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足踝关节功能康复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脑功能重塑及其瘫痪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1例参与康复治疗?5例未参与康复治疗的ACI患者的治疗前后,以及5例正常志愿者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检查?采用组块刺激功能测试,观察卒中康复前后足踝关节运动时脑激活区域和激活区体积的差异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ACI患者健侧足踝关节运动时激活区与正常人群组相似;偏瘫侧足踝关节运动时除了对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1区)激活之外,同侧SM1区?运动前区(PMC区)也可见不同程度的激活,对侧半球的激活体积大于同侧(P < 0.05)?治疗后,患者对侧半球SM1区激活体积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 < 0.05),而参与康复治疗组激活体积的增加更为显著(P < 0.05);Fugl-Meyer运动评分在治疗后亦有提高,参与康复治疗组较未伴康复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fMRI能客观显示ACI后脑功能重塑特征,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足踝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有利于脑功能的重塑及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书写痉挛患者皮质异常功能活动,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其病因。方法:分别对10名书写痉挛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手指写、执笔写任务期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数据经过分析处理,获得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2个任务的平均脑激活图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患者组初级感觉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表现为与书写任务相关的明显激活(P<0.05),而双侧的后顶叶皮质激活在2个不同任务期间均较正常减弱。结论:书写痉挛患者存在运动和感觉皮质的异常活动,反应了其运动皮质的去抑制和感觉处理过程的障碍,并且感觉处理过程的异常可能在其病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功能磁共振检查,探讨皮层下卒中患者强制性治疗(CIMT)的康复机制.方法 对5名皮层下脑卒中后3~9个月的患者,在CIMT前行一次脑功能性成像(BOLD-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两次临床评分,在治疗后再行一次BOLD-fMRI及临床评分.对实验数据行后处理.结果 5名患者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上可见皮质脊髓束部分中断.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BOLD-fMRI发现:患者CIMT前,患手与健手运动时激活体素数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CIMT前、后,患手运动时激活体素数进行前后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CIMT前:健手运动时,对侧感觉运动皮质及同侧小脑激活,部分患者运动前区及其他运动区激活;患手运动时,多数患者对侧感觉运动皮质激活,双侧次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等)激活,双侧或同侧小脑激活.在CIMT后:健手运动时,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患手运动时,双侧大脑半球激活的体素数显著减少并向正常激活模式集中,伴双侧或同侧小脑激活.结论 皮层下脑卒中后3~9个月的患者发生了脑功能重组.皮质脊髓系统完整性的损害与残余运动系统的重组有关.CIMT可以促进脑功能重组,并产生运动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 脑梗死患者40例,为脑梗死组.康复期行fMRI检查时间为发病后2个月.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 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为右利手.结果: (1)健康志愿者单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 (2)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 (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结论: (1) 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 (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 (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受试者在不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丘脑各亚区的激活规律,探讨该区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方法: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3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es,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丘脑活动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双侧丘脑外侧部的激活信号与刺激强度基本呈线性正相关,提示该区可能与痛觉的感觉辨别方面有关;双侧丘脑内侧部的激活信号(BOLD信号)与刺激强度类似于指数关系,提示该区可能参与痛觉的注意与情绪活动.同时,在相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对侧丘脑外侧部的激活信号均强于同侧丘脑外侧部,表现出对侧优势现象,而双侧丘脑内侧部则缺乏此表现.结论:丘脑应为痛觉调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表现出分离性激活现象,各亚区均有各自独特的刺激反应特性,这有助于了解丘脑在处理痛觉信息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文书写时皮质下结构的功能影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文字词书写的皮质下结构激活特点,为基底神经节在书写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将7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成正常书写组和书写障碍组,分别进行假写作业、中文字词书写作业的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脑功能成像,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得出基底神经节变化区域.