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白血病发病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中的适应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运用GeoDa0.9.5-i软件生成一阶、二阶、三阶Rook和Queen权重、距离阈值权重和K-Nearest权重矩阵,分别进行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白血病发病率的全局及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4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的全局Moran’s I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局Moran’s I值在一阶Rook、Queen权重,最小距离阈值权重和K=3时分别为0.342、0.360、0.402和0.382(均有P<0.05),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白血病呈聚集性分布;4种空间权重矩阵在探测发病率低低聚集方面基本相同,在探测发病率高高聚集方面差别较大。结论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白血病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白血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2017年某省食品安全监测大米中砷含量数据为例,探讨空间统计学方法在食品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空间点模式估计、核密度分析,全局以及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等空间统计学方法,在县级空间尺度下,对某省大米中砷含量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 空间点模式分布图显示,该省大米砷污染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热点区域主要在该省中东部地区。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值为0.11,有统计学意义,大米样品中砷污染呈现出低度空间聚集性。有1个"高-高"聚集区,2个典型的"低-低"聚集区。结论 空间统计学运用于食物污染物分布研究上,可以很好地可视化展示、识别污染分布规律、热点地区和聚集区,为基于问题的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2012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甘肃省2012年手足口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方法 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方法对2012年甘肃省手足口病监测的县(市、区)级层面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结果 全局自相关发现2012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呈显著的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的发病“热点”区域为嘉峪关市、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肃州区、城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皋兰县;通过空间扫描统计得到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手足口病高发病率聚集区域. 结论 2012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经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可较好分析出高发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疟疾发病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模式中的适用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ueen权重、距离阈值权重、K最邻近点权重生成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应用GeoDa和R软件对疟疾的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3种权重矩阵均显示2005-2007年云南疟疾全局Moran’sⅠ系数有统计学意义,2006年聚集性最强;局域显示3年均存在滇西部的"正热点"区域,2007年新增西北部"正热点",部分"负热点"随着发病扩散逐渐有高发病趋势;全局Moran’sⅠ系数在最小距离阈值和K=3时取最大值,探测热点时距离阈值权重更易使聚集区域扩大,K最邻近点权重不容易发现低值聚集。结论应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得到的热点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疟疾发病空间分布模式和流行蔓延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中国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5--2011年注射吸毒途径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数据,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分别以省份和区县为水平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并生成热点区县的中心位点。结果 注射吸毒HW/AIDS的性别比、本省户籍与外省户籍比随时间变化而下降,2011年比值分别为6.75和7.01,HIV与AIDS报告例数比则为上升趋势(Z=26.880,P<0.01)。2005年后全国注射吸毒HIV/AIDS例数、以省为水平的空间聚集性及热点省数量呈下降趋势,2009--2011年全国热点省均为2个(四川、云南省);但以区县为水平的空间分析显示,2010--2011年空间聚集性及热点区县数量有所增加,2005--2011年西部热点区县中心位点局限于新疆,西南部热点区县中心位点有北移倾向。结论 2005—2011年中国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的人口学特征变化具有规律性,表现为省级水平空间聚集性下降,但区县级水平的聚集性和局部热点数量有所增加,且热点出现由边境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海省2014-2016年肺结核的空间分布模式,识别聚集区域,为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2016年青海省报告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肺结核病例,采用ArcGIS 10.2.2软件进行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地图可视化展示、三维趋势分析和局部Getis-Ord Gi*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OpenGeoDa 1.2.0软件计算全局Moran’s 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描述和分析2014-2016年青海省肺结核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高发病率热点地区。结果 2014-2016年青海省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01.16/10万、123.26/10万和128.70/10万,呈上升趋势(趋势χ2=187.21,P<0.001)。三维趋势分析显示青海省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东西方向呈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变化趋势。全局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各地区间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呈中等强度的空间聚集性(Moran’s I值分别为0.631 3、0.605 4和0.587 3,P<0.001)。局部Gi*分析显示高发病率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州)与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州)所辖的部分县(区),低发病率聚集区域集中在西宁市的湟中县、城东区和城北区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的大柴旦行委,其余地区年报告发病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 2014-2016年青海省肺结核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年报告发病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玉树州和果洛州为高发病率重点防控区域;空间聚集性分析为全省肺结核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2012-2014年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布模式,识别聚集区域,为肺结核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我国2012-2014年肺结核发病数据库,绘制空间分布地图,并进行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发病热点区域。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图显示2012-2014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在南北分布上呈微弱的"U"形分布;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2012-2014年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66、0.364、0.358 (P<0.01),提示我国肺结核发病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空间聚集性;采用ArcGIS软件分析Getis-OrdGi局部热点,结果显示,肺结核发病存在11个聚集区域,其中3个为"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青海;8个为"冷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江苏。结论 我国肺结核发病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高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新疆以及青藏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关系。结果 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 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 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的77.49%;次之的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 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的省级空间差异。结论 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的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人群疫情数据资料,并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聚集性.结果 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8个县(市、区).结论 2008-2012年湖北省县(市、区)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13-2018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空间分布特征,探索热点、冷点聚集区域,为本地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基础,采用ArcGIS 10.5和GeoDa 1.6软件对甘肃省2013-2018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病热点区域。