年龄较为年轻,可以为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两种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以鉴定。方法:取胎龄4或5月水囊引产胎儿肝脏和骨髓,用1.073 g·mL-1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低密度细胞,MSCs培养基纯化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成脂肪及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对比两种来源的MSCs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胎儿肝脏及胎儿骨髓MSCs CD29、CD44、CD73(SH-3,4)、CD105(SH-2)、CD166、HLA-ABC阳性,CD35、CD45、HLA-DR阴性,均能成脂肪及成骨诱导分化,随MSCs 数量增加,其对外周血T 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胎儿肝脏和骨髓中可成功分离MS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扩增方法及其生长特性和特异性表面标记,为肝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时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调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无菌抽取4例肝硬化志愿者骨髓3~4mL,年龄30~40岁,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逐步筛选MSCs,获取MSCs,倒置显微镜下逐日观察细胞生长特性,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甜、CD45。结果 原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0~9d,对数增殖期为10~19d,生长平台期为20~24d;传代细胞生长周期较原代细胞快,细胞生长潜伏期为4~24h,对数增殖期为3~12d,13~15d进入生长平台期。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高表达CD44,低表达CD45。结论 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体外生长良好,性质稳定,可以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系统。  相似文献   

14.
Som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cultured in vitro were observed, hMSCs were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and purified by density gradient eentrifugation method, and then cultured in vitro. The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hMSCs were observed in primary and passage culture. MSCs of passage 3 were examined for the purify by positive rate of CD29 and CD44 through flow eytometry. Human bone marrow MSCs showed active proliferation capacity in vitro. The purify of MSCs separated by our method was higher than 90%. It was concluded that hMSC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cultured and expanded effectively. It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S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探讨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观察细胞的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实验来研究细胞的增殖能力争代谢活性。结果: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呈梭形。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代谢活性。结论:本实验方法取材方便,能较容易地获得大量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自健康人骨髓中分离出MSCs,进行原代培养,第5d首次更换培养液,以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周换液2次,细胞铺满整个培养瓶底90%时开始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并绘制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MSCs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以进行MSCs鉴定。结果:MSCs体外培养为贴壁生长。MSCs原代培养约18~21d才达传代要求;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仅24~36h,对数增长期约3~5d,之后为平台期,4~6d传1代。传至第8代,出现凋亡征象。第3代MSCs细胞表面CD29、CD44的表达率分别为90.6%和91.5%,MSCs均一性较高。结论:从人骨髓中分离出的MSCs在体外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分裂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荧光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为利用MSCs进行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荧光活性杂料CM-Dil标记。结果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MSCs。MSCs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9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CM-Dil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全部细胞标记后呈红色荧光,DIL标记阳性率为100%,标记的骨髓MSCs呈梭形,保持了良好的形。结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以获得纯度较高和活性骨髓MSC,是简便有效使用可行的方法;CM-Dil是一种简洁、有效的标记骨髓MSC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源性pcDNA3-EGFP基因转染修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增荧光绿色蛋白(enhanc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EGFP)cDNA作为报告基因,采用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系统(pcDNA3-EGFP)以脂质体法转染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转染结果、表达情况及对靶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证实成功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了基因转染,持续表达时间超过8周;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活力的显著影响.结论采用真核转染技术可以介导外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今后采用基因增强组织工程方法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长特性及潜在分化潜能,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选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兔BM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点,应用流式细胞术对第三代细胞进行表面抗原鉴定。经成脂和成骨诱导液体外诱导兔BMSCs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对诱导2周后的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Van-kossa银染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兔BMSCs,第三代兔BMSCs生物特征基本一致并能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Vankossa银染均可观察到矿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对照组呈弱阳性,诱导组呈强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法是分离培养兔BM-SCs简便可行的方法。BMSCs来源丰富并有成脂及成骨潜能,是组织工程的优良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法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行性。方法预先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取健康成人骨髓,用单核细胞分离液分离MSC,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培养基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用FITC标记的抗CD105对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并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1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的MSC增殖迅速,第3代CD105阳性细胞占64.1%,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培养1周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迅速,在材料表面形成细胞层。结论未诱导的MSC是骨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