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SARS病例的传染性和传播特征 ,为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表 ,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个案调查和线索追踪。按照接触方式分析传染源、接触关系和暴露后的危险性。结果 共追查到与本案例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115人 ,发病 2例 ,死亡 1例 ,总罹患率为 1.74 %。第二代病例死亡时间在密切接触者集中接触时间。无防护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发病的危险性。SARS疫情经及时采取综合性措施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SARS的感染来源于实验室。SARS接触过程中的医院聚集性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案例的传播过程,分析SARS病例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指征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07人,发病36例,死亡1例,总罹患率为17%。其中指征病例和1名二代病例分别直接传播了12例和13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所有36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家族传播链中85%的病例都与前代病例症状期的第3—5天有过接触,发病前后均接触和仅发病后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70%和67%,差异无显著性;仅与前代病例潜伏期接触的15名同柜台同事、29名同班同学无发病,38名与医护人员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密切接触的家属无发病。结论:该案例所有的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密切接触史;未观察到SARS患者在其潜伏期内存在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一起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分析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院内SARS感染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描述发病时间分布、接触史和接触方式。结果:传染源为1名输入性病例,与该案例传播相关接触者54人,发病5人,总罹患率为9.26%。其中指征病例传播了1例和这名二代病例又传播了4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此5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发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无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病原体传播与环境条件有关;急诊科护士是SARS感染高危人群;院内SARS感染可防可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特征,为密切接触者管理和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22日—4月10日重庆市九龙坡区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收集人口学信息、接触史和临床诊断等资料,描述性分析密切接触者的发现时间分布、人口学特征、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排查密切接触者602人,检出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30例,罹患率为4.98%,其中27例在2月10日前确诊。密切接触者年龄集中于20~60岁,457人占75.91%。医务人员64人,占10.63%。与接触病例大多为亲属关系,219人占36.38%。接触频率以偶尔为主,338人占56.15%。接触地点以家庭为主,190人占31.56%。接触方式以同餐为主,181人占30.07%。≥40岁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为7.49%,高于40岁的2.37%(P0.05)。密切接触者罹患率随接触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与接触病例关系、接触地点、接触方式不同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同事、亲属关系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较高,分别为20.41%和8.68%;工作场所和家庭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较高,分别为17.54%和10.00%;同床、同住和同室工作学习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较高,分别为44.44%、18.60%和17.24%。结论重庆市九龙坡区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家庭内、亲属间接触为主,≥40岁及家庭、工作场所接触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收集2022年1月1至20日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大数据轨迹分析Delta变异株引起的郑州市高新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本研究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分别为276例和599例, 密切接触者的罹患率为5.43%(15/276), 次密接触者的罹患率为0.17%(1/599)。传播链关联确诊病例10例, 一至五代病例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20.00%(5/25)、17.86%(5/28)、0.72%(1/139)、14.81%(4/27)、0(0/57)。密切接触者不同接触方式显示:与病例同住/同屋、同餐、邻居间接触、同一交通工具接触、同空间、工作接触的罹患率分别为26.67%、9.10%、8.33%、4.55%、1.43%、0。郑州市高新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在于减少家庭聚集性病例和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0年贵州省务川县甲肝暴发疫情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评价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了解病例的三间分布。结果 2010-01/08年共报告甲肝病例34例,报告病例来自大坪镇甘禾村塘池组及相邻的黄洋村陈家山和石院子组,罹患率0.11%;甘禾小学发病18例,罹患率2.96%。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率20.51%,发病年龄以7~13岁较多,占52.94%,人群以学生(20例)及散居儿童(8例)发病较多,占82.35%,该镇2岁以上人群均无甲肝疫苗接种史。结论该起疫情系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引起,发病地点主要为农村小学,应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甲肝疫苗应急接种,有效控制甲肝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1起甲肝疫情,查找疫情的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疫情的继续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密切接触者血清标本及患者家庭水标本,进行现场接种率调查。