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之间的关系.将慢性胃炎11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脾胃湿热型 37 例和肝胃不和型 34 例,虚证包括脾胃虚弱型 26 例和胃阴不足型 20 例.均进行内镜、Hp 及病理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 38 例用腔内测压法分别测定其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MC).实证组 Hp 阳性率高于虚证组,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86.5%,肝胃不和型 79.4%,脾胃虚弱型 50.0%,胃阴不足 40.0%.各型的重度胃炎所占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54.0%,肝胃不和型 38.2%,脾胃虚弱型 19.2%,胃阴不足型 15.0%.胃粘膜炎症程度与 Hp 感染呈平行关系,与慢性胃炎虚实证密切相关.MMC 测定实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甚至亢进紊乱;虚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和十二指肠Ⅱ相运动指数、收缩频率和波幅降低,Ⅲ相不出现或时间缩短、波幅降低.显示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 MMC 与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30例,其中肝郁气滞型16例,脾胃虚弱型14例,并选择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胃排空、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胃电图(EGG)和胃动素的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FD两型的胃排空、MMCⅢ相收缩波幅及协调收缩、空腹胃电主功率均较正常组下降,其中脾胃虚弱组各指标又低于肝郁气滞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肝郁气滞组表现为Ⅱ组延长,I相、Ⅲ相不延长;脾胃虚弱组表现为I相延长,Ⅱ相、Ⅲ相缩短。结论:胃排空、MMC、EGG以及胃动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犬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Wang L  Zhou L  Tian R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64-768
目的 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影响。方法 应用8只犬进行慢性实验,在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托管供注外源性胃动素,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3)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外源性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CEA、CA72-4水平的变化,探讨CEA、CA72-4与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胃癌患者90例,辨证分型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实证包括肝胃不和型、淤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虚证组包括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前三型为实症组,后三型为虚症组,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以上各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72-4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CEA、CA72-4的浓度,实证组、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虚证组明显高于实证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CEA、CA72-4浓度与其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密切,胃癌患者CEA、CA72-4的浓度可作为胃癌患者辨证分型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规律,应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5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MMC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C完整出现者占75.0%;糖尿病组MMC正常者仅27.5%,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MMCⅢ期缺失者占41.1%,MMCⅢ期胃窦收缩波幅较对照组减低。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的规律,应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16 例健康志愿者和51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MMC 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C 完整出现者占75 .0 % (12/16) ;糖尿病组MMC 正常者仅27 .5 % (14/51)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1) ,其中MMC Ⅲ期缺失者占41 .1 % ,MMC Ⅲ期胃窦收缩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P< 0 .05) 。提示:胃十二指肠测压为糖尿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犬Oddi括约肌消化间期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奥迪(Oddi)括约肌在控制胆汁和胰液流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对动物奥迪括约肌动力的研究多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消化道丧失了生理状态下的消化间期运动规律,即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motorcomplex,MMC)。对人所做的经十二指肠乳头...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及胃电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多功能胃动力监测仪对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行消化间期、胃电频率的监测。结果显示:(1)NIDDM胃窦部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IMMC)Ⅲ期出现率明显减少(P<0.01)。(2)餐前、餐后胃电主频率(Fp)均低于正常(P<0.01),餐前、餐后Fp值无差异(P>0.05)。结论:NIDDM患者普遍存在胃动力及胃电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IMMCⅢ期缺失和胃动过缓,临床上应对此项检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候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慧  陈培琼 《广东医学》2000,21(4):341-34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内分泌激素水平与中医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肝硬化患者中医辩证分为实证、虚实夹杂证3型,进行Child-Pugh分级,并测定其血清雌二醇(E2)、睾丸酮(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 中医辨让分型和内分泌激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各组患者的内分泌紊乱以虚证组最重,虚实夹杂证组次之,较实证者显著。内分泌激素与Child-Pug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IL-10的关系。方法:将60例SLE患者分为实证组(瘀热痹阻型、风湿热痹型)和虚证组(阴虚内热型、脾肾阳虚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的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实证组IL-10明显高于虚证组(P〈0.01)。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ID-10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探讨脾胃湿热证的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从水液代谢角度探讨脾胃湿热证的机理。【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7例,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气虚证22例;另设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粘膜,分别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粘膜组织中的水通道蛋白4(AQP4)的蛋白表达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证组AQP4蛋白表达量高于脾气虚证组(P<0.01)和正常组(P<0.05),AQP4 mRNA表达量亦高于脾气虚证组(P<0.01)和正常组(P>0.05);而脾气虚证组的AQP4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其中两组的AQP4基因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蛋白表达量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AQP4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消胀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消胀冲剂治疗组147例及辨证施治组162例,进行症状,胃镜,病理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消胀冲剂组及辨证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2.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胃镜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4.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病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70.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清胃降逆方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湿热蕴胃兼胃阴不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Hp阳性的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以自拟清胃降逆方(主要由黄连、吴茱萸、栀子、蒲公英、太子参等组成)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对照组42例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部分病...  相似文献   

14.
