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闭合性腋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诊断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998-08/2005-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腋神经损伤患者22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定性定位诊断腋神经损伤。结果纳入患者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④肌电图检测结果:臂丛神经上干支配肌群中,只有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有异常电生理改变,其他肌群均正常。22块三角肌有失神经电位者18例,异常率81.8%(18/22);22块三角肌运动单位电位减少17例,异常率77.3%(17/22)。②神经电图检测结果:潜伏期在正常范围13例,延长5例,消失4例,异常率40.9%(9/22);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消失4例,衰减18例,异常率100%(22/22)。完全损伤4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其中严重损伤2例。患侧腋神经的潜伏期为(1.27&;#177;1.16)ms,高于正常值0.6ms,差异显著(t=2.18,P〈0.05);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10.17&;#177;1.96)mV,高于正常值(4.3&;#177;0.5)mV,差异非常显著(t=16.13,P〈0.0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是腋神经损伤早期定性、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促进作用,并与维生素B1,B6的疗效相比较。方法:收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收治急诊前臂神经切割伤患者22例(30根神经:正中神经14根,尺神经16根),随机分为两组(n=11):①维生素B组:神经缝合术后口服维生素B1,B6各10mg/次,1次/d,连续用药3个月。②前列腺素E1组:神经缝合术后前列腺素E1150μ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点,1次/d,连续用药1个月。术后3个月开始每个月做肌电图检测,测定神经运动电位、感觉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统计最后一次检测值,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2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至最后一次检测时维生素B组损伤神经中感觉电位恢复率28.6%,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5.7%;前列腺素E1组感觉电位恢复率为50%,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7.5%。②运动电位潜伏期:两组正中神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鸦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短5ms(P<0.01)。③运动电位波幅:正中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5mV(P<0.05),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8mV(P<0.01)。④前列腺素E1组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的潜伏期较维生素B组短4ms(P<0.01)。⑤两组比较尺神经的感觉神经电位的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其效果优于维生素B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肌电图和神经电图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6年2月期间,7例踝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电生理资料.结果 所检全部患侧胫神经支配足底肌中均可见失神经电位和异常募集反应,6/7条胫神经传导指标(运动传导速度、潜伏期和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结论 神经肌电图能对踝管综合征进行比较准确地术前诊断,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1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完成。选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16具,男11具,女5具,共32侧。常规解剖显露三角肌、肩袖、四边孔和腋神经,观测腋神经及其分支的体表投影、直径、起始、走行、分布和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腋神经出四边孔处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肩峰平面下方3.8~7.2cm,平均(5.0±1.5)cm、三角肌后缘前方2.7~5.6cm,平均(4.0±1.4)cm处。小圆肌支入肌前长约0.8~2.6cm,平均(1.6±0.8)cm,支配小圆肌;后支入肌前长约1.0~4.2cm,平均(2.5±1.5)cm,后支横径为1.3~2.1cm,平均(1.7±0.3)cm,支配三角肌后部和肱三头肌长头附近的皮肤。前支入肌前长约2.0~4.2cm,平均(3.1±0.8)cm,横径为1.7~2.9cm,平均(2.1±0.7)mm,支配三角肌前份和三角肌区下部的皮肤。结论:腋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基础,肩部外伤是肩袖合并腋神经损伤的直接原因,临床应注意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临床诊断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分析,明确并初步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在SHS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SHS组(39例,伴SHS)和对照组(19例,不伴SHS),分别进行正中神经的针极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测定。结果针极肌电图检查SHS组39例(100%)均检出插入电位异常,测得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HS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为(7.77±4.34)m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10.13±3.15)mV,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感觉神经波幅下降程度较运动神经明显(P<0.05)。结论电生理检查证实SHS的病理生理改变中有周围神经损害因素参与,周围神经损害以轴索变性为主,且感觉神经受累程度重于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74侧)CTS患者正中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测定,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EMG)检查,并与30例(60侧)正常者对比分析。结果42例(74侧)CTS患者做神经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异常100%,其中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85.1%,感觉电位潜伏期(DSL)延长89.2%,感觉电位波幅(SNAP)降低24.3%,感觉动作电位未引出4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异常97.3%,其中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5.4%,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延长83.8%,运动电位波幅(CMAP)降低20.3%,运动动作电位未引出3侧。CTS组患者正中神经SCV、DSL、SNAP、DML、CAM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TS组74块拇短展肌57块(77.0%)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早期诊断CTS、确定正中神经的损伤程度具有重要价值,是临床诊断CT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12.
李庆博  胡继红  刘华  祁芳  韩行普 《中国康复》2021,36(11):661-664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治疗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部分参考依据。方法: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患儿22例,随机分为肌贴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肌贴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并全程接受肌内效贴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试臂丛功能综合评价、粗大运动功能测试A区(GMFM-A)评分以及神经肌电图检测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值。结果:2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测试结果均优于治疗前测试结果(P<0.05)。治疗3个月后,肌贴组患儿臂丛功能综合评价、GMFM-A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肌贴组的肌电图检查显示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对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上肢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5例平山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F波以及针极肌电图检测。结果: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总异常率为24.4%(44/180),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DML延长以及CMAP波幅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F波平均最小潜伏期为(26.64±3.10)ms,平均出现率为(58.77±35.53)%,总异常率为75.6%(34/45)。针极肌电图检测中57.7%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主要异常为出现自发电位,MUPs时限延长、波幅增宽、多相波增多,募集相异常。前臂肌肉的异常率为患侧伸指总肌(100%)≥健侧伸指总肌(100%)>患侧拇短展肌(97.8%)>患侧小指展肌(97.7%)>健侧拇短展肌(82.6%)>患侧肱二头肌(75.0%)。双侧三角肌、健侧肱二头肌、下肢胫骨前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正常。结论:根据平山病临床神经电生理学表现推测平山病可能为颈段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14.
