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描述并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时间风险特征。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16日甘肃省各县(区)报告的COVID-19的发病数、相应县(区)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各县(区)的时间风险指数频率指数(α)、持续时间频率(β)和强度指数(γ)。结果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α的Moran’s I系数为0.115,提示未来COVID-19发病频率增加概率较小。γ的Moran’s I系数为0.070,说明COVID-19确诊病例不会集中出现,疫情的发病强度较低。甘肃省COVID-19疫情的α、β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γ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α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红古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β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结论结果提示兰州市大部分县(区)呈现高风险聚集性,但发病强度较低;全省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选甘肃省常见急性传染病的预警阈值,提高预警功效。方法 甘肃省流行性感冒(流感)、猩红热、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痢疾)、伤寒/副伤寒、戊型肝炎(戊肝)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手足口病采用累积和控制图法,分别建立预警模型,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选择出适合甘肃省传染病的最优预警阈值。结果 流感、猩红热、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副伤寒、戊肝的最优预警界值分别为P90P80P95P90P80P90,手足口病的最优预警参数为k=1.2,H=5σ。在最优预警界值/参数下,流感、猩红热、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副伤寒、戊肝、手足口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6.67%、100.00%、91.67%、100.00%、100.00%、100.00%、100.00%,特异度分别为86.49%、62.22%、75.00%、100.00%、97.92%、89.13%、74.4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29.17%、52.38%、100.00%、80.00%、54.55%、29.4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100.00%、96.77%、100.00%、100.00%、100.00%、100.00%,约登指数分别为0.73、0.62、0.67、1.00、0.98、0.89、0.74,ROC显示此预警界值/参数均为最靠近坐标图左上方的点。结论 甘肃省流感、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戊肝的预警阈值可适当调高,手足口病预警参数需调整,从而提高预警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甘肃省近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报告现状,为探索提高乙肝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甘肃省2005-2011年乙肝报告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乙肝在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中的比例最高;实验室诊断病例占74.03%,呈逐年上升趋势;未分型乙肝所占比例较高(62.70%),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医院报告乙肝病例最多,超过83.00%;按报告单位级别分析,县级医疗机构报告最多,占58.02%.结论 甘肃省乙肝病例报告质量逐年提高,但误诊、误报现象依然存在,仍需进一步提高乙肝病例的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民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及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和态度,为开展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和街头偶遇方式面对面匿名调查117名社区居民。结果被调查者绝大多听说过手足口病(84.62%),未听说过的主要为中老年人。能正确完整回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占29.30%,有5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回答正确率高于没有孩子的居民(P〈0.01)。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来源主要为电视和报纸。能正确完整回答预防措施的仅占20.20%,在预防措施中最重视的是保持儿童个人卫生(83.84%)和注意饮食卫生(66.67%),最易被忽略的措施是看护人员的个人卫生,仅为33.33%,其中主要是家中无5岁以下孩子的人更容易忽略。居民的就医行为中仅1/5的人会比较理性地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医院。结论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5岁以下的儿童几无辨别疾病的能力,家长在手足口病的预防环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早期识别重症的关键人物,但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仍然不足,因此,给家长传播手足口病防治核心信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疾病的空间聚集性(spatial clustering)是指疾病的发生在空间上表现出的聚集倾向或趋势及疾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1]。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空间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疾病的空间聚集性研究。其中,Sa TScan,即圆形扫描法在传染病研究中应用多于其他软件[2]。2008年,Takahashi等[3]提出了适宜于监测不规则区域疾病暴发的时空扫描统计方法,即Fle XScan。手足口病是由肠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空间统计学研究方法,分析2009-2014年甘肃省乙型肝炎(乙肝)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热(冷)点及时空聚集性,为该地区未来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数据和GeoDa、SatScan空间统计学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性和扫描统计量的分析,在县/区水平探索该地区乙肝发病的热(冷)点地区及其空间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局部G统计量显示热点县/区数量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热点县/区数量有上升趋势;冷点区域未发现有明显规律;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乙肝高发病率可能聚集于河西地区,聚集时间为2009-2011年;而低发病率可能聚集于甘肃东部地区,聚集时间为2012-2014年。结论 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聚集性,河西地区热点县/区数量有下降趋势,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热点县/区数量呈上升趋势,应成为未来甘肃省乙肝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甘肃省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探测发病聚集区域。方法 利用甘肃省2009-2013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丙肝的发病率数据, 使用GeoDa分析丙肝在甘肃省县(区)水平上的全局/局部自相关性, 并用SaTScan软件探测其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09-2013年甘肃省丙肝发病率存在全局系相关性, 局部自相关性分析, 发病热点区域为金昌市、武威市、张掖市和兰州市部分县(区), 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定西市、陇南市、平凉市、甘南州及酒泉市、庆阳市、白银市、天水市部分县(区)。时空探测结果显示: 2009-2010年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 高发病聚集区为天水市秦州区和麦积区, 低发病聚集区最大可能分布在定西市临洮县和临夏州的部分县(区)。2011-2013年高发病聚集区为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兰州市和白银市的部分县(区), 低发病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陇南市和庆阳市的部分县(区)。结论 2009-2013年甘肃省丙肝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 高发病集聚区和低发病聚集区分布随时间变化, 高发病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西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建立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据库,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分析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应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布病报告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在东西方向上呈微弱的"U"形分布;乙脑报告发病率由南向北显著下降,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西部地区;HFRS报告发病率东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南部地区略高于北部地区。时空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布病主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19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4-2015年,次要聚集区位于河西地区,包含4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乙脑聚集区位于中部、东南部地区,包含32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HFRS主要聚集区位于定西市岷县,聚集时间为2018年,次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8年。结论 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重点地区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 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 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5日甘肃省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 包括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暴露场所、发现方式、感染来源等。采用Excel 2016、SPSS 22、ArcGIS 1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5日, 甘肃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46例, 疫情波及5个市10个县(区), 流行过程可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本地病例期和本地病例期3个阶段。年龄分布为1~87岁, 其中18~59岁占59.59%(87/146)。男女性别比为1∶1.12(69/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17.12%, 25/146)、离退人员(15.75%, 23/146)、学生(13.70%, 20/146)、家务及待业人员(12.33%, 18/146)为主。3个阶段中, 18~59岁年龄段病例比例分别为44.44%、54.41%、70.00%, 呈上升趋势(趋势χ2=23.24,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