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和纹状体质子磁共振波谱变化,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用于PD的诊断和病理生理研究的价值。方法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50例PD与4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双侧黑质、纹状体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复合物(Cr)含量,比较NAA/Cr、Cho/Cr、NAA/Cho比值。结果 PD患者黑质NAA/Cr比值较正常组小(〈0.05),两组NAA/Cho、Cho/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纹状体NAA/Cho、NAA/Cr、Cho/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NAA/Cr降低是评估PD患者神经元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作为无创性研究PD病理生理过程和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1.5T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监测活体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移植治疗前后纹状体区的神经代谢变化,以探讨1.5T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评价MSCs移植术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正常大鼠,以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右侧)损毁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在活体状态下,分别于造模后3周、MSCs移植后4周及8周应用Philips1.5T临床型磁共振仪扫描,对双侧纹状体区进行1H-MRS采集,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比值变化,同时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利用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MSCs移植后8周组(C组)大鼠损毁侧(右侧)NAA/Cr比值与未处理组(A组)和MSCs移植后4周组(B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B,C组损毁侧Cho/Cr比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且分别明显低于其对侧(P均<0.05).B,C组旋转圈数分别较A组低(P均<0.05);C组旋转圈数较B组显著降低(P<0.05).三组损毁侧SNc TH阳性细胞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1.5T磁共振波谱可以作为一种活体无创性检测方法,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区MSCs细胞移植疗效进行动态监测而作出有价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帕金森病(PD)大鼠毁损侧黑质内,PD模型大鼠的姿势不对称性和黑质及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改变,以及B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方法 黑质、前脑内侧束两点法注射6-羟多巴胺(6-OHDH)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模型大鼠。将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BMSCs移植术后4周和8周,观察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显色方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TH的表达变化以及BMSCs在大鼠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 BMSCs黑质内移植使可PD模型大鼠的转动频率由10.62?.97 r/min降至4.65?.08 r/min(P<0.01),显著增加毁损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量和纹状体内TH阳性纤维密度。BMSCs在大鼠黑质内可以存活至少8周,部分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 黑质内移植BMSCs对PD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帕金森病(PD)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帕金森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观察59例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豆状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分析其与’H-MRS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NAA/Cr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区域(P〈0.05),而Cho/Cr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区域(P〈0.05);PD中医证型与。H-MRS的NAA/Cr、Cho/Cr值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1H-MRS可以作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手段,其对PD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贾鹏  杜明华  钟英  王夕海 《现代医学》2005,33(3):178-180
目的研究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显像剂^99mTc-2β-[N,N’-双(2-巯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99mTc-TRODAT-1)对帕金森病(P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3只SD大鼠分成3组:(1)正常组20只;(2)单侧PD模型组17只(行颅内单侧纹状体毁损);(3)多发性腔梗模型组6只(行颈动脉注射自体血栓术)。经尾静脉注入^99mTc-TRODAT-1,观察其在正常大鼠体内及纹状体内的分布情况,比较单侧PD模型组健侧与毁损侧及多发性腔梗模型组双侧纹状体^99mTc-TRODAT-1的摄取比值。结果正常大鼠纹状体明显摄取^99mTc-TRODAT-1,单侧PD模型鼠毁损侧纹状体^99mTc-TRODAT-1摄取较健侧明显减少,多发性腔梗模型鼠的结果与正常组相似。结论^99mTc-TRODAT-1显像剂被纹状体特异性摄取,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能为PD病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黑质受损时黑质感觉门控活动、多巴胺神经元数量和大鼠行为学异常变化的性别差异,探讨大鼠的PD发病率是否有性别差异以及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在大鼠右侧黑质埋置记录电极,其中制备PD模型的大鼠同时在右侧黑质微量注射6-OHDA.分别记录各组黑质感觉门控P50;用阿扑吗啡诱发大鼠旋转,检测大鼠的PD发病率,并通过免疫组化测定黑质的TH+细胞数目.结果雌、雄PD模型组损伤侧黑质P50的T/C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鼠,且两组大鼠损伤侧黑质TH+细胞数目比各自健侧黑质分别减少;PD发病率雄鼠明显高于雌鼠,切除双侧卵巢的PD大鼠PD发病率明显高于保留卵巢的PD大鼠.结论(1)黑质DA神经元的生存及感觉门控P50活动的水平均和大鼠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并且PD的发病率与性别相关,雄性PD发病率明显高于雌性.(2)体内低水平的雌激素在PD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于帕金森病(PD)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患者31例(PD组)和健康体检者34例(健康对照组)行常规MR和~1H-MRS成像检查,测量黑质和红核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含量,计算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D组黑质和红核NAA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D组左侧黑质和红核NAA/Cr值和NAA/Cho值均低于右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Y分级患者比较,晚期亚组、中期亚组、左侧黑质NAA/Cho低于早期亚组(P<0.05);不同HAMD评分患者比较,轻度亚组、中度亚组右侧黑质NAA/Cr值和Cho/Cr值低于正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oCA评分患者比较,重度亚组、中度亚组右侧黑质NAA/Cho值低于正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右侧黑质NAA/Cho值最低。