结果共发现甲肝病例10例,罹患率为3.85%;发病主要集中在9~10月,占病例总数的70.00%;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4~17岁,其中6~11岁占总病例的70.00%;职业以学生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该村小学,有3个家庭聚集(8例病例),6人有同学关系;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率23.08%;调查甲肝疫苗接种率62.50%。流行曲线提示为人传人增殖模式暴发。结论该疫情是由于医院监测敏感性低,未及时诊断隔离病人,发病年龄人群卫生习惯差,免疫接种率不高引起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COVID-19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2月南宁市COVID-19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感染来源、代际传播情况、疫情发现方式和规模等。结果 2020年1—2月南宁市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11起,报告确诊病例36例,涉及暴露人数293人,平均罹患率为12.29%,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10起。疫情规模均较小,平均每起疫情报告病例3.27例。聚集性疫情病例发病时间在1月23日达高峰,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10日—18日;病例分布在2个城区和1个县,其中青秀区和西乡塘区罹患率为16.95%,高于马山县的5.17%(P0.05)。家庭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25.42%,高于其他密切接触方式(P0.05)。11起聚集性疫情中,输入疫情和输入关联性疫情9起;发生二代及以上病例5起,首代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间隔时间中位数为3 d。结论南宁市COVID-19聚集性疫情多由输入病例引起,以家庭聚集性疫情为主,疫情规模较小,报告集中在2月中旬,城区居民罹患率高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京市东城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探讨集体单位聚集性疫情监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确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暴发疫情病例的分布特征及感染来源。结果此次疫情共发病78人,罹患率15.4%。首发病例3月2日发病,发病高峰在3月5日,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84.6%)、呕吐(66.8%),男女性别比为1∶2.1,部门3的罹患率最高为42.9%。发病者和未发病者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5%和22.2%。发病者发病时间均在与首发病例密切接触或食用可疑污染食品后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内(24~72 h)。结论该起疫情为一起食堂凉菜制作人员感染诺如病毒GⅡ型后继续在岗工作,引起就餐人员发生诺如病毒感染的暴发疫情,高度怀疑通过污染食品和密接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和分析阆中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患者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感染来源及密切接触者等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6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5 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罹患率6.25%(6/96),无病例死亡。首发病例为湖北输入性,二代续发率为5.3%(5/95)。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方式主要考虑因居家聚餐和娱乐而引起的飞沫、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 分析上海市 2 0 0 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流行病学特征 ,初步评价防制效果。  [方法 ]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等相关资料和控制措施。  [结果 ] 2 0 0 3年 3月下旬至 5月上旬 ,19个区县有 5个区报告SARS病例共 8例 ,发病率为 0 .0 5 / 10万 ,其中 5例由疑似转为临床病人 ,发病主要集中在 4月份 ,均为 2 0岁以上成年人。除 1例为接触感染 ,其余 7例均为非本地感染病人。经治疗 6例治愈出院 ,2例死亡 (为 60岁以上者 )。病人密切接触者 3 3 3人中发生 1例病人 ,续发病率为 0 .3 %。医务人员中无一人感染 ,家庭和社区内未发生集聚性发病。  [结论 ] 上海市SARS病人以非本地感染为主 ,续发病率低 ,采取及时有效地隔离病人 ,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是切断传播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天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病学特征,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报告表,全市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病例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树状分布图,深入病房、家庭、社区、团体等对病例及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以发病时间计算,自2003年4月13日至5月8日,包括输入病例在内发病175例,发病率为1.9/10万,其中死亡14例,病死率达8.O%。整个流行过程不足1个月,流行特点:1例“超级传播者”直接或间接传染了全市94.3%的病例;呈现以A、B、C 3家医院聚集发病为特点的爆发性流行,占全市病例的68.6%,3家医院外的家庭聚集发病占全市病例的14.3%,同事间传播为2.3%,散发者为9.1%,这些散发者未造成接触者感染;早期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的38.2%,流行全过程参加SARS救治工作的1975名医护人员的总感染率为3.4%;全部流行过程传染源明确,传染链清晰,全市仅3例患者未找到传染源,占病例总数的2%;在10例源头病例中仅“超级传播者”和另一病例传染了其接触者,其他传染源由于及时隔离未造成任何传播。结论: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如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链并进行范围适当、及时有效的封闭及隔离措施,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全民的警觉度,传染链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切断,从而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一起SARS爆发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SARS密切接触者的隐性感染和SA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消长情况。方法 采用中和试验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粘连法对北京一起SARS爆发案例中与重症SARS患者无防护密切接触的未发病者和续发SARS病例进行血清SARS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采血时间为发病后或接触后24周左右。结果 共采集到32份血清,其中未发病密切接触者的血清19份,SARS康复期患者血清13份。三种方法检测结果:57份次未发病密切接触者的血清标本SARS-CoV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9份次SARS康复期患者血清标本SARS-CoV抗体检测,38份次结果为阳性,1份次(用免疫粘连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病后24周左右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43(1:16~1:203)。