结果 正常书写组的皮质下结构激活区包括双侧苍白球和右侧壳核,书写障碍组包括右侧丘脑腹外侧核、屏状核和左侧壳核、苍白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中文书写涉及双侧基底神经节,右侧基底神经节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伴有书写障碍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双侧基底神经节激活点与正常书写的患者比较存在较大差异,右侧丘脑的激活对受损的书写功能可能有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脑运动皮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手功能区的重组状况,分析其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选择12例临床症状较轻的运动皮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组块设计的方法,双手分别行静止对指任务,在GEsigna1.5T磁共振成像仪下行数据采集,SPM99进行数据后处理,结果采用单样本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患侧脑激活区与健侧相比存在一种或多种差异,表现在:①患侧激活脑区移位,但无主运动区(M1)激活减弱(10例)。包括患侧M1区移位4例,患侧M1区和辅助运动区(SMA)均移位4例,SMA区移位2例;②患侧手指(病变对侧)动作任务时,SMA区激活较健侧任务时增强(4例)或减弱(2例);③患侧M1区激活减弱(1例)。结论:本组患者运动皮质的功能重组有两种表现形式:患侧脑区的移位代偿、患侧主运动区辅助运动区间代偿。fMRI可直观地观察功能区的分布,对指导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IMRI)技术观察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例志愿者进行Bold—IMRI检查。IMRI应用被动对指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2软件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相关皮层激活情况。比较正常被试与卒中病人之间IMRI结果的异同,测量脑激活区体积以及信号强度,计算单侧化指数(LI),考察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的关系。结果:正常被试对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半球激活增多,健手运动时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被试。LI也进一步确定,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激活增多。相关分析表明,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呈正相关趋势。结论:本研究表明IMRI能客观地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运动皮层激活与正常被试不同。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本研究探讨了病人患侧和健侧半球激活体积与肌力的关系,提示IMRI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皮层实时脑功能的成像技术和Functool,ICA和SPM的后处理技术。方法: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23次对指运动实时脑功能扫描,经Functool,IAC和SPM软件后处理成像,并对3种软件的成像进行分析。结果:Functool处理后,23次实时脑功能成像显示了手指运动对侧初级皮层运动区/感觉区(M1/S1)、辅助运动区(SMA)明显激活,同侧激活区较小或者未见激活区。双侧小脑皮质有明显激活,同侧较大。5次运动前区双侧有激活,4次对侧有较小激活区。12次ICA,SPM所获图像与相应的Functool图像一致。结论:实时脑功能成像能对全脑进行实时扫描,Functool,ICA和SPM后处理能够较好地显示相应的脑运动皮层激活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探寻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予以早期康复治疗者归为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采用改良MAS对于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FMA对于运动功能,以及采用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的不同时间段MAS评分、治疗前FMA以及BI评分而言,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MA以及BI评分,较之对照组而言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运动神经网络重组的横向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恢复卒中患者被动运动任务时大脑的激活差异。方法对20例卒中患者分别行双侧腕关节被动运动的功能MRI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不同恢复程度的卒中患者患肢腕关节被动运动激活脑区不同:恢复较好者,以对侧感觉运动区(SMC)、同侧小脑、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激活显著;恢复不好者,远隔部位激活较显著。患者健肢激活脑区及面积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侧SMC及SMA对运动功能恢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健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参与运动准备和执行的脑区的激活特点.方法:应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12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在序列手指运动过程中运动准备与运动执行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采用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AFNI软件包进行每个像素的血氧变化分析,作出与运动准备和运动执行有关的脑激活图.结果:与运动准备有关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双侧运动前区(PMC)前部,双侧后顶叶(PPC)后部;与执行有关的激活区主要集中在对侧初级运动区(M1),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本部;而双侧辅助运动区前部、双侧运动前区后部在运动准备与执行过程中均有激活.结论:人脑内与运动相关的脑区功能并非单一.  相似文献   

13.
