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支架在预防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新发破口的适应证与技术要点。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腔内修复术近端锚定区不足、真腔被严重压缩及原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第一破口位置及远端是否存在破口,在主动脉造影下预先置入限制性支架同时,在第一破口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行腔内隔绝术,必要时以"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的血流。术后复查主动脉CT,观察疗效以及远端新发破口、支架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无Ⅰ型、Ⅲ型内漏发生,限制性支架内血流通畅。11例患者均存活,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恶心,给予保护胃黏膜治后疗症状好转。术后随访1~20个月,主动脉内支架及限制性支架位置良好,无移植物相关渗漏发生,无截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限制性支架对于预防及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新发破口有重要作用,避免患者再次入院手术的痛苦。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降主动脉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评价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11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利用无名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实施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89.3±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5.9±4.7 )min,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时间(14.7±2.1)min.1例76岁患者于术后1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3例,至出院时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截瘫病例;随访74例,6~52月,全部患者支架血管无移位和滑脱;47例患者降主动脉远端夹层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形成.另外27例患者假腔没有明显变化,或仅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够有效准确的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重建.  相似文献   

3.
陈斌  臧国辉  杨帮本 《安徽医学》2010,31(2):158-159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6例主动脉夹层进行分析。6例患者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升主动脉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位置关系。切开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造影检查。观察真假腔血流变化、主动脉分支供血的情况。结果6例患者支架置入定位准确,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真腔明显扩大显影良好,原假腔未再见显影。无截瘫及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一种全新的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6月,4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新型三分支覆膜支架手术治疗。结果 4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死亡。手术时间(256.8±49.5)min,体外循环时间(137.2±24.6)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4.5±10.3)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8.7±7.9)min。患者术后及时清醒,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患者主动脉弓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了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了手术风险,适合于大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近期效果满意,其长期效果尚需大宗病例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5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自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血管覆膜支架适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指征、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接受腔内隔绝术的37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其中33例表现为单一夹层破口,4例表现为多个破口,均采用全麻下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夹层破口。结果37例均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无中转开胸手术,4例多个破口患者,2例使用2个覆膜支架,2例远端夹层破口旷置,术后无内漏,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5~36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及形态均无明显改变,假腔内血栓逐渐机化,1例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1例因再发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死亡,其余病人未出现与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避免了开胸手术且相关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间,随机选择60例真腔狭小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选用国产锥形覆膜支架系统进行腔内隔绝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技术成功率即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60例患者的第一破口完全封闭。术中出现轻度近端I型内漏12例(20%),未做处理,在3个月随访中自愈。术后反复胸痛3例,服用止痛药缓解,持续约6个月,其余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消失,内脏缺血症状改善。经随访,60例患者均存活,未发现远端逆撕破口,支架形态良好,假腔内大部分血栓形成,真腔逐步扩大。结论国产锥形覆膜支架系统减少了对远端内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真腔狭小的胸主动脉夹层病人,临床效果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3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实施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6例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造影显示出现轻微内漏,3个月后复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术中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例术前并发脑梗死的患者术后经高压氧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经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痊愈.全组无死亡病例,无截瘫、器官缺血、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29例术后获随访3~24个月,复查主动脉CT显示夹层真腔明显增大,假腔明显缩小,覆膜支架位置、形态保持正常,无支架移位及内漏.结论 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等优势,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疗效还有待更长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刘胜中  陈良万 《西部医学》2013,25(6):843-845,848
目的总结术中置入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12月~2012年3月接受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的1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置入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16例,一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1例。全组手术时间(276±54)min,体外循环时间(141±28)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1±12)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7)min。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4±6)d。13例随访5~32个月,主动脉血管成像(CTA)显示患者主动脉弓降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置入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4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血管介入科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254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254例患者中253例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成功率99.6%,1例因降主动脉迂曲未成功置入覆膜支架,术中置入1个覆膜支架229例,置入2个覆膜支架24例,覆膜支架远端先置入限制性裸支架38例,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置入烟囱支架32例,术后左锁骨下动脉置入烟囱支架6例,手术时间30 ~ 108 min,平均48min,术中出血10 ~ 50 mL,平均20 mL,25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安全返回病房,术后4d死亡1例,其余均好转出院,术后随访232例2~48个月,23例死亡(其中包括置入支架不成功l例),其余均健在.