腮腺手术与面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神经电图和临床H-B系统方法联合评价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的程度;并按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中面神经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分组对照比较其与面神经损伤的关系;同时观察神经电图各相关指标在评价面神经损伤中的特定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3-10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单侧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①使用神经肌电图机于术前12~24h及术后3,10,20,80,100d评价面神经功能状态,根据H-B评价体系的理论和方法观察面神经受损状况。②按照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中面神经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分组,观察各组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③检测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时和电位持续时间并计算出神经损伤的变性率,以术前健侧结果作正常对照值,评价在面神经损伤中的意义。结果:①H-B系统显示术后3~20d为面神经麻痹的进展期,40d为面神经麻痹逆转的高峰期,60d后面神经麻痹恢复的机率明显减少。②腮腺全切、浅叶全切及功能性浅叶切除3种手术方式术后波幅值、潜伏时、改变程度依次减少。面神经功能减低程度随术中暴露时间增加而增高。③手术后3d起神经损伤的变性率、波幅值、潜伏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均较正常水平有显著性改变,并在10d时达到高峰,20~40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明显恢复,60d后修复变化明显减少[术后3d变性率(47.20±14.35)%、波幅值(0.98±0.36)mV、潜伏时(6.33±1.58)ms、动作电位持续时间(9.55±1.82)ms,P<0.05或0.01]。结论:①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对面神经的损伤可恢复。面神经的损伤在术后10d表现最明显,20~40d为神经修复的活跃期,60d后为神经修复的缓慢期或静止期。②神经损伤程度随腮腺切除范围增加而增高,面神经解剖前提下的腮腺浅叶局限性切除最有利于保护面神经功能,面神经损伤与术中暴露时间、面神经牵拉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③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潜伏时的变化对反映早期严重的神经结构损害较敏感,神经损伤的变性率、波幅值主要显示原发性损伤后的神经失用水平以及变性与修复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促进作用,并与维生素B1,B6的疗效相比较。方法:收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收治急诊前臂神经切割伤患者22例(30根神经:正中神经14根,尺神经16根),随机分为两组(n=11):①维生素B组:神经缝合术后口服维生素B1,B6各10mg/次,1次/d,连续用药3个月。②前列腺素E1组:神经缝合术后前列腺素E1 150μ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点,1次/d,连续用药1个月。术后3个月开始每个月做肌电图检测。测定神经运动电位、感觉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统计最后一次检测值。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2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至最后一次检测时维生素B组损伤神经中感觉电位恢复率28.6%,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5.7%;前列腺素E1组感觉电位恢复率为50%,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7.5%。②运动电位潜伏期:两组正中神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短5ms(P〈0.01)。③运动电位波幅:正中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5mV(P〈0.05),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8mV(P〈0.01)。④前列腺素E1组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的潜伏期较维生素B组短4ms(P〈0.01)。⑤两组比较尺神经的感觉神经电位的被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其效果优于维生素B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6例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改变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间的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运动单位电位(半)定量分析。还进行双上肢F波检测。结果:180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171条异常(95.0%);144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64条异常(44.4%);218块肌肉中125块符合神经源性损害(57.3%)。72例F波检查共63例异常(93%)。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尤其是前根,伴有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不同程度的节段性髓鞘脱失,继之而产生轴索变性。肌电图检测在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尺神经-大鱼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正常值,以定量分析尺神经共同刺激所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大鱼际潜伏期的误差。 方法正常组112例,记录224侧正中神经-拇短展肌(APB)和224侧尺神经-大鱼际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另对其中10例20侧正中神经,分别记录以正中神经-APB最大波幅之刺激强度的30%、50%、70%、100%刺激时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其中4例分别予以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记录CMAP潜伏期和波幅。CTS组16例,记录到正中神经-APB的CMAP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记录尺神经共同刺激效应后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 结果①正常组:尺神经-大鱼际远端潜伏期为(3.17±0.25)ms,波幅为(6.60±1.07)mV;正中神经-APB远端潜伏期为(3.45±0.31)ms,波幅为(6.47±1.08)mV。当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从引出最大CMAP波幅之强度的30%、50%、70%增加至100%,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相应缩短0.1~0.3ms;达到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至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则潜伏期不再继续缩短。②CTS组:尺神经共同刺激所引起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潜伏期缩短范围为0.5~8.7ms,导致正中神经-APB的错误潜伏期范围为(2.9~4.1)ms。 结论CTS患者正中神经检测时,若正中神经-APB CMAP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大而缩短超过0.3ms,并且达到2.9~4.1ms的范围,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尺神经共同刺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在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手外科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5例,给予松解手术治疗,术中给予电刺激并且通过肌电图仪监测电刺激前后受损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术后3个月随访记录临床疗效。结果:与电刺激前比较,臂丛神经损伤组及尺神经损伤组CMA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臂丛神经损伤组、正中神经损伤组及桡神经损伤组CMAP波幅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随访91.42%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结论: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可有效提高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