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布病发病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西部略高于东部地区;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2013-2018年布病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42、0.487、0.424、0.460、0.427和0.468(P<0.01),提示布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结果显示热点县(区)数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以北地区;河西地区(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和酒泉市)热点县(区)数有上升趋势。冷点区域主要在甘肃省东部、东南部和中部以南地区。结论 2013-2018年甘肃省布病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东、中部地区热点县(区)数有下降趋势,河西地区热点县(区)数有上升趋势,应成为今后布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重庆市丙型肝炎发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重庆市丙型肝炎(丙肝)发病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市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38个区/县的丙肝监测数据,应用GeoDa 1.6.7软件对其分别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10-2014年重庆市丙肝报告发病率介于7.3/10万~13.6/10万之间,年均报告发病率10.3/10万。全局Moran''s I分别为0.478、0.503、0.529、0.438和0.406,P值均 <0.05;局域自相关分析得出,2010年重庆市丙肝发病有6个热点区域,2011年有4个热点区域,2012年有7个热点区域,2013年有5个热点区域,2014年有6个热点区域。空间回归分析显示,重庆市丙肝报告发病率与城镇化率(Z=2.126,P=0.033)有关。结论 2010-2014年重庆市丙肝发病整体上呈高度聚集性分布模式。发病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发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城镇化率在空间层面上对丙肝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ArcGIS 10.0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我国2004-2016年结核病空间分析数据库,对结核病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04-2016年全国共登记结核病病例13 157 794例,全国年均登记率为75.90/10万(27.95/10万~180.8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Moran''s I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西藏、贵州、广西和海南(省、自治区)为高-高聚集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省、直辖市)为低-低聚集区域;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疫情存在15个"热点"区域,其中3个"正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和海南(省、自治区), 12个"负热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山西、河南和吉林(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分阶段时空扫描分析,3个阶段共探测出12个聚集区域,每个聚集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均登记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阶段时空扫描聚集区域逐渐减少,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高风险地区仍持续存在,需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方法,探讨2005-2016年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情况的时空聚集性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中河北省2005-2016年HFRS监测数据,应用GeoDa 1.2.0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9.4.1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使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地图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2005-2016年河北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8 43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99/10万,发病季节性呈现明显的春季高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在县(市、区)级水平,河北省各年HFRS发病整体呈现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值均>0,P<0.05),提示HFRS发病存在聚集性。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热点县(市、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到聚集时间为2005年1-7月,一级高发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市和唐山市,覆盖11个县(市、区),包括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海港区、抚宁区、山海关区、昌黎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唐山市迁安市、乐亭县、滦州市、滦南县(RR=39.64,P<0.001),聚集区位置相对固定。结论 2005-2016年河北省HFRS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病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是HFRS的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2015年肺结核发病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山东省2015年活动性及痰涂片阳性(涂阳)肺结核发病的时空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山东省2015年活动性及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信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采用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分析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聚集性,采用SaTScan分析发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5年山东省共报告活动性及涂阳肺结核患者31 776例和8 631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3.09/10万和8.99/10万。在县级水平上,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病整体上呈现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219,P<0.001),高发病-高聚集区为鲁西北、鲁东南和鲁中南地区;涂阳肺结核发病在整体分布上也呈现聚集型分布(Moran’s I=1.178,P<0.001),高发病-高聚集区为鲁东南和鲁西北地区。时空扫描结果显示:活动性肺结核在第2、3季度存在发病聚集性,聚集区为鲁中南、鲁东南及鲁西北的部分县(区);涂阳肺结核发病在2、3季度亦存在聚集性,聚集区域为鲁东南以及鲁西北的部分县(区)。结论 山东省2015年活动性及涂阳肺结核发病在整体上均呈现空间聚集性;鲁西北、鲁东南地区是肺结核高负担聚集区同时也是传播高风险聚集区,鲁中南地区是肺结核高负担但非高风险传播聚集区。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Malaria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public health problems worldwide with 300 to 500 million cases and about one million deaths reported to date of which 90% were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Sub Saharan Africa (SSA)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parasite prevalence (MPP) among districts of Southern Nations Nationalities and Peoples Regional State (SNNRS) in Ethiopia by using 2011 malaria indicator survey (MIS) data collected for 76 districts and to model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fferent covariates.Method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was conducted followed by implementation of spatial lag model (SLM)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in GeoDa software. Queen contiguity second order type of spatial weight matrix was applied in order to formalize spatial interaction among districts.ResultsFrom ESDA, we found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malaria prevalence rate. Hot spot areas for MPP were found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 parts of the region. Relying on specification diagnostics and measures of fit, SLM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 geographical variation of MPP. SLM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living in earth/local dung plastered floor house,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living under thatched roof house, average number of rooms/person in a given district,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who used anti-malaria spray in the last 12 months before the survey, percentage household using mosquito nets and average number of mosquito nets/person in a given district have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PP across districts of SNNPRS. Percentage of households living without access to radio and television has nega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PP across districts of MPP.ConclusionMalaria is spatially clustered in space.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clustering is that, in cases where the decisions on how to allocate funds for interventions needs to have spatial dim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