中英文书写相关脑功能区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成像技术,在中国汉族健康受试者中,检测中、英文书写相关的神经基础.方法:采用1.5T FMRI成像系统,扫描9名健康志愿者在书写中、英文状态下的脑部激活情况.结果:中文抄写主要激活脑区:双侧额叶运动区、双顶上小叶、双顶下小叶、左顶叶中央后回、左壳核.英文抄写主要激活脑区:双侧额叶运动区、双顶上小叶、左顶叶中央后回、左壳核.结论:书写活动涉及多个不同脑区,中文书写较英文书写需要更多的脑处理过程来参与完成,脑纹状体边缘区可能是书写相关脑区的皮层下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完全随机化设计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假刺激组,每组40例。高频组患者使用高频rTMS(10 Hz)治疗,低频组患者使用低频rTMS(1 Hz)治疗,假刺激组患者行rTMS假刺激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大脑皮层兴奋性及任务态fMRI影像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3个月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MEP最大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假刺激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无明显改善,低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增加,健侧运动区激活降低,高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明显增加。治疗后高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高频组患者患侧M1、SMA明显正激活;低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低频组患者患侧M1明显负激活;高频组与低频组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1、辅助运动区(SMA)均明显正激活。结论 基于任务态fMRI的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大脑皮层兴奋性、局部神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bobath姿势控制理论进行治疗。在患者入组时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2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均获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阐明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第5腰椎(L5)神经根性痛镇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1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L5神经根性痛患者分别进行第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针刺踝三针之"根痛2"穴位后功能像扫描和第2次静息态功能像扫描,应用相关软件对获得的试验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纯静息态激活的脑区有双侧的旁中央小叶、扣带回、丘脑、枕叶,及第三脑室周围、视交叉、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脑蚓等部位。针刺时激活的脑区有双侧枕叶、颞叶、顶叶,中脑的左侧,小脑也有散在性的激活区域。出针后激活的脑区有双侧颞叶、丘脑左侧、胼胝体压部、视交叉、右侧内囊、脑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部位。结论 L5神经根性痛使大脑功能区发生变化,静息态默认网络的活动受到抑制,活动水平下降。针刺"根痛2"穴位后,其信号通过神经通路到达相应的脑功能区,使之被激活或者抑制,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对累及运动通路的脑肿瘤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 方法 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及DT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DTI处理后得到FA图及DEC图,测量患侧与健侧锥体束的FA值,并行纤维束成像,用fMRI Merge 1.2软件将fMRI与DTT图像叠加. 结果 每例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比健康人增强.DTI显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fMRI与DTT联合应用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锥体束的保留、移位与M1区的激活、移位具有一致性. 结论 联合应用fMRI与DTI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邻近的脑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探讨两种康复治疗皮层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 MT)与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 ment,NDT)两个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后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 MRI),并进行临床评分。结果:在康复治疗前、后,健手运动的激活模式近于正常人。患手运动时,运动区广泛激活;治疗后双侧大脑半球激活的体素数显著减少,并向正常激活模式集中。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显示CI MT组康复效果优于NDT组。结论: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功能重组;CI MT对皮层下脑卒中后3~9个月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NDT。  相似文献   

19.
刘翠芳  吕亮  范蕊  肖占琴 《重庆医学》2023,(20):3093-3098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丘脑痛对患者疼痛、疼痛介质的影响,并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信号变化。方法 (1)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5月重庆市中医院、西南大学医院、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60例丘脑痛患者为研究组,另纳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rs-fMRI扫描检查,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局部脑活动及全局连接模式改变的具体脑区位置;(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丘脑痛患者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分析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丘脑痛对患者疼痛及血浆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3)将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后有明显差异的脑区与治疗前后McGill评分差值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其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治疗后,醒脑开窍针刺组疼痛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血浆SP水平低于西药组,血浆β-EP水平高于西药组(P<0.05);(2)丘脑痛患者主要涉及皮质区域、脑干、小脑区域改变;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患者背侧嘴侧脑桥区,小脑及顶上小叶、岛叶皮层、初级运动皮层、辅助运动皮层、眶额皮层和初级躯体感...  相似文献   

20.
Cramer  S.  C.  Lastra  L.  Lacourse  M.  G.  Cohen  M.  J.  周永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61-62
大部分针对恢复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的治疗方法是基于假设大脑具有完整的运动功能,为验证该假设,12例慢性完全性SCI患者和12例对照者,在其试图运动右足或想像运动右足期间分别以两种力量水平进行功能MRI检查。SCI患者保存了许多正常运动系统功能的特征,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异常:①激活体积通常明显减少,如占初级感觉运动皮质正常激活体积的4%~8%,且信号变化的方差达正常组的2倍;②存在异常的激活模式,如在试图运动过程中苍白球一丘脑皮质环路激活增加和在想像运动过程中初级感觉运动皮质的异常处理过程;③随任务改变或力量水平变化而对运动的调节与在对照组中看到的模式不一致,如对照组的试图运动较想像运动在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和右背侧小脑的激活更多,而想像运动较试图运动在背外侧额前皮质和右侧中央前回的激活更多,SCI患者缺少上述调节。慢性完全性SCI后,患者足部运动过程中大脑运动系统功能的许多特征持续存在,但是,患者存在脑激活的明显异常,随任务需要而进行的功能调节能力较差,并出现病理性脑活动。因为脑功能是自主运动的中心,所以旨在改善慢性SCI后运动功能的治疗可能也需要注意上述脑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