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0,1.2,1.4,1.6g/kg)D-gal后,以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死亡率等综合评估肝脏细胞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方案。造模后24h,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Ⅰ组: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1ml(4.4×107个);Ⅱ组:经脾内移植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大鼠1周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①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以1.2g/kgD-gal造模组的大鼠死亡率适中,肝功能损害及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均符合临界急性肝衰竭的程度,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②移植后3d,Ⅰ组与Ⅱ组大鼠存活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Ⅰ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Ⅱ组轻。经HE和PAS染色证实,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①D-gal1.2g/kg腹腔注射可较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②经脾内肝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李羽  王军  徐哲  张岩  白雪帆 《医学争鸣》2006,27(10):879-882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rALR与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造模对照组;Ⅱ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Ⅲ组:脾脏注射rALR 1ml(50μg/(kg·d)),腹腔注射rALR 1ml(50μg/(kg·d));Ⅳ: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Ⅴ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ml;Ⅵ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CsA1ml(10mg/(kg·d)).比较各组生存率.术后第1、5天、14天获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变化.术后第1、2、5、12天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Ⅱ组存活时间与Ⅰ组比较无差异.Ⅲ组最长存活时间为118h,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改变情况基本同Ⅰ组和Ⅱ组.Ⅳ组有部分长期存活,2周生存率为33.3%.Ⅴ组两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75%对33.3%,P<0.02),Ⅵ组和Ⅳ组2周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Ⅳ、Ⅴ、Ⅵ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Ⅴ组最为显著.)结论:应用rALR联合新生大鼠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脾腔移植对 D-氨基半乳糖 (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小时 ,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I组 :脾内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 A ( Cs A ) 10 m g/kg;II组 :脾内注射生理盐水 1m l,同时肌注 Cs A 10 m g/kg;III组 :经腹腔移植 2× 10 7肝细胞 ,IV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 l,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I组大鼠存活率与 II组有明显差异( 46 .7%对 13.3% P<0 .0 5)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亦有改善 ,III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IV组( 6 0 %对 13.3% P<0 .0 1)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部分改善。结果 :经腹腔、脾脏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移植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与成体肝细胞悬液对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D-氨基半乳糖 ( D- gal)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 ,2 4 h后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 A组 :经脾内移植体外培养 7d的肝细胞 2× 1 0 7;B组 :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 2× 1 0 7;C组 :经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受体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A组、B组大鼠存活率 ( 77%、5 9% )与 C组大鼠存活率 ( 2 2 %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A、B组与 C组大鼠的肝功能改变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经 HE和 PAS染色证实 ,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 :经脾内移植的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和肝细胞悬液均能提高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但培养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优于成体肝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 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 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Ⅰ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 以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Ⅲ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腹腔注射ALR 50 μg·kg-1·d-1;Ⅳ组14只:腹腔注射ALR50 μg·kg-1·d-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移植肝细胞存活情况、病理变化.结果 Ⅱ组、Ⅲ组大鼠存活率(46.7%、66.7%)显著高于Ⅰ组(0.0%)(P=0.006;P=0.0002),Ⅲ组(66.7%)与Ⅳ组(14.3%)有显著差异(P=0.008),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Ⅱ组腹水AST高于Ⅲ组(P=0.001), Ⅱ组第1、2天腹水ALT高于Ⅳ组,Ⅱ组、Ⅲ组第1、2天腹水TBil高于Ⅰ组(P<0.05).Ⅲ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Ⅲ组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存活数多于Ⅱ组.