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具有疗效确切、微创、操作简便、安全、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近期、中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尤其适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B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的经验。方法:对40例AAD患者行EVGE术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行EVGE术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证实夹层近端破裂口封堵完全,其中2例出现Ⅰ型内漏,1例出现Ⅱ型内漏,13例出现Ⅳ型内漏。术后无截瘫、支架移位发生。随访6~24个月,1例复查CTA提示降主动脉远端继发破口未愈合,假腔进行性增大,再次手术置入一枚锥形支架移植物,破口成功封堵。余病例原假腔明显缩小,真腔增大接近正常,未发生再次夹层及死亡病例。结论:局部浸润麻醉下行EVGE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影像分析软件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后支架远端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探讨术后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TEVAR手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结合既往Criadol分区原则将主动脉归纳分为胸降主动脉区、肾上腹主动脉区、肾下腹主动脉区及髂动脉区,评估不同区域主动脉真假腔形态及破口分布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完整收集216例于我院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3.9±2.1)年,随访期内47例(21.8%)患者支架远端主动脉出现负性重塑。单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壁结构异常(马凡综合征病史)和假腔持续通畅(远端破口存在、假腔血栓化不全)是本组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比值比(OR)=1.36, 95%可信区间(CI)=1.12-1.58, P=0.005]以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OR=0.49, 95%CI=0.22-0.71, P<0.001)是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假腔持续通畅、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少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覆膜支架已日益广泛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文中观察研究覆膜支架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对77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观察疗效与长期预后.结果 77例均成功封堵主动脉破口,近期死亡2例,存活患者5年生存率为73.3%,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结论 覆膜支架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主动脉远端扩张及支架所致的新发破口 (stent induced new entry,SINE)的患者采取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3月连续收治的27例TAAD术后支架象鼻远端再次TEVAR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27例患者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术中资料,孙氏手术后早期随访结果、TEVAR术中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TEVAR术后随访率92.3%,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远期死亡2 例,病死率7.4%,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TEVAR术后均未出现支架内漏、移位、下肢截瘫、新发透析(TEVAR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肠缺血或坏死等后遗症。在随访的病例中,成功收集术前及术后复查胸腹部大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 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25例(92.3%),术后6个月复查CTA提示支架象鼻远端破口均覆盖完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真腔打开程度均满意,内脏区及下肢血管通畅程度为100%,术后1年随访患者19例,其中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周围段完全血栓化13例(68.4%),部分血栓化6例(31.6%),真腔有效打开,支架覆盖区域真腔明显增大,假腔缩小。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疗效。方法86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7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岁(29~74岁)岁。术前行CT增强扫描(部分病例为MRI检查)及DSA检查,选用大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植入后即刻行DSA检查。随访采用EBCT增强扫描。结果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77例无内漏,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急性腹腔内脏供血障碍中毒性休克者,覆膜支架种植术后虽然供血改善,但中毒症状未改善,最终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术后造影9例有内漏者,无加重,12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术后30天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种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部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系统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6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下,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斜行切开部分主动脉前壁,直视下植入术中支架系统,封闭主动脉内膜原发撕裂口,扩大真腔、闭塞假腔,恢复远端血供。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14-190 min,平均(153±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42 min,平均(31±3)min,停循环时间12-25 min,平均(19±4)min。术后并发症:一过性脑功能紊乱8例;脑出血3例,出院时处于恢复期;血管吻合口出血开胸止血2例,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声音嘶哑1例。术后复查CT:术中支架系统位置准确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内漏,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未闭降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结论:术中支架系统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是安全、有效的。它能准确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的重建,简化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3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6例,其中1例选择应用连体带膜支架移植系统,另1例选择单臂带膜支架释放系统和对侧髂总动脉封堵系统,联合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死亡2例,1例Stanford B型,术后24小时内死于夹层破裂;另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天死于心肌梗死.28例病人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19.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腔内修复术已成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一种常规方式。目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治疗一般不对夹层远端裂口进行处理。但近期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远端裂口的处理对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真腔重构和假腔的血栓化以及该病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3月本院胸心外科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术中在DSA引导下采用覆膜血管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术后随访CTA。结果:42例移植物均成功释放。1例因手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细小,未能植入22#覆膜支架血管,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为术中见左椎动脉优势型,中途停止手术,改为血管置换、象鼻支架支架置入术。全组患者死亡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术后发生内瘘3例(包括1例术后并发主动脉食管瘘而死亡);术后出现截瘫1例;1例再发主动脉夹层。其余随访患者术后未出现与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总体生存质量较好。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随访;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内瘘是该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其预后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