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CD_(44)在65例肺癌组织中各组织学类型的表达,并探讨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阳性率为71.7%(38/53例),12例小细胞肺癌中仅2例阳性。CD_(44)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16例鳞癌有7例阳性,17例腺癌有15例阳性,15例腺鳞癌有1例阳性,5例大细胞癌均阳性。经卡方检验Fishei精确概率法分析,小细胞癌与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之间和鳞癌与腺癌、大细胞癌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非小细胞肺癌伴肺门淋巴结转移者,CD_(44)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例鳞癌均阳性,4例大细胞癌中3例阳性,14例腺鳞癌场中6例阳性,10例腺癌中3例阳性。其中鳞癌和大细胞癌与肺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结果提示:CD_(44)可作为区分肺癌组织学类型及肺门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新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2.
粘附分子 CD44S 和 CD44V6 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CD44S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4例人胃癌组织及其27例转移淋巴结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CD44S和CD44V6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4%(16/44)和38.6%(17/44),且CD44S的表达与Lauren分型有关,其在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率为63.6%(7/11)明显高于肠型胃癌27.3%(9/33) (P〈0.05),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D44V6单克隆抗体,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观察。结果:70例胃癌中24例(34.3%)CD44V6阳性。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45.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的12.5%(X^2=11.24,P〈0.01);结论:提示CD44V6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CD_(44V6)在鼻咽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转移特异性CD44 变体CD44V6 在鼻咽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6 例鼻咽鳞癌石蜡标本中CD44V6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56例鼻咽鳞癌中CD44V6 总阳性表达率为625 % 。Ⅰ- Ⅱ期与Ⅲ- Ⅳ期鼻咽鳞癌之间,高中分化与低分化鳞癌之间CD44V6阳性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别( P> 005) ;CD44V6阳性率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组和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别。远处转移组CD44V6 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远处转移组( P< 005) ;放疗后生存5 年以上组CD44V6 阳性率明显低于生存5 年以下组( P< 005) 。结论: CD44V6 的阳性表达与鼻咽鳞癌病人的远处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并可作为判断鼻咽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变异型跨膜糖蛋白CD44(CD44v)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84例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中CD44v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32%的腺癌和567%的鳞癌有CD44v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CD44v表达的阳性率为96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仅为288%,两者差异具非常显著性。结论:CD44v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关系紧密,CD44直接参与淋巴结的转移过程,是观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m23-H1和CD44V6在肺鳞癌组织中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6例肺鳞癌组织进行nm23-H1和CD44V6检测并对其中66位患者进行了5年随访。结果 96例肺鳞癌的nm23-H1、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和42.7%。nm23-H1蛋白表达同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其预后佳。CD44V6表达与肺鳞癌大小、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相关,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4v6、nm23-H1基因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D44v6阳性检出率为69.6%(32/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阳性率为72%(18/25),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率为66.7%(14/2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淋巴结受累乳腺癌的CD44v6强阳性表达检出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淋巴结未受累乳腺癌的强阳性表达检出率33.3%(7/21)(P<0.05);nm21-H1阳性表达率为71.7%(33/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和未受累乳腺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20/25)、61.9%(13/21),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4v6、nm23-H1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学改变,CD44v6强表达可能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nm23-H1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4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准型CD44(CE44s)和含外显子v6的变异型 CEA4(CD44v6)在各种肺癌的表达。结果: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的 CC44h4s表达率为 70.7%, CIM4v6的表达率为9.7%,而15例小细胞肺癌(SCLC)无一例表达 CD44s和 CD44v6。提示:(及)CD44s仅在 NSILC中表达,而在SCLC中无表达,可能是NSCLC的一个标记物;(2)CD44v6仅小部分肺鳞癌和腺癌有表达,而在其它类型的肺癌无表达:(3)CD44s在低转移的NSCLC中表达率高,而在高转移的SCLC中无表达,可能在肺癌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4V6表达与乳癌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名单组化染色方法和微波抗原修复检测78例原发性乳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分别各病理因素和CD44V6表达与乳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55.1%,腋淋巴结阳性乳癌中的表达率为72.78%,明显高于阴性乳癌中CD44V6表达率32.4%,P〈0.01。CD44V6阳性乳癌患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组差。结论  相似文献   

10.
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44V6与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6例胃癌及癌旁异型增生和癌旁正常胃粘膜上皮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为63.2%,明显高于癌旁异型增生癌旁正常胃粘膜上皮的32.4%和9.1%阳性表达率。胃癌侵及浆膜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及临术TNMⅢ、Ⅳ期病人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侵及浆膜层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及临床TNMⅠ、Ⅱ期  相似文献   

11.