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采用病证结合和现代流行病学的方法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调查建立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调查表;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146例,其中脾胃湿热证81例,非脾胃湿热证65例.经过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法统计后,根据判别函数和频数分析,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和简化标准。[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初步诊断标准为:以舌苔黄腻、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大便溏、纳呆为主要症状;口苦而粘、胸闷、口渴少饮、肢体困重、恶心为次要症状;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再同时具备其余两个主症,或具备其余1个主症和2个次症,或具备3个以上次症,即可诊断。简化诊断标准为:同时具备舌苔黄腻和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即可诊断。[结论]初步建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于"浊毒致病学说"所组方剂化浊解毒清幽方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下表现和幽门螺杆菌(HP)等的影响,寻求治疗HPAG有效的中医药基本方。【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清幽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连、厚朴、枳实、白芍、木香、延胡索、三七、甘草)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雷贝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胃镜下改变及根除HP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抗HP感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的抗HP感染疗效相仿。【结论】化浊解毒清幽方加减治疗HPAG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脾虚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理机制,运用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有助于增强疗效,并得到了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胃炎清胶囊(由黄连、蒲公英、佛手、三七、黄氏等中药组成)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6例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8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口服胃炎清胶囊,对照组口服德诺(枸橼酸铋),6周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如上腹胀痛等)改善、胃镜炎症改善的有效率、病理组织学炎症改善及HP清除率等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并以脾胃湿热型疗效最好。结论 胃炎清胶囊适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尤适用于脾胃湿热型者。  相似文献   

18.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9.
香砂养胃丸对化疗所致上消化道副作用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香砂养胃丸抑制由化疗引起的化学性胃炎及上消化道症状的有效性。【方法】将87例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由阿霉素(adriamyein,ADM)、氮烯咪胺(adcarbazine,DTIC)、铂类(platinum-based)、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和5-氟脲嘧啶(fluorouracil,5-FU)等抗癌药所组成的肿瘤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在化疗同时常规使用地塞米松和5-HT3受体拮抗剂以止呕,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中成药香砂养胃丸,观察7d内两组上消化道症状控制及出现胃炎的情况。【结果】化疗7d内上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得到控制者的百分比在试验组为95.1%(39/41),对照组为76.1%(35/46);试验组症状性胃炎发生率为2.4%(1/41),而对照组为19.6%(9/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结论】香砂养胃丸对化疗引起的化学性胃炎及上消化道症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组)与对照组 (针刺组)进行相应治疗,并观察胃电图及血浆胃泌素(Gas)、P物质(SP)含量的改变。 [结果]埋线组有效率为 88.89%,优于针刺组的76.4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血浆Gas、SP的差 异都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餐前胃电频率改变不明显(P>0.05),但餐后频率改变较明显(P<0.05);两组 之间相比,治疗后两组血浆Gas、S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及胃电频率差 异都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有肯定疗效,能调节胃肠激素,增加胃电幅值,增快胃电频 率,从而调节了胃肠机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