结论 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移植联合ALR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移植肝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羽  白雪帆  张海  张岩 《医学争鸣》2002,23(10):896-89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门静脉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 h,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 组 :经门静脉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注环孢霉素 A(Cs A) 10 mg· kg- 1 ; 组 :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m L ,同时肌注 Cs A 10 mg· kg- 1 ; 组 :经腹腔移植 4×10 7肝细胞 ; 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 m L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病理变化 .结果  组大鼠存活率与 组无明显差异 (42 % vs 37%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无明显改善 . 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组 (75 % vs 33%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均有部分改善 .结论 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病理 ;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病理改变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临床应用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新路。方法 用Wistar大白鼠制备急性外科型肝衰竭漠型,采用肝中叶门静脉分枝插管,用Ⅰ型胶原酶灌注制备游离肝细胞,行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移植组10wk后大鼠脾内有弥散状、团状或单排列状肝细胞存在;同位素^99mTc-HIDA测定证实其肝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24h死亡30%,48h累计死亡55%.移植组分别为20%和30%。结论 实验提示脾内移值肝细胞可以存活且有一定代谢功能.能显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LA4-Ig诱导在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法急性药物性肝衰模型:用10%D-氨基半乳糖溶液按1.0 g/kg一次性大鼠腹腔注射;用Ⅳ型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注,制备肝细胞悬液,浓度为4×107/ml,2 h内经脾移植;24只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衰大鼠,24 h后均进行经脾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腹腔一次性注射CTLA4-Ig,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予处理。两组均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观察IL-2、TNF、肝功能及脾脏HE染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治疗组IL-2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TNF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肝功能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组织学改变:术后第7天治疗组仍可见肝细胞或肝细胞团,对照组脾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很少见肝细胞。结论CTLA4-Ig能诱导大鼠经脾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促使急性肝衰大鼠肝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HSCT)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Ⅰ组):尾静脉及肌肉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rhG-CSF单纯动员组(Ⅱ组):造模前24h、12h、4h及造模同时皮下注射rhG-CSF,尾静脉及肌肉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组(Ⅲ组):正常大鼠连续5 d皮下注射rhG-CSF,第6天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造模后24 h尾静脉注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结果Ⅱ组和Ⅲ组存活率显著高于Ⅰ组(<0.01),但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Ⅱ组和Ⅲ组均有明显改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G-CSF均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原凝胶包埋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PLA-O-CMC)纳米粒子粘附培养猪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ALF)大鼠肝的再生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ALF模型;48h后分别将5ml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PLA-O-CMC纳米粒子粘附培养24h猪的肝细胞、5ml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h的猪肝细胞、5ml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均含5.0×107个)移植到各组ALF大鼠腹腔内,并以5mlRPMI1640腹腔内注射作为阴性对照。观察大鼠14天存活率和受体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移植后14天ALF大鼠的存活率:单纯肝细胞移植组(Ⅰ组)为56.2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Ⅱ组)为62.5%,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Ⅲ组)为75%,阴性对照组(Ⅳ组)为18.75%,各移植组14天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移植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ALF大鼠肝脏再生于ALF后5~7天最为显著;各组肝脏病理变化以Ⅲ组恢复最好,双核细胞最多,肝再生最快。结论:应用PLA-O-CMC纳米粒子和Ⅰ型胶原联合培养猪肝细胞移植于ALF大鼠腹腔内能促进肝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将豚鼠肝细胞植入D -氨基半乳糖诱导的肝衰大鼠脾内 ,观察逆转肝衰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移植组的两周生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脾内移植的异种肝细胞生存短暂 ( 2 4小时左右 )。提示 :异种肝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肝衰 ;其机理需考虑与刺激受损肝细胞再生和 或增强受体对肝功能衰竭的耐受力有关 ,单纯的代谢支持作用的能力可能较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O2气腹的不同腹内压(IAP)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健康家兔,体重3.0~3.5kg,根据CO2气腹的IAP随机分为4组:0mmHg组(C组)、10mmHg组(Ⅰ组)、15mmHg组(Ⅱ组)和20mmHg组(Ⅲ组),每组6只。