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晚发型单相抑郁症的遗传实方式.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30岁的68例单相抑郁症患者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实方式的研究.结果 晚发型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5.7±1.2)%,预期发病率为5.0%,与实际发病率3.6 %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u=1.5,P>0.05).结论 晚发型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2.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115例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并与对照组(395名)比较。结果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其一级亲属高(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高(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3.
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方式。方法 对108例(男32例,女76例)单相抑郁症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为(96.5±4.5)%,预期发病率为4.35%,与实际发病率4.14%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未发现父-子同病的情况。结论 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并提示单相抑郁症可能与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单相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 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以初发病年龄30岁为界,分为早发组47例和晚发组68例.对照组230名,无精神疾病,与患者组无血缘关系.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 结果: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为55.3%(26/47),显著高于晚发组35.3%(24/68);早发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和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9.1%(23/252)和7.9%(20/252),显著高于晚发组一级亲属的4.8%(23/479)和3.6%(17/479);两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的0.2%.早发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96.3±1.3)%高于晚发组(75.7±1.2)%,脑部CT器质性改变亦少于晚发组(P<0.05或P<0.01). 结论:早发型及晚发型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108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700人)进行研究.108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抑郁症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结果 在一级亲属中,单相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1%(29例),高于群体发病率0.02%(4/19 223,x2=693.44,P<0.01);有单相抑郁症阳性家族史者占25.0%(27例),高于其他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者(12.9%,14例;x2=44.65,P<0.01);双亲之一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24%,双亲均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75%,差异有显著性(x2=4.33,P<0.05);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5+4.5)%.结论 单相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7.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男性和女性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差异。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15例(男38例,女77例)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女性和男性患者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分别为46.75%(36/77)和36.84%(14/38),而两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21%(38/527)和3.92%(8/204),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6.07%)较男性患者组一级亲属(2.45%)高,二者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0.24%)高;女性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86.77±5.77)%较男性(60.10±12.24)%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性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 方法对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广泛性焦虑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采用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模式的探讨. 结果广泛性焦虑患者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显著较对照组高(P<0.01);广泛性焦虑校正分离率为0.225,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0.25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广泛性焦虑加权平均遗传率和标准误为(61.70±5.10)%;一级亲属的预期发病率为8.9%,实际发病率为7.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广泛性焦虑具有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9.
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早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13例30岁以前首次发病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方式。结论提示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单、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有否差异。方法 对1 1 5例单相抑郁症及1 84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均较其一级亲属高;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均较对照组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高;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双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高;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较双相抑郁症的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存在差异,更应注意对单相抑郁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自杀行为进行监测、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