结论 ~1H-MRS目前虽不能作为PD诊断的依据,但在PD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中显示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强迫症(OCD)患者纹状体和丘脑区出现的神经生化代谢改变,研究PD与OCD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1H‐MRS)对23例PD合并OCD患者和24例PD不伴OCD患者的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进行检测,测定两脑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水平。结果 PD合并OCD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 NAA/Cr比值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纹状体和丘脑区生化代谢改变参与了OCD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PD患者OCD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SN)及苍白球(GP)中的代谢变化。方法:选择PD患者17例和正常健康人17例进行MRS扫描,采集黑质和苍白球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line,Cho)和肌酸(creatine,Cr)的代谢值,计算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组黑质NAA/Cr(2.129±1.470)和苍白球NAA/Cr(1.087±1.049)减少,黑质Cho/Cr(1.275±0.540)和苍白球Cho/Cr(1.282±0.880)增加,苍白球NAA/Cho(1.246±0.707)减少,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黑质区域NAA/Cho(1.456±0.266)比值较健康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D患者黑质区NAA/Cho与UPDRS 2(r=0.528,P=0.043)、UPDRS 3(r=0.694,P=0.004)呈正相关。结论:黑质区NAA/Cho比值可能是早期诊断PD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建立模型,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分为4组:动物模型对照组(右侧黑质内不注射);PBS组(右侧黑质内注射PBS);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EGF+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EGF+GDNF).动物继续存活21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Ⅲ型β-微管蛋白(Tuj1)、巢蛋白(Nesti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黑质TH、Tuj1、Nestin蛋白的表达,蛋白条带用图象处理仪扫描,用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在GDNF组及EGF+GDNF组大鼠出现显著的行为学功能恢复的同时,其TH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TH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能同时检测到这里有Tuj1反应阳性细胞及Tuj1蛋白表达.但仅在EGF+GDNF组检测到Nestin反应阳性细胞及Nestin蛋白表达.结论 GDNF能促进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元前体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改变.方法:20只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右侧黑质致密区(SNC)制作PD大鼠模型,腹腔注射阿朴吗啡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尼氏染色观察左侧中脑VTA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其DA能神经元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阿朴吗啡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见PD大鼠左侧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阳性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脑VTA 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noggin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及其对黑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治疗组。采用脑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构建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治疗组纹状体内注射noggin,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d于行为检测完毕后行尼氏染色、TH、TUNEL与GFAP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3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计量分析,电镜下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治疗组大鼠的旋转次数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TH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增多,凋亡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GFAP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减少,胞浆内GFAP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亦明显降低(P<0.05);TH、TUNEL与GFAP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致密部;电镜下对照组黑质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核形态规则,核膜光滑、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电子密度中等,细胞器丰富;模型组黑质神经元胞核皱缩,核膜凸凹不整、异染色质减少,胞浆内大量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模型治疗组黑质神经元细胞核形态规则,部分线粒体肿胀,细胞器丰富。结论  noggin可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使凋亡神经元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减少,这些变化可能与noggin能促进黑质内部分神经元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6-羟基多巴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6-OHDA)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6-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制备经典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造模2个月后,检测其纹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活性氧,并观察黑质的病理改变。结果:帕金森病模型组右侧纹状体内GSH含量[(36.85±8.64 μg•mg-1 prot)]明显下降,活性氧含量[(58.69±9.84)U•mg-1 prot]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光镜下可见帕金森病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带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与模型组左侧及对照组、假手术组黑质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6-OHDA可通过耗竭GSH及增加自由基的生成损害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并逆行性损毁神经元胞体,导致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没食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药物干预组(每组20只)。实验组和药物干预组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大鼠模型,药物干预组同时给予大鼠腹腔注射EGCG。