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17岁。1987年12月因右膝部热轧性离断并创伤性休克2h入院,断端不齐,骨及软组织烧灼严重,膝部缺损13cm。在全麻下,边抗休克,边分两组分别进行两断端清创术。将小腿远端向后旋转180°,胫骨远端与股骨近端呈台阶状用粗螺钉固定,小腿三头肌和屈趾(拇)长肌与股四头肌缝合,胫前肌、伸趾(拇)长肌和腓骨肌与胭绳肌缝合;胫后动、静脉与股动、静脉吻合,另吻合两条浅静脉;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与坐骨神经吻合。再  相似文献   
2.
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6例髂股静脉栓塞,男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平均41岁;均为单侧股和小腿肿胀,伴有疼痛。从对侧切取正常的大隐静脉,经耻骨上隧道转移至患侧,在髂股静脉栓塞段以远与股静脉或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将患侧静脉血经大隐静脉引流至对侧股静脉。结果:手术顺利,术后仅1例供区伤口发生表浅感染,经换药处理愈合。随访1—3.5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水肿明显减轻,但仍有轻度肿胀。结论:大隐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的有效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手术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髌前和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介绍皮瓣切取手术方法的改进. 方法 2003年5月- 2005年8月,在利用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带蒂皮瓣修复的基础上,改进穿支皮瓣切取方法治疗16例髌前或胫骨上端伴骨或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9岁.髌前区9例,合并骨折4例;胫骨上端7例,合并骨折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4.5 cm×3.0 cm~6.5 cm×5.5 cm.先从皮瓣近侧显露血管蒂,顺行向下分离至皮瓣的穿支血管,以其为中心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 5.5 cm×4.0 cm~7.5 cm ×6.5 cm.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4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有小的皮缘表浅感染,经换敷料2周左右逐渐愈合.全部获随访 11个月~3年半,平均 2.1 年.局部骨折均在 14~18 周愈合,皮瓣质地、厚薄及颜色均较好,功能恢复较满意.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供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采用顺行法先显露血管蒂再找穿支的方法,较逆行法先切开皮瓣找穿支再显露血管蒂的方法操作更为简便,避免了先切皮瓣对穿支血管的误伤.  相似文献   
4.
背阔肌岛状皮瓣修复上臂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背阔肌岛状皮瓣修复上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背阔肌岛状皮瓣修复14例上臂软组织缺损。结果 1例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13例完成成活。随访40-6年,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 背阔肌皮瓣由胸背动脉供给血运,该岛状皮瓣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和血管蒂长以及切取容易等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上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总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岛状肌瓣移植治疗胫骨上端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岛状肌瓣移植治疗胫骨上端创伤性慢性骨髓炎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0~58岁(平均32岁)。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肌瓣和其上植皮全部成活,术后经过顺利,术后随访半年~5.5年(平均2.5年),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该肌瓣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肌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胫骨上端慢性骨髓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头环石膏辅助行颈椎融合的临床结果。方法 :用本法治疗 2 1例创伤性颈椎不稳定病例。结果 :经临床观察和随访 ,治疗效果满意。 10例伴有神经损伤 ,其中 9例获得完全恢复 ,另 1例显著改善。在应用头环石膏背心固定器过程中 ,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结论 :根据临床需要 ,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该固定器是颈椎外科中很有效的一种外固定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和易于调整的优点。适宜在颈椎不稳定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 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 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 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胫骨上段19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7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病例17例,骨折术后感染合并骨不连11例。随访6-30个月观察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6周移植微小颗粒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经植骨后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2例骨折愈合差,经二次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药敏反应。表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30例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患处彻底清创,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出血,创面放置VSD负压吸引材料,单边或多边外固定架固定,一期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敞开植骨创面,生理盐水或庆大霉素纱布换药至新鲜肉芽覆盖后,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结果骨折愈合30例,时间为3-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平均7个月(4~12个月)去除外固定架,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及骨折不愈合的更积极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