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方式. 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30岁的4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采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 结果:早发型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3±1.3)%;预期发病率为9.37%,与实际发病率7.9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814,P>0.05). 结论: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2.
情感性精神障碍遗传学家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的102个先证者家系登门调查。结果共调查先证者一、二级亲属4898人。102个先证者家系精神障碍的阳性率为58.8%,其中情感性精神障碍同病率为85.0%,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06.3%±2.4%,高发家系为150.7%±14.8%。结论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遗传方式可能是具有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与遗传的关系。方法应用医学遗传的数学方法对45例具有躯体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索引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连续两代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的20个家系中共有患者所生子女127人,其中发病者仅36例,实际值与理论值(127×5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索引病例抑郁发作而父母正常的7个家系、索引病例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而父母正常的18个家系进行了计算分析,其校正分离率分别为0.03和0.06,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0.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具有躯体症状的父亲传递给儿子、父亲专门将致病基因传递女儿的规律。在父母均正常的男性患者中,未见明显交叉遗传及儿子全部具有此症状的现象。抑郁发作的躯体症状的预期患病率与实际患病率比较吻合(P>0.05)。结论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与遗传有关,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及性连锁遗传,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 对20例癔症性精神障碍家系采用多基因阈值模式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本病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结论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 对20例癔症性精神障碍家系采用多基因阈值模式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本病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结论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困遗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探讨。分析了先证者的家族遗传史,家属成员精神疾患分类及各级亲属的患病率。认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中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9.
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选取混合家系作为研究对象,视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为同一疾病谱(其中亦包括分裂样精神病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在混合家系中,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谱,其遗传方式符合隐性遗传,校正后分离率为0.262(P>0.05),同时符合多基因遗传,遗传率为(142.698±4.809)%。结论在混合家系中,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谱,可能符合具有隐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