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加融合固定术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6月,采用颈前路经椎体后缘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加固定融合新方法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随访6~51个月,对其术后疗效、X线平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7例。结论对于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应作后纵韧带切除、摘除游离的髓核以提高手术疗效。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的方法,操作较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根据症状及体征不能明确责任椎间盘的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选择性神经根封闭确定责任节段,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术后症状缓解同术前神经根封闭后。12例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酸胀症状完全解除,麻木症状部分解除,2例手内在肌萎缩无加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均为优。结论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有助于确定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椎间盘,从而对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后纵韧带外缘与椎体后缘附着处(解剖切入点)进入椎管,再行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游离犁颈椎间盘脱出症、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1至2007年9月,采用改进的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36例,其中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对其术后疗效、X-线射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 根据JOA评分:手术前平均10.7分,随访8月至52月,增加到16.2分.平均增加5.4分.结论 经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加融合固定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肥厚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而采用解剖切入点的后纵韧带切除方法,其操作较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观察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10-2010-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8例13个椎间隙、颈椎间盘脱出症5例6个间隙,对手术操作、术中出血、术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后1周均感到上胸部紧缩感及手指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5~28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前路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突出,其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维持颈髓减压、颈椎稳定以及生理曲度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 995年 6月~ 2 0 0 0年 6月经前路手术中证实的 97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获得随访 ,优 80例 ,良 2例 ,有效 1例 ,无效 1例 ,无 1例恶化 ,总有效率为 98 8% ,优良率 97 6 %。结论 :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症较多见 ,术中切开后纵韧带 ,摘除髓核 ,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应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6例,获得满意疗效.文中介绍了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作者认为,本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大,操作易行,对颈髓和神经根减压较彻底等优点,是治疗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类型与治疗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 分析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形成因素、类型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类研究其影像学表现、致伤特点及病理基础,分析形成因素,并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分析患者的形成因素,可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背髓损伤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约24%的病例以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为主要表现;Ⅱ型:约52%的病例存在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病理基础;Ⅲ型:约24%的病例表现为在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基础上,伴有节段性颈椎椎间不稳或颈椎间盘脱出。29例患者术后近期(平均8.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52.8%。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虽有共性,但形成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入路减压手术及掌握恰当内固定指征,可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同时,该研究亦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认识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轻微外力或无明确诱因导致椎间盘突出而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产生相应症状的临床症候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基本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微创介入治疗3大类.目的 阐述介入治疗的创伤小、能同时治疗多个节段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内容 ...  相似文献   

10.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地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2008年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表现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及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分析手术效果。结果随访6~24个月,JOA评分平均增加4.7分,术后症状改善率72.3%。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积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取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45例的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脊髓损伤ASIA分级中D级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ASIA分级中D级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针 对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RMI检查;8例颈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明显者予以手术治疗,19例予以非手术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周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分级评定。结果 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6例患者,6周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了2个等级,神经功能改善较明显;颈椎间盘突出明显者早期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受伤  相似文献   

14.
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患者行常规 X线摄片、CT扫描及 MRI检查。结果 常规 X线摄片及 CT扫描均不能确切了解颈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机理。根据 MRI检查分为两种类型 ,a)颈椎间盘突出颈脊髓损伤型 ,本组 6 2例。4 9例脊髓受压明显者予以手术治疗 ,13例脊髓受压较轻者予以非手术治疗。b)无颈椎间盘突出颈脊髓损伤型 ,13例均予以非手术治疗。随访 6 7例 ,随访时间 1~ 10 a,平均 4 a,除2例 Frankel A级、1例 Frankel B级无恢复外 ,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尽早行 MRI检查 ,以明确临床类型。对颈脊髓受压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者 ,应尽早手术治疗 ,对无颈椎间盘突出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等非手术治疗 ,亦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19~73岁,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单纯颈椎间盘突出11例,椎管狭窄19例,仅MRI脊髓影像异常而无明显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表现13例.43例均经前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 4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ASIA评分平均由入院时的43.7恢复到87.4.[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能有效促进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MRI显示无明显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应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6例,获得满意疗效。文中介绍了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作者认为,本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大,操作易行,对颈髓和神经根减压较彻底等优点,是治疗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作为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患者单纯行颈椎间盘切除往往不能彻底达到对脊髓神经根的减压,术后症状并不缓解,或暂时缓解后又复出现症状,常需再次手术治疗.我院2010 年8月至2011年4月行后路手术治疗OPLL 18例,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本综述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异体骨融合、自体骨融合、cage植入和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和放射结果。研究背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一直是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尚没有研究对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异体骨融合、自体骨融合、cage植入和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后路手术对于解除颈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效果明确,但术后生物力学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邻近椎间盘退变的速度加快,尤以颈椎前路手术最为明显;而已存在退变且初次手术未处理的椎间盘可能会在随访期间导致再次手术[1].因此,术前明确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术后再手术风险的相关性对于初次手术方式和范围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MRI对于颈椎间盘内髓核、纤维环退变最为敏感,但目前临床多用于评价颈脊髓、神经根的压迫范围和程度.尽管已有作者参照Pfirrmann建立的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系统开展了颈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研究,但是关于各系统的可信性和临床效力并不明确.现就目前各类颈椎间盘MRI退变分级系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描述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2l例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4岁。随访时间3个月-2年。记录所有病例入院时和终末随访时的ASIA运动评分,分析颈椎MRI的表现,全部病例经保守治疗后,其中有6例手术治疗。结果: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组、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自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有差异(P<0.01),而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之间无差异(P>0.05),多数病例遗留手内在肌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率并不低;其损伤机制是多原有颈椎退变,受伤时颈过伸,使颈髓前后受夹压,使脊摄灰质损伤重于白质;保守治疗效果较满意,手术治疗应慎重,后期手术提倡前路减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