每只家兔均接受相应IAP的气腹1h。气腹后12h测定肝功能,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总胆红素(TB)、清蛋白(A)无明显变化,Ⅰ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增加(P〈0.05),而Ⅱ组和Ⅲ组增加更明显(P〈0.01),Ⅱ组的前清蛋白(Pre-A)显著降低(P〈0.05),而Ⅲ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C组比较,Ⅰ组、Ⅱ组和Ⅲ组的肝组织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几个组均未见显著差别。结论 CO2气腹可导致明显的肝功能损害,IAP越高,损害程度越重,其机制可能是IAP升高促进了肝细胞凋亡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携带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的小鼠肝细胞在同种异体脾内的表达及对脾淋巴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分离BABL/c小鼠肝细胞,肝细胞脾内移植(BABL/c→C57BL/6),分为4组:Ⅰ组为携带IDO组;Ⅱ组为1-甲基色氨酸组;Ⅲ组为空壳腺病毒组;Ⅳ组为单纯肝细胞移植组。移植术后第2,5d取脾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DO表达情况,TUNEL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携带IDO腺病毒转染肝细胞后,能有效表达IDO。免疫组织化学显示,Ⅰ、Ⅱ组脾脏有IDO阳性的肝细胞。与其他组比较,移植术后第2,5dⅠ组淋巴细胞凋亡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IDO的肝细胞能在小鼠同种异体脾内稳定表达,并能诱导脾内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孙龙  王能进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77-78,80
目的探寻影响肝癌术后生存的因素,为临床制定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78例肝癌手术患者分为术后生存5年以上组(A组)与3年内死亡组(B组)进行临床病理因素比较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术前AFP(+)、HBsAg(+)、有临床症状、肿瘤单结节、肿瘤距切缘〉1cm及癌组织学分级(Ⅰ、Ⅱ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术后AFP转阴为82.05%(32/39)、临床TNM(Ⅰ-Ⅱ)分期87.18%(34/39)、普查发现69.23%(27/39)、癌周有包膜76.92%(30/39)、肿瘤长径≤5cm53.85%(21/39)、无癌栓率87.18%(34/39)、癌周有中重度硬化15.38%(6/39),显著或极显著地优于B组的AFP术后转阴率25.64%(10/39)、临床TNM(Ⅰ~Ⅱ)分期30.77%(12/39)、普查发现35.90%(14/39)、癌周有包膜20.51%(8/39)、肿瘤长径≤5cm20.51%(8/39)、无癌栓率30.77%(12/39)、癌周中重度硬化35.90%(14/39),(P〈0.05或P〈0.01)。结论除了部分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术后生存时间长短无关外.极大多数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生存密切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16.
Ⅱ~Ⅲ期食管癌治疗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Ⅱ~Ⅲ期食管癌合理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将11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临床研究,A组42例行化疗+放疗(或手术)+化疗,B组39例行放疗+化疗,C组34例行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均采用6MV直线加速器常规外照射,化疗采用DF/CF方案,A组放疗(或手术)前后应用DF/CF方案化疗2~3周期,B、C组放疗或手术后应用DF/GF方案化疗4~6周期,三个组均随访3年。结果A组1、2、3年生存率,B组1、2、3年生存率,C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52.4%、42.9%,74.4%、35.9%、23.1%,64.7%、32.4%、17.6%;A组的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二组(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局部控制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茕意义(P〉0.05),但A组的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化疗+放疗(手术)+化疗是Ⅱ~Ⅲ期食管癌较为合理的治疗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ATG+CsA为主的免疫抑制剂综合疗法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HDMP)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相应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将43例SAA患儿分为两组,其中23例接受ATG为主的免疫抑制综合疗法(Ⅰ组),20例接受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Ⅱ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等T细胞亚群计数,同时行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检查。结果Ⅰ组23例SAA患儿均缓解,有效率达100%;Ⅱ组20例患儿,有效率55.00%,Ⅰ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组(X2=4.40,P=0.029)。治疗后Ⅰ组血像各主要指标比Ⅱ组的相应指标有明显升高(t=2.31,2.06,2.77,P均〈0.05)。治疗后Ⅰ组患儿CD3+、CD4+、CD8+与Ⅱ组相比呈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79,5.41,P均〈0.01)。结论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是SAA患儿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ATG+CsA治疗效果优于HDMP+CsA。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该方法操作的安全性。方法复制了Pringle法、半肝阻断血流阻断法及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三种肝血流阻断法动物模型,统计了每组成功完成8只所需动物数量,计算了手术成功率。同时观察了三种肝血流阻断方法缺血45min,再灌注24h后动物存活率及肝细胞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制作完成视为手术成功,共对33只大鼠进行了手术。每组成功完成8只,手术成功率分别为:Pringle法组88.9%(8/9)、半肝血流阻断组57.1%(8/14)、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80.0%(8/10)。缺血45min再灌注24h,Pringle法组生存率仅为37.5%(3/8),镜下可见片状肝细胞坏死、多发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而半肝血流阻断组生存率100%(8/8)、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87.5%(7/8),两者镜下偶见点状或小灶状肝细胞坏死、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肝细胞受损比Pringle法组明显轻。结论采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制作动物模型,操作简单、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