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早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13例30岁以前首次发病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方式。结论提示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效应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对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以30岁为界,划分为早发组(113例)和晚发组(67例)。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显示,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加权平均遗传率高,脑部CT显示有器质性改变者少,与晚发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二者存在着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方式. 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30岁的4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采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 结果:早发型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3±1.3)%;预期发病率为9.37%,与实际发病率7.9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814,P>0.05). 结论:早发型单相抑郁症患者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5.
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中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45个高发情感性障碍的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Ⅲ-R)的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均符合者选为样本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32.27%,结论 认为本病可能具有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探讨。分析了先证者的家族遗传史,家属成员精神疾患分类及各级亲属的患病率。认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情感性障碍的遗传现状及遗传方式。方法 对情感性障碍的家系进行调查,将所得结果汇总分析。结果 情感性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年轻人(27.6±11.3)岁易发,遗传因素对发病起重要作用,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结论 遗传因素在情感性障碍的病因中起相当作用,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的年轻人,进行心理卫生保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159例情感性障碍先证者的家系资料进行分离分析,依据孟德尔基因组合和分离定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值和预期值作x^2吻合检测,结果不支持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是情感性障碍遗传方式的观点,而倾向于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0.
双相情感性障碍亚型家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性障碍亚型家系的遗传方式。 方法 :按 CCMD- 2及 DSM- - R的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对 12 6例符合者进行家系调查。 结果 :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 ( 10 2 .99± 2 .14 ) %。 结论 :该病可能具有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