结论 研究中未发现SARS密切接触者存在隐性感染;SARS患者病后24周左右血清IgG抗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不同人群SARS病毒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不同人群进行SARS-IgG抗体水平检测,分析SARS流行规模和特征,评价暴露的危险性,了解人数中是否存在SARS病毒隐性感染,为寻找SARS病毒传染源提供线索。方法抽取7708份不同人群标本,按临床症状和暴露因素分为临床确诊SARS病人、病人或污染物的接触者、普通健康人群和动物销售人员4类,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进行SARS-IgG抗体检测,用免疫荧光法(IFA)复核,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7例临床确诊SARS病人抗体阳性率为66.9%;密切接触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SARS病人或其污染物的密切接触者抗体阳性率为0.88%;动物销售人员为13.4%;野生哺乳动物销售者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动物销售者,普通健康人群未检出抗体阳性。低年龄健康人群ELISA检测阳性率为2.06%,高于总体水平。结论人群总体抗体水平很低,普通健康人群无SARS冠状病毒抗体,但可能存在某种可与SARS冠状病毒起交叉反应的抗体;有无接触史是影响抗体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野生动物可能是本次SARS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一起小学校内乙型流感暴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下旬,浙江省江山市某乡镇中心小学发生了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暴发。经调查本次乙型流感共发现患者65例,罹患率15.26%。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He JF  Xu RH  Yu DW  Peng GW  Liu YY  Liang WJ  Li LH  Guo RN  Fang Y  Zhang XC  Zheng HZ  Luo HM  Lin JY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7-232,T001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story syndrome,SARS)流行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目前追溯到首例发病日期为2002年11月16日,家庭聚集发病5例;2003年1月2日,河源市为全国最早正式报告SARS病例的城市。至2003年6月15日止,广东省共有15个地级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全省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5个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及江门),占病例总数的95.97%,广州市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5.81%;报告死亡数为58例,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3.84%。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8日至2月26日(占病例总数的50.69%),单日发病例数最多的为2月8日,共5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49岁),占65.86%。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现象,医务人员的聚集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9.38%,家庭聚集性病例占12.04%。早期135例无明确接触史的社区散发患者中,从事与动物相关职业者11例,占8.14%。潜伏期为1—12d,中位数为4.5d。实行严格的SARS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控制SARS的各项指引,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和落实,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结论 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重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支持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济南市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济南市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历下区、槐荫区、市中区、长清区及天桥区,占92.16%;男女性别比为0.89∶1;年龄以30~岁年龄组最高(37.26%);普通型病例为主(70.59%);暴露史以武汉旅居史为主(43.14%);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74.51%)。共有1 095人作为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纳入管理,其中15人确定感染,感染率为1.37%。不同的接触方式、与感染者关系和接触频率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同餐同住(11.01%)、亲属关系(10.37%)及经常接触(11.43%)感染率最高。家庭密切接触者中儿童及老年人感染率较高。结论 新冠肺炎极易发生家庭内感染,对重点人群加大宣传教育及落实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防控疫情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Superspreading events were pivotal in the global spread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e investigated superspreading in one transmission chain early in Beijing's epidemic. Superspreading was defined as transmission of SARS to at least eight contacts. An index patient with onset of SARS 2 months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was the source of four generations of transmission to 76 case-patients, including 12 healthcare workers and several hospital visitors. Four (5%) case circumstances met the superspreading definition. Superspreading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older age (mean 56 vs. 44 years), case fatality (75% vs. 16%, p = 0.02, Fisher exact test), number of close contacts (36 vs. 0.37) and attack rate among close contacts (43% vs. 18.5%, p < 0.025). Delayed recognition of SARS in a hospitalized patient permitted transmission to patients, visitors, and healthcare workers. Older age and number of contacts merit investigation in future studies of superspr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