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脾胃湿热证的差异表达基因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分别提取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组织RNA各4例,逆转录荧光探针标记后杂交制作BiostarH-140 s基因芯片。采用荧光值ratio、生物信息学、t检验等方法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部分相关基因。结果:获得差异表达基因245条,主要为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运输、物质能量合成代谢、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免疫反应等相关基因;有显著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77条;实时定量PCR检测10条基因,6条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2个证型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中医的临床辨证分型与基因差异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中医证侯与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及胃炎程度的相 …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之间的关系。将慢性胃炎117例,按中医辩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施包括脾胃湿热型37例和肝胃不和型34例,虚证包括脾胃虚型26例和胃阴不足型20例。均进行内镜、Hp及病理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38例用腔内测压法分别测定其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实证组Hp阳性率高于虚证组,依  相似文献   
3.
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之间的关系.将慢性胃炎11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脾胃湿热型 37 例和肝胃不和型 34 例,虚证包括脾胃虚弱型 26 例和胃阴不足型 20 例.均进行内镜、Hp 及病理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 38 例用腔内测压法分别测定其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MC).实证组 Hp 阳性率高于虚证组,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86.5%,肝胃不和型 79.4%,脾胃虚弱型 50.0%,胃阴不足 40.0%.各型的重度胃炎所占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54.0%,肝胃不和型 38.2%,脾胃虚弱型 19.2%,胃阴不足型 15.0%.胃粘膜炎症程度与 Hp 感染呈平行关系,与慢性胃炎虚实证密切相关.MMC 测定实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甚至亢进紊乱;虚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和十二指肠Ⅱ相运动指数、收缩频率和波幅降低,Ⅲ相不出现或时间缩短、波幅降低.显示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 MMC 与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由最初单纯症状、体征等主观指标逐渐过渡到参与部分客观指标 ,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客观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两个方面 ,即 :临床诊断标准、模型判定标准。指出 ,证候诊断标准应包括病因 (正证 )、症状 (本证 )、相关因素与量化指标以及方药治疗 (反证 )。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免疫学机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脾主运化,生气化血而为后天之本。现代研究发现,脾不仅职司消化吸收,而且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关联。借鉴现代免疫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脾虚证进行广泛探索,既能为中医学理论提供科学内涵,也可深化对脾虚证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性的具体认识。笔者现就国内近年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及评述。1 免疫器官形态结构方面 结构决定功能。免疫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是其功能异常的物质基础。陈氏等通过观察饥饱失常结合过劳法所造的脾虚动物模型发现,脾虚大鼠免疫器官萎缩,胸腺皮质淋巴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探讨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收集医院内所有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所有相关的不良事件,对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收集到3375例住院患者资料,发生与中药注射剂有关的不良事件共有51例,因果关系判断为“可能”者有11例,判断为“很可能”者有40例。与中药注射剂有关的可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1%,92%的不良反应属于过敏反应。所监测的中药注射剂有31种,其中以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退休相对于体力劳动、较高的教育程度相对于文盲来说,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性较高。结论 中医内科病房住院病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但个别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细胞信号转导理论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多年来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性的研究概况加以评述 ,并就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趋向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胃逆康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客观评价胃逆康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内镜检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 185例 ,分 2个阶段观察 ,第一阶段为 1∶ 1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胃逆康组 32例 ,吗丁啉组 33例 ;第二阶段为 3∶ 1的扩大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双模拟法 ,胃逆康组 90例 ,吗丁啉组 30例。治疗组予胃逆康胶囊 4粒 ,安慰剂片 1片 ;吗丁啉组予吗丁啉片 10 mg,安慰剂胶囊 4粒。均为饭前 30 m in口服 ,每日 3次 ,8周为 1疗程。结果 :胃逆康组近期痊愈 5 6例 ,显效 2 5例 ,有效 34例 ,无效 7例 ,总有效率为 94 .3% ;对照组近期痊愈 11例 ,显效 15例 ,有效 33例 ,无效 4例 ,总有效率为 93.7%。胃逆康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吗丁啉组 ( u=3.6 7,P=0 .0 0 0 2 3) ;对烧心、胸痛、反酸、打嗝等症状的消除率依次为 6 5 .4 %、72 .2 %、6 6 .7%和 78.0 % ,明显优于吗丁啉组的症状消除率 ,依次为 4 4 .1%、5 0 .0 %、4 9.1%和 4 7.4 % ( P<0 .0 5 ) ;胃逆康组内镜检查复常率为 5 2 .4 6 % ,优于吗丁啉组 33.33% (χ2 =6 .12 ,P=0 .0 13)。胃逆康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 ,有 3例出现轻度腹泻 ,2~ 5日自行消失。结论 :胃逆康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功效明显优于吗丁啉 ,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法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础,是中医学中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证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桥梁和关键。正如叶天士指出:“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加认识到证候是认识生命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具有和现代医学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与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脱颗粒之间的关系。方法正常人10例和腹泻型IBS患者11例。每例于结肠镜下取盲肠、横结肠和直肠黏膜组织各2块,用免疫组化方法行MC染色,计算每高倍视野下MC的数量及脱颗粒MC所占MC总数的比例。结果腹泻组IBS患者盲肠、横结肠黏膜MC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P<0·05);直肠黏膜MC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腹泻型IBS患者盲肠、横结肠、直肠黏膜脱颗粒MC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肠黏膜肥大细胞在腹泻型IB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