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蛋白激酶C激活调控Bcl-2与缺血诱导神经元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激活参与神经元凋亡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蛋白激酶C活性、Bcl-2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导致蛋白激酶C的移位激活伴Bcl-2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增加;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灯盏花可以阻止上述变化。结论:蛋白激酶C的激活促进Bcl-2表达可能与脑缺血/再灌流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尼莫通对脑缺血神经元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钙超载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及钙通道阻滞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体游离钙、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及尼莫通对上述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导致突触体游离钙增加及神经元的凋亡,尼莫通可以阻止上述变化。结论:钙超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流诱导的神经元调亡,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阻滞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3.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致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参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血管闭塞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致PKC活性(用磷基转移法测得PKC活性)变化的规律,结合既往的研究讨论PKC活性改变参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致膜性PKC活性明显增加,同时胞浆PKC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可以致PKC移位激活,PKC移位激活参与脑损伤的  相似文献   

4.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脑缺血大鼠突触体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参与神经损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体游离钙的变化及PKC的抑制剂灯盏花对突触体游离钙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可以导致突触体游钙增加的抑制剂灯盏花可以阻止脑缺血/再灌流导致突触体游离钙增加。结论:PKC参与神经元缺血性损伤可能与其促进钙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5.
培养神经元缺氧后PKC活性变化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神经元缺氧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模型及培养神经元缺氧模型,用三种不同浓度的PKC催化亚基特异性抑制剂Clphostin C预孵育培养神经元后进行缺血处理,观察神经元胞膜PKC(mPKC)活性,Bcl-2表达和TUNEL表达(细胞凋亡)的规律。结果: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mPKC活性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缺氧时间的延长和ClphostinC 浓度的增加,培养神经元Bcl-2的表达显著下降,TUNEL荧光染色阳性率显著升高,结果:(1)mpKC的活化和Bcl-2表达均参与了缺氧神经元凋亡;(2)缺氧和PKC抑制剂Clphostin C可加重缺氧神经元凋亡,且该作用是通过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实验的;(3)PKC的激活在缺氧神经元凋亡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蛋白激酶C(PKC)移位激活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笔者对其参与神经元缺血损伤的可能机制和相关的中药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蛋白激酶C(PKC)移位激活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笔者对其参与神经元缺血损伤的可能机制和相关的中药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4h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延髓内脏带(MVZ)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及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NOS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相互关系,阐明在缺血状态下MVZ的功能作用机制。方法: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NADPH-d组织化学(组化)反应、FOS蛋白免疫组化反应及双重色技术显示MVZ在不同时相的3种阳性神经元变化,并以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脑缺血组MVZ内NOS阳性神经元染色反应增强和FOS蛋白表达随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程而变化,并见有15%-20%阳性双染细胞。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MVZ内NOS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MVZ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保护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亚低温组、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1)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至24小时达高峰,2天后开始下降,14天时仍高于假手术组;(2)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数量相对较少,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3)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2小时后,神经细胞Caspase-3 mRNA开始表达,并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4小时达高峰,2天后逐渐下降,至14天略高于假手术组;(4)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Caspase-3 mRNA的表达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后。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Caspase-3基因在介导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亚低温对短暂性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亚低温可能通过Caspase-3 mRNA途径抵抗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损伤与蛋白激酶活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神经元缺氧后膜性PKA(蛋白激酶A)和PKC(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以及它们的特异性抑制剂对神经元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建立培养的神经元"缺血"模型,然后用不同浓度的特异性PKA抑制剂Rp-cAMP和特异性PKC抑制剂Calphostin C预孵育培养神经元再进行"缺血"实验,用放射酶分析法测定神经元缺氧后的膜性蛋白激酶活性,各组缺氧神经元的凋亡百分率由TUNEL荧光试剂盒测定.结果随着神经元缺氧时间的延长,神经元膜性PKA和PKC活性均增加;随着Calphostin C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相反随着Rp-cAMP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减少.结论①PKA和PKC信号转导通路均参与了缺氧神经元损伤;②缺氧后培养神经元PKA和PKC对凋亡的调控功能相反,提示在培养的缺氧神经元中PKA和PKC信号转导属于单相控制系统,可能二者在细胞中的比例决定着缺氧神经元的存亡.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游离Ca^2+与FOS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内Ca^2+与FOS的时空变化。方法 利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 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细胞内Ca^2+增加明显,FOS表达较快,再灌注6h即达到高峰。FOS蛋白在海马区表达最多,纹状体最少。结论 认为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细胞死亡,是通过促进FOS的表达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方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细胞洲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轻度脑缺血和再灌注早期,bcl-2表达升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重度脑缺血和再灌注后期,其保护作用不足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Bax表达于神经细胞删亡时空分布一致,可反映缺血后脑损伤的程度。Caspase-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的升高早于细胞凋亡,直接参与神经细咆凋亡的执行。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引起Bcl-2基因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日的 在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的干预下,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蛋白酶-3激活的DNA酶(caspase-activated Dnase,CAD)表达变化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 线拴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侧脑室给予抑制剂,应用HE、免疫组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后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2 h时caspase-3和CAD蛋白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程度的变化.结论 模型组蛋白与凋亡细胞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干预组各指标趋于平坦,6 h后波峰均有下降.结论caspase-3后继CAD的激活参与了鼠脑再灌注神经元的凋亡,caspase-3抑制剂能一定程度降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脑栓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成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g/(kg·d)脑栓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再灌注24h时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神经元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3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再灌注24h时缺血灶周边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脑栓通能显著改善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缺血灶周边星形胶质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结论:脑栓通通过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1-2及Bc1-x1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利用大鼠四血管阻断和再灌注及再通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尼氏小体染色光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测缺血预处理海马CA1区部分神经元病理组织学改变,细胞凋亡百分率及Bc1-2和Bc1-xl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发现,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海马CA1区部分神经元发生凋亡,IPC还可明显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的神经元数目,产生细胞保护作用,IPC可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缺血敏感神经元中出现Bc1-2及Bc1-x1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抑制神经元凋亡发生可能是I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兔肺动脉栓塞/再灌注损伤中肺泡细胞凋亡及其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运用5F Berman球囊堵塞左下肺动脉,然后球囊放气,复制肺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肺动脉栓塞1 h组、肺动脉栓塞2 h组,肺动脉栓塞2 h再灌注1 h组、肺动脉栓塞2 h再灌注2 h组;另设6只正常未手术白兔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上皮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肺动脉栓塞1、2 h组兔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再灌注后凋亡细胞进一步增多,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P<0.05或0.01);Fas及FasL蛋白表达在肺动脉栓塞及再灌注后明显上调(P均<0.01).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肺组织湿干比、Fas及FasL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69,0.820,0.820;P<0.01).结论:肺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可能通过激活Fas/FasL系统,诱导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脑缺血再灌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表现为细胞凋亡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观察缺血再灌后不同时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缺血再灌后不同时期B的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沙鼠脑缺血再灌3d后,缺血神经细胞出现细胞凋亡改变(P<0.001;缺血再灌后6h及1d出现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1),而Bax蛋白则在再灌后6h至第7天呈现持续强阳性表达(P<0.001);结论:沙鼠短暂脑缺血再灌后,迟发性神经元残废表现为细胞凋亡,而Bax蛋白的高比率表达可能是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大鼠右肾切除,左肾45min缺血再灌注6h,给予6个循环10s/10s再灌/停灌缺血后处理方案干预后,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评价肾功能;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P〈0.05),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P〈0.05),增加Bcl-2的表达和降低Bax的表达(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Bax蛋白从而抑制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