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吉添 《广西医学》2012,34(12):1687-168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其CD117、CD34、SMA、S-100及NSE的抗体表达情况进行探讨。结果病变部位:胃43例(59.7%),小肠11例(15.3%),结肠14例(19.4%),食管4例(5.6%)。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将病例分为潜在恶性13例(18.1%),恶性28例(38.9%),良性31例(43.1%)。免疫组化结果:GIST CD117和CD34均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4%(68/72)和80.6%(58/72)。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3%(29/72)和15.3%(11/72)。结论 GIST多发生于胃,肿瘤的大小、出血坏死、镜下形态及核分裂象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对诊断GIST及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贯中  白玲  庄浩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0):1296-129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2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CD34阳性15例(71.4%),CD117阳性13例(61.9%),SMA阳性9例(42.9%),S-100阳性3例(14.3%)。结论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非常困难,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肿瘤为治疗GIST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的表达。结果 GIST形态学表现以梭形细胞型为主。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2%、89.5%、77.9%、35.6%、6.1%、11.0%。CD117与DOG1阳性表达一致率为83.4%(151/181),DOG1在68.8%(11/16)的CD117阴性GIST中阳性表达。GIST组织中仅DOG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有关(P<0.05),其他标记物与GIST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结论 CD117和DOG1是诊断GIST敏感而有效的指标,联合检测CD117、CD34和DOG1可提高GIST诊断的准确率;SMA、Desmin、S100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DOG1阴性表达可能提示GIST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以及四个免疫组化标志 物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手术切除的GIST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79.14%,CD34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1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的表达.结果 GIST形态学表现以梭形细胞型为主.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2%、89.5%、77.9%、35.6%、6.1%、11.0%.CD117与DOG1阳性表达一致率为83.4%(151/181),DOG1在68.8%(11/16)的CD117阴性GIST中阳性表达.GIST组织中仅DOG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有关(P<0.05),其他标记物与GIST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结论 CD117和DOG1是诊断GIST敏感而有效的指标,联合检测CD117、CD34和DOG1可提高GIST诊断的准确率;SMA、Desmin、S100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DOG1阴性表达可能提示GIST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Actin、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发生于胃部24例(63.2%),小肠11例(28.9%),结直肠3例(7.9%)。良性16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4.7%(36/38)、CD34阳性率50.0%(19/38)、Actin7.9%(3/38)、S-1002.6%(1/38),且均通过手术治疗。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8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CD117、CD34、SMA、S-100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58%(16/28)、小肠32%(9/28)、结直肠10%(3/28).良性10例,肿瘤平均直径(3.2±12)cm,交界性4例,平均直径(4.3±1.3)cm,恶性14例,平均直径(8.5±1.5)cm,CD117阳性表达率89%(25/28),CD34阳性率32%(9/28),SMA阳性率25%(7/28),S-100阳性率14%(4/28).结论 肿瘤大小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CD117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发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D117、CD34、SMA、S-100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4例17~81岁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CD34、SMA、S-100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84例GIST中极低度风险性18例(21.4%),低度风险性26例(31.0%),中度风险性15例(17.9%),高度风险性25例(29.8%)。84例GIST Vimentin、CD117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100.0%、94.0%、86.9%。CD34有3例(86.9%),SMA和S-100阳性表达率低而多为局灶弱阳性反应。其中SMA 11例(13.1%),S-1006例(7.14%)。结论发生在胃的高位GIST多为极低度和低度风险性肿瘤,发生在小肠和大肠的低位GIST多为中度和高度风险性肿瘤。Vimentin、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高并且多呈弥漫强阳性反应。免疫组化联合使用,包括CD117和CD34在内的一组抗体是必要的,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CD117、CD34、SMA、Desmin4种抗体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确诊57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显示57例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98.2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8.95%;SMA的阳性表达率为35.09%;Desmind的阳性表达率为1.75%.结论: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免疫组化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的预后判断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核分裂数及原发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屈重霄  董跃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496-249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山西省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5年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其CD117、CD34、SMA、S-100及NSE的抗体表达情况进行探讨。结果:发生于胃1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结肠2例,直肠2例,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将病例分为良性(13例)、交界性(4例)、恶性(5例)。免疫组化结果:阳性率分别为CD117(90.9%)、CD34(72.7%)、SMA(27.3%)、S-100(18.2%)、NSE(13.6%)。结论:GIST多发生于胃,肿瘤的大小、出血坏死、镜下形态及核分裂象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必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GIST主要发生在胃20例(20/39,51.28%)和小肠12例(12/39,30.77%),其他部位少见。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31%,CD34阳性表达率为82.05%。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CD117和CD34对GIST具高度敏感性。GIST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燕  封杨  吴玲玲 《安徽医学》2010,31(7):765-767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54例GIS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GIST的发病年龄为26~86岁,男女之比为1.5∶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灶区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是GIST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9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胃肠恶性间质瘤27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5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6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6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1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宋巍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88-159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占50.0%(12/2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8%(5/24);腹部肿物,占20.8%(5/24);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占8.3%。全部病例中,CT检查均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的外形越不规则,越表现为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标本瘤体所在部位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0%(24/24)、CD34阳性率95.8%(23/24)。结论 GIS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GIST的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D117是GIST最重要的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