CD44s和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s和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62例非癌组织和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进行了CD44s和CD44V6蛋白的检测。结果 CD44s和CD44V6在非癌组织中均有表达,前者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后者,P值小于0.05;CD44s在NSCLC的早期和无淋巴结转移时分别为72.7%和75%,显著高于中后期(50%)和有淋巴结转移者(50%),P值均小于0.05;CD44V6在NSCLC的中后期和有淋巴结转移时分别为84.2%和85%,显著高于早期(54.5%)和无淋巴结转移者(50%),P值均小于0.05。结论 CD44s强表达和CD44V6弱表达的NSCLC病人多为早期,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小,是NSCLC预后良好的一个指标,相反,预后较差。检测这两个指标可以指导NSCLC病人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在肺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进行CD44V6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的免疫组化的标记,并分析其与肺癌分期、类型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与P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肺癌组织中的CD44V6高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检测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及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抑制剂TIMP1、TIMP2在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3例NSCLC组织、15例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中CD44V6、MMP2、MMP9、TIMP1及TIMP2的蛋白表达。43例均随访或追观3年以上。结果43例NSCLC的CD44V6阳性表达率65.1%(28/43),15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阳性表达13.3%(2/4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鳞癌组织的CD44V6阳性率85.7%(18/21),肺腺癌组织阳性度45.5%(10/2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期和Ⅰ期之间CD44V6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的CD44V6表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P<0.05);CD44V6高表与患者3年生存期成负相关(P<0.05),但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参数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MMP2、MMP9、TIMP1及TIMP2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1%、74.4%、55.8%及60.5%)明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分别为27.7%、26.7%、20.0%、及26.7%)(P<0.01或P<0.05);腺癌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90.9%)显著高于鳞癌(57.1%,P<0.05);MMP2、MMP9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增加而有增高趋势;而TIMPl、TIMP2的阳性表达则呈下降趋势。MMP2、MMP9、TIMP1及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3年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临床参数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CD44V6、MMP2、MMP9、TIMPl及TIMP2的过度表达与NSCLC的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估NSCLC的进展及预测其转移潜能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骁  辅桓钦  钟春苗 《浙江医学》2011,33(12):1743-1745,1752,I0017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ivin、CD44v6、E-钙黏蛋白(E-cad)的表达,探讨NSCLC组织Livin、CD44v6、E-cad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1例NSCLC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良性肺组织标本中Livin、CD44v6、E-ca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肺癌分期、分化、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 (1)肺癌组织中L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与癌旁组织及良性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旁组织中Livin阳性表达率较良性肺组织中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Livin在Ⅲ期肺癌中表达较Ⅰ、Ⅱ期明显增高,其表达与肺癌TNM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组Livin阳性率86.2%(25/2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3.8%(1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44v6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与癌旁组织及良性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D44v6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TNM)呈正相关(P<0.01).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96.6%(28/2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3.3%(1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3)E-cad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与癌旁组织及良性肺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无关(均P >0.05).(4)Livin与CD44v6在肺癌组织均有较高表达,Livin阳性表达组中CD44v6的表达强度较阴性组明显增高,Livin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P<0.01).Livin与E-cad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Livin、CD44v6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E-cad在NSCLC组织中表达降低,Livin、CD44v6与NSCLC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提示三者在NSCLC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D44v6 与Livin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NSCLC的疾病过程,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CD44v3、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测定5 2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和 1 2例正常肺组织的CD44v3、CD44v6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织CD44v3、CD44v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 (P <0 .0 5 )。CD44v3、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结论 CD44v3、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CD44v6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更密切 ,表达CD44v6的肺癌更易向周围淋巴结转移。检测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 ,可能作为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SCLC与NSCLC中P-gp、CD44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P-gp及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差异。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NSCLC与8例SCLC肿瘤组织中P-gp和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SCLC中P-gp阳性率为50.00%,CD44V6阳性率为0,NSCLC中P-gp阳性率为79.49%,CD44V6阳性率为62.82%,P-gp及CD44V6在SCLC与NSCLC中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NSCLC中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3.85%,CD44V6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0.5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gp和CD44V6的表达率在SCLC与NSCLC间存在显著差异,CD44V6的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SCLC与NSCLC在化疗耐药和浸润转移机制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44v6、E-cadherin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S-P)分析66例NSCLC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CD44v6及E-cadherin表达。结果:CD44v6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分化差的癌组织中表达高于分化较好的(P<0.05);有淋巴转移高于无转移者(P<0.05);预后差的高于预后好的(P<0.05);E-cadherin在NSCLC中表达率低于正常肺组织(P<0.05);分化差的癌组织中表达低于分化较好的(P<0.05);有淋巴转移低于无转移者(P<0.05);预后差的低于预后好的(P<0.05)。结论: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可作为NSCLC重要生物学指标,有助于对NSCLC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CD44 V6 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 SP法 )检测了 45例非小细胞肺癌 ( NSCL C)和 16例小细胞肺癌 ( SCLC)中 CD44 V6 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13 1例 NSCL C呈现 CD44 V6 阳性反应 ,阳性率为 68.9% ,而 SCLC则全部阴性 ( P<0 .0 1)。 2在鳞、腺癌中 ,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 CD44 V6 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 P<0 .0 5 )。结论  CD44 V6 在 NSCL C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并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 ,而 SCL C的转移则不依赖于 CD44 V6 的介导 ;而且 CD44 V6 可作为一种新的标志物 ,用于鉴别肺癌的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6例NSCLC组织中CD44基因的表达,并进行3年随访。结果:36例NSCLC组织有21例CD44基因过量表达,过量表达率为58.3%。CD44 mRNA在NSCLC 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 =9.787,P<0.01)。③ 经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36例NSCLC组织中 CD44过量表达组生存率低于一般表达组 (χ2=5.9116, P<0.05)。结论:CD4 4基因过量表达的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CD44基因的表达检测对NSCLC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术后放疗及 化疗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变异型白细胞分化抗原(V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7例NSCLC组织进行CD44V6的检测。结果:CD44V6表达与NSCLC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同NSCLC分级无关(P>0.05);按UTCC-TNM分期,Ⅱ期和Ⅲ期中CD44V6表达显著高于I期(P<0.05);与未转移者相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明显提高(P<0.01)。结论:CD44V6阳性表达可能对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