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中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2.
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3.
情感性精神障碍遗传学家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的102个先证者家系登门调查。结果共调查先证者一、二级亲属4898人。102个先证者家系精神障碍的阳性率为58.8%,其中情感性精神障碍同病率为85.0%,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06.3%±2.4%,高发家系为150.7%±14.8%。结论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遗传方式可能是具有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报道以躯体症状表现的儿童惊恐症61例。经逐例与患儿及家长面谈、全面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了躯体疾病。通过艾克森个性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对照组研究,发现人格的内倾及内向性行为因子异常率高,环境因素激发了遗传素质的表达。患儿以躯体功能障碍表达内心的焦虑、惊恐。教育不良及就医不当与发病及病程迁延有关。认知行为疗法为最重要治疗。  相似文献   

5.
报道以躯体症状表现的儿童惊恐症61例。经逐例与患儿及家长面谈,全面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了躯体疾病。通过艾克森个性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对照组研究,发现人格的内倾及向性行为因子异常率高,环境因素激发了遗传素质的表达。患儿以躯体功能障碍表达内心的焦虑,惊恐。教育不良及就医不当与发病及病程迁延有关。认知行为疗法为最重要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85例以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相且伴有躯体症状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和内向性格者较多见,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躯体症状发生率最高,最常见的躯体症状有失眠,全身乏力,各种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肢体麻木等。本文并躯体症状与抑郁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方便取样法,于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晋城的9家三级综合医院的门诊连续纳入患者,经结构化访谈纳入SSD患者236例,采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及就诊行为、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对抑郁障碍伴疼痛性躯体症状的流行病学、疼痛症状对抑郁障碍治疗及转归的影响及疼痛症状的抗抑郁剂治疗等有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躯体症状障碍(SS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精神科、中医科和消化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10名被试完成自评问卷,并经过结构化诊断访谈得出SSD的诊断。分析SS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非SSD患者比较,同时比较来自3个科室SS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被试中有27.1%(57/210)被诊断为SSD;患者年龄(43±13)岁,其中女性占61.4%(35/57),与非SSD患者各项人口学资料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5.6%(26/57)的SSD患者躯体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年,29.9%(17/57)报告近1年就诊次数超过20次。过去6个月接受过治疗的SSD患者有46.8%(22/47)治疗满意度3~5分,44.7%(21/47)对治疗效果评分3~5分。(3)SSD患者较各科室非SSD患者各项自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精神科非SSD相比,在躯体症状、焦虑相关量表及12项健康调查简表(SF-12)亚量表精神健康总评(MC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科室的SSD患者在诊治情况和各项自评量表得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D患者的身心受疾病影响较为严重,应得到积极治疗。综合医院精神科,尤其会诊联络精神医学亚专科工作应重点关注该类患者并开展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患者的躯体表现是影响抑郁症低识别率的原因之一。躯体化导致了大量抑郁症患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低情感症状而就诊于非精神科,造成了误诊或漏诊。现将国内外对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心理社会中介作用因素如文化因素、述情障碍、躯体感觉放大及生物学因素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单相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级亲属同病者均集中在母系。提示两者可能属异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45个高发情感性障碍的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Ⅲ-R)的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均符合者选为样本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32.27%,结论 认为本病可能具有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分布和频度。方法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所列的症状和躁狂量表(BRMS)、抑郁量表(HAMD)作为调查工具,对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作症状调查。结果149例躁狂发作者中其症状分布和频度为语量增多144例次(96.6%),睡眠需要减少118例次(79.2%),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不感疲乏)95例次(63.8%),活动增多93例次(62.4%),自我评价过高86例次(57.7%),联想加快81例次(54.4%)。BRMS评定11项症状中有9项症状超过86.5%。292例抑郁发作者中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者212例次(72.6%),失眠和早醒178例次(61.0%),精力减退或疲乏感147例次(50.3%),自我评价降低148例次(50.7%),食欲降低22例次(41.8%)。HAMD抑郁量表测定24项症状中有15项出现率超过50.0%。结论躁狂发作者以语量增多、睡眠需要减少,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不感疲乏)和自我评价过高最多见(〉57.0%),与BRMS量表相类似。抑郁发作者以兴趣丧失,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失眠和早醒,精力减退或疲乏感最多见(〉50.0%)。与HAMD量表症状相类似。  相似文献   

15.
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效应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对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以30岁为界,划分为早发组(113例)和晚发组(67例)。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显示,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加权平均遗传率高,脑部CT显示有器质性改变者少,与晚发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二者存在着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早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13例30岁以前首次发病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方式。结论提示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108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700人)进行研究.108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抑郁症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结果 在一级亲属中,单相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1%(29例),高于群体发病率0.02%(4/19 223,x2=693.44,P<0.01);有单相抑郁症阳性家族史者占25.0%(27例),高于其他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者(12.9%,14例;x2=44.65,P<0.01);双亲之一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24%,双亲均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75%,差异有显著性(x2=4.33,P<0.05);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5+4.5)%.结论 单相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9.
情感性精神障碍社会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衰退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5 4例病人作随访 ,分析缓解状态与临床特征 ,采用社会功能残疾量表评定衰退。结果  (1)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欠佳的比例为 2 4 %(6 1/ 2 5 4 ) ;(2 )残疾衰退、维持用药时间与住院次数呈负相关 (P <0 0 5 ) ,复发次数与预后呈负相关 (P <0 0 5 ) ,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部分情感性障碍为慢性衰退表现 ,需要社会支持和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