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脑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dutathione,GSH),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中脑黑质及纹状体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纹状体中MDA明显增高(P〈0.05),GSH含量明显降低(P〈0.05),中脑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TH蛋自在黑质和纹状体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EGCG干预后与实验组相比MDA明显降低及GSH明显增高(P〈0.05),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加(P〈0.05),TH蛋白明显增加(P〈0.05)。结论化应激在PD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氧化治疗能有效减轻大鼠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情况,同时改善PD样症状,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体素和多体素1H-MRS在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区检测中的优缺点。方法对20例PD患者与1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黑质区进行单体素和多体素MRS,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复合物(Cr)含量,比较NAA/Cr、Cho/Cr、NAA/Cho比值以及比较单体素和多体素1H-MRS的谱线质量。结果多体素1H-MRSPD组NAA/Cr、NAA/Cho值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体素1H-MRS谱线质量稳定,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黑质代谢物的变化;单体素1H-MRS谱线质量差,无法用于诊断。结论多体素1H-MRS对PD患者黑质区进行检测,可以获得优质的谱线并为PD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探讨Caspase-8和TH蛋白表达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组:随机分3、7、14、21、28d五组,均通过脑立体定向注入6-羟多巴,均在处死前腹腔注入阿卟吗啡观察30分钟大鼠旋转的次数,连续至第四周每分钟大于6次者为成功的帕金森氏病模型;正常对照组:立体定向注入抗坏血酸生理盐水。处死后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8、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阳性细胞数。结果纹状体和黑质神经细胞存在细胞凋亡,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Caspase-8蛋白表达在大鼠纹状体和黑质中细胞3d组为最高,其后很快下降,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H蛋白表达在大鼠纹状体和黑质细胞中对照组为最高,在PD组很快下降,但显著低于对照组。TH蛋白表达减少及Caspase-8蛋白表达增加呈正相关。结论6-OHDA能诱发大鼠黑质细胞凋亡,Caspase-8蛋白表达是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的重要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轻微肝性脑病(mHE)基底节区1H-MRS改变对早期诊断mHE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30例行数字连接实验A(NCT-A)、数字符号实验(DST),根据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和mHE组,其中肝硬化组12例,mHE组18例,选择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2例为正常对照组;行MR基底节区相同感兴趣区1H-MRS检查,测量双侧尾状核头和豆状核的Mi、Glx、Cho、NAA、Cr含量,计算Mi/Cr、Glx/Cr、Cho/Cr、NAA/Cr、Glx/Mi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mHE组Mi/Cr、Cho/Cr比值较正常组降低,Glx/Cr、Glx/Mi比值较正常组升高;基底节区Mi/Cr、Glx/Cr、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组和mHE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底节区NAA/Cr比值在三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基底节区Glx/Mi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节区1H-MRS检查对临床早期诊断mHE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内炎症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室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脑内炎症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毒性作用,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内炎症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LPS实验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n=30).大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 20μl(1.25μg/μl)或同体积的NS.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大鼠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黑质纹状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1)LPS给药后大鼠平均运动速度呈进行性下降,与相应NS对照组相比,在16周[(2.12±0.43) cm/s,(1.67±0.36)cm/s,t=2.537,P<0.05]、20周[(2.03±0.31)cm/s,(1.46±0.33) cm/s,t=3.981,P<0.01]和24周[(2.00±0.36)cm/s,(1.46±0.32)cm/s,t=3.545,P<0.01]均差异有显著性.LPS给药后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在24周时是相应NS对照组的75.4% (P<0.01).2) LPS实验组大鼠给药后2周时,黑质纹状体部位GFAP蛋白表达量比相应NS对照组明显增高,为NS对照组的258%(P<0.01).到给药后24周时,LPS实验组大鼠黑质纹状体内GFAP蛋白表达量又比NS对照组明显增高,为NS对照组的168%(P<0.05).结论 侧脑室注射LPS引发大鼠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和黑质多巴胺,P物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三组:(1)6-OHDA纹状体注射组,(2)单纯0.02%抗坏血酸注射组,仅注入含0.02%抗坏血 的生理盐水10ul,(3)正常大鼠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选择成功模型大鼠,利用荧光及放射免疫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及SP的含量,结果:PD大鼠毁损侧DA和SP含量明显下降(P<0.001),而对侧两者均正常,结论:PD大鼠黑质及纹状体DA和SP水平的改变是一致的,并且SP的减少促进了DA的进一步减少,SP参与了P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中脑黑质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机制。方法:45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罗格列酮处理组,每组15只。采用爬杆实验法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小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iNOS和 IL-6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出现震颤、步态迟缓等PD 样症状;小鼠转身(T-turn)及爬杆时间(T-LA)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缺失,炎症因子iNOS和IL-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处理组小鼠PD样症状较模型组减轻,T-turn和T-LA少于模型组(P<0.05),iNOS、IL-6和TH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NOS和IL-6表达,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