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肝细胞癌p53异常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分析和探讨p53异常对人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与生存的影响,以及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手术切除HCC标本202例.分别来自启东HCC高发区和上海等一般地区,其中行二次或多次手术患者54例,组织学检测HBsAg阳性患者138例(68.3%),HBV DNA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患者86例(42.6%),采用PCR-SSCP和RFCP技术结合免疫组化示综显示,分析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及其编码蛋白的过度表达.结果 p53基因突变率为44.6%(33/74),其中89.8%(27/73)表现为点突变,18.2%(6/33)为片段性碱基缺失,长度10bp~16bp.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主要集中于外显子7和8,各与39.4%(13/33)和27.3%(9/33).外显子5和6的突变发生率各为18.2%(6/33)和15.1%(5/33).外显子7RFLP分析证实第249位密码子有颠换突变(53.8%,7/13)外,248位密码子也有点突变发生(30.8%,4/13).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总检出率为70.3%(142/202),pAb1801与CM-1 mAb检测P53蛋白过度表达率分别为69.5%(89/128)和67.2%(86/128),而采用DO-7和pAb240单抗检测的阳性率仅为39.8%(51/128)和19.5%(25/128).蛋白检测的地区差异明显.启东高发区肝癌的P53蛋白过度表达率为81.2%(92/114),而上海等一般地区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6.8%(50/88).p53基因突变检测与上述结果雷同,分别为57.1%(16/28)和37.1%(17/46),二者差异显著(P<0.05).并显示与HBV感染,肿瘤去分化和侵袭行为,以及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有关联.结论国人HCC p53基因突变多为非定点错义突变,外显子7上249位密码子仅为HCC常见位点之一,反映除AFB1诱变作用外,还可能有其他环境诱变因素的参与,尤其是HBV感染.由于基因-蛋白质表达上既存在一致性,也可出现不一致性,表明P53蛋白的构型变异不仅来自其编码基因的转录失常,蛋白质自身的变化更是其正常的功能失活的重要机制.地理差异反映病因与致癌机制的复杂性.采用CM-1和pAb1801株mAb检测P53蛋白的过度表达比用PCR-SSCP分析p53基因变化更能反映人HCC的术后复发与预后.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癌(HCC)及癌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9例HCC及30例癌周肝组织中Pgp表达,分析HCC中Pgp表达程度和肿瘤主要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gp表达主要位于肝、肝癌及胆管上皮细胞膜上,少量位于胞质内;肝组织中平均Pgp阳性率(564%)明显高于癌组织(260%,u=265,P<001);经治病例癌组织Pgp表达均在50%以上;癌组织Pgp表达仅和细胞分化有关(χ2=586,P<005).结论肝脏是内源性耐药器官;经治后肝癌耐药性增强;化疗应选择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病 例 介 绍 患者男性,23岁。1年前用甲胎蛋白(AFP)诊断普查肝癌,血凝1:1000(卅),对流法(十),火箭电泳>1000ng/ml。追询病史,患者于8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近10天来有乏力,肝区不适。3年前胞兄患肝癌死亡。 体检:肝上界第5肋,肋下1.5cm,剑下1.5cm,质中,表面尚光滑,无压痛。  相似文献   
4.
由于小肝癌的手术预后明显好于大肝癌,因此引起人们广泛兴趣和重视。本文应用免疫组化PAP法对104例小肝癌进行病因、病理方面的研究。结果,癌周肝组织内HBsAg阳性率达93.3%,癌内阳性率达13.8%,显示了HBV与肝细胞癌(HCC)的密切相关性。在HBsAg的表型中,占23.7%的膜型与肝细胞损伤有关,而占58.7%的胞浆型多见于病变静止期,占17.5%的混合型与肝细胞的关系则介于二者之间。结果还提示,在肝癌高发区,相当部分病例可在HBV持续感染的慢性肝炎基础上直接发生癌变,HBV可能是肝硬化及肝癌的共同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启东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高发地区之一。年平均发病率为50/10万人口左右,每年约有600例左右新发肝癌病人。其死亡率接近发病率。1992年度我市肝癌死亡率为49.62/10万人口,占整个恶性肿瘤死亡率的30.64%。为进一步明确肝癌诊断和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以及正确地分析发病和死亡情况,因而对所有诊为肝癌的患者死后均须肝穿诊断。现将1986~1988年各乡镇医院送检的死后肝穿标本876例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提高肝癌手术疗效,是当前众所关切的课题。本文对术后生存5年以上58例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和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的途径。对象和方法1.1972~1985年,术后生存5年以上58例为分析组,其中男35例、女23例。为剔除性别因素的影响,将同期内术后生存<5年的35例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乙肝解毒丸抗DHBV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雏鸭为实验模型,以斑点杂交试验检测 DHBV DNA 为实验指标,用乙肝解毒丸1号(由大黄、虎杖、羊蹄根、山豆根等组成)、Ⅱ号(由土茯苓、红藤、苦参、猪苓等组成)连续给药二个月进行抗 DHBV 实验治疗。结果:Ⅰ号方治疗组转阴率为29.54%(13/44);Ⅱ号方治疗组转阴率为34.04%(16/47);对照组转阴率为7.89%(3/38),P 分别<0.05和 P<0.01.提示两中药复方均具有抗 DHBV 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启东5例肝癌鸭的癌细胞中,发现大量病毒样颗粒,圆形,直径35~60nm,中央有电子致密的核心,核周有一层外膜;核内常见特殊致密颗粒,直径20~25nm,无外膜;病毒样颗粒与HBV的形态及大小相似;文中描述了病毒样颗粒的分布特点及其在胞质中发育的可能形式,讨论了这些颗粒的存在可能与肝癌及肝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62例瘤体直径在5厘米以下小肝癌进行术后AFP转归和肝病背景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术后AFP持续阴性者生存率,肝癌复发率与低持阳组及持续阳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AFP转归与肝病背景,特别是与肝硬化及硬化程度是有密切关系的。从术后低持阳到肝癌复发症状出现,大约一年左右。中位数为10.5月;62例中癌周肝硬化为66.1%(41/62),其中3/5为中重度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77.4%(48/82),在中重度硬化中达100%。成为肝癌发生或复发的潜在病理基础;同时认为黄曲霉毒素污染及肝病背景的普遍存在可能是启东肝癌高发的主要因素。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预后极差,死亡率接近于发病率。自甲胎蛋白(AFP)用于肝癌普查以来,不仅发现了较早期肝癌,而且为研究肝癌术后复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手术患者因肝癌复发而死亡。本文着重分析肝癌术后AFP转归与肝病背景关系及癌周肝病与复发的关系。为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手术不彻底及瘤栓等因素存在,因而选用瘤体在≤5厘米小肝癌作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0.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过去多采用 Vim-silrer-men 氏针与 Menghimi 氏针穿刺法。国内曾对Menghimi 氏针进行改进,诊断肝癌阳性率为48.1~76.5%,但穿刺针头粗,不小于15号,且有并发症可能。我们从1980年12月以来,改用6~8号注射用细针头进行肝癌针吸细胞学检查计40例,并经手术或活组织检查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