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晓娟  周勤  魏楠 《安徽医学》2016,37(12):1509-151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科择期行盆腔手术并具有DVT高危因素的2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阴性。根据患者术后72~120 h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6)和非血栓组(n=195)。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晨检测D-dimer和FIB,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imer、FIB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妇科盆腔术后患者并发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靖  白惠娟 《安徽医学》2017,38(9):1169-1171
目的 探讨研究卵巢癌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分析血清CA125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实施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79例患者,以抽签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42例),试验组术后第1、2、3天行腹腔内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术后腹腔内放置化疗药物联合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温最高值、血清CA125水平及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1、2、3天,两组患者术后体温最高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验组患者术后第1周、第3周、半年、1年、2年、3年试的血清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血清CA125的水平,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恢复期脑出血(IC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恢复期ICH患者126例,入院时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将其分为伴DVT组(21例)和不伴DVT组(105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DVT的影响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计量指标利用ROC曲线进行效能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年龄、ICH治疗方式、留置尿管、异物置入、下肢肌张力、D-二聚体(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肌张力升高[OR(95% CI)=7.564(1.313~43.571),P=0.024]、D-D[OR(95% CI)=1.805(1.151~2.828),P=0.010]与恢复期ICH患者DVT的发生有关;ROC曲线分析表明,恢复期ICH发生DVT时,D-D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P<0.05),相对应的95% CI为0.684~0.839。D-D的最佳截断值为0.68时,对恢复期ICH发生DVT的诊断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48.08%。结论 下肢肌张力升高是恢复期ICH患者发生DVT的保护性因素;D-D则是恢复期ICH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前后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变化,同时分析影响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所有患者全脑放疗前后的血清CA125水平。将全脑放疗前血清CA125值>35 U/mL的14例患者作为CA125升高组,≤35 U/mL的16例患者作为CA125正常组。所有患者均行6MV-X线全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根据患者脑转移肿瘤数量和患者的行为状态评分决定是否局部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率,绘制生存率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CSS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CA125正常组的16例患者放疗后血清CA125水平仍在正常范围。血清CA125升高组中,有8例血清CA125在放疗结束后1月内恢复正常,其余6例未恢复,血清CA125恢复正常和未恢复正常患者的1年CSS率分别为33.10%和1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1,P=0.001)。血清CA125升高组和CA125正常组患者1年CSS率分别为23.60%和38.80%(χ2=6.967,P=0.00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25水平、脑转移瘤数量、功能状态评分(PS评分)和脑转移肿瘤总体积为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以血清CA125水平的OR值最高。结论 全脑放疗后血清CA125恢复正常的患者预后更好。血清CA125水平、脑转移瘤数量、脑转移瘤总体积和PS评分有助于评价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徐萌  王勇  张梅  胡金鹏  李平 《安徽医学》2020,41(3):273-276
目的 研究Ⅲ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肿瘤化疗科接受术后XELOX方案化疗的Ⅲ期结肠癌手术患者80例,其中,将同时加服中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单纯辅助化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及化疗第6周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及生命质量表(QLQ-C30)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化疗第6周发生不良反应7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化疗第6周CEA、CA125及CA199水平分别降低了(6.72±0.89)ng/mL、(2.82±1.65)μ/mL、(13.00±2.33)μ/m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6周,试验组患者疲乏、睡眠障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疼痛、腹泻维度评分变化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辅助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在有效加强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可明显降低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点,为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稳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87例,根据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内有无脱落血栓分为两组,Ⅰ组:血栓不稳定组,42例,Ⅱ组:血栓稳定组,45例。分析比较两组DVT发生部位、血栓回声特点、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生化指标等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DVT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两组声像图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与取出术前,两组声像图特点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DVT发生部位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DVT发生部位有变化的比率高于Ⅱ组。生化指标比较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脂蛋白α(Lp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G低于Ⅱ组,Ⅰ组Lpα、D-D高于Ⅱ组,Ⅰ组PT长于Ⅱ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D高、PT延长、血栓发生部位有变化、既往有血栓病史是导致血栓不稳定的危险因素。结论 两组DVT在滤器置入术前声像图特点类似;超声动态观察DVT发生部位有变化者同时结合D-D高、PT时间延长、既往有血栓病史等特点可有助于判断DVT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程阳  田君  姚学权  周亮  刘学敏  顾瑞香 《安徽医学》2020,41(9):1022-1025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12例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3例患者作为治疗组,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乳率及术后复发转移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1.15%,对照组为3.39%,治疗组患者手术保乳率为31.19%,对照组为1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例患者出现病情进展,两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不良反应、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治疗组患者肿瘤局部复发率(22.64%)高于对照组(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处转移率(3.77%vs 5.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增加乳腺癌患者保乳率,但增加术后局部复发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思考及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41例骨质疏松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因地址迁移等因素失访23例。根据患者髋关节康复水平,将患者分成康复良好组(257例)和康复不良组(61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独立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饮酒史、肺炎、Letoune1-Judet骨折分型、髋关节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复位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神经损伤、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R=2.748(95% CI:1.700,4.442)]、下肢深静脉血栓[R=2.440(95% CI:1.258,4.733)]、受伤至手术时间[R=2.140(95% CI:1.393,3.288)]、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R=0.458(95% CI:0.213,0.985)]、异位骨化[R=1.842(95% CI:1.021,3.323)]、术后康复训练时间[R=0.582(95% CI:0.398,0.851)]及年龄[R=1.523(95% CI:1.252,1.853)]是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复位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异位骨化、术后康复训练时间及年龄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宜根据上述指标制定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关节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结直肠癌术后预防及治疗LDVT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154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排除标准剔除4例,最终纳入150例。根据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LDVT分为血栓组(41例)和非血栓组(1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白细胞、D-二聚体(D-D)、脉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凝血指标、术中失血量、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型、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63岁[O^R =2.823(95% CI:1.047,7.616)]、术前合并基础疾病[O^R =3.561(95% CI:1.348,9.406)]、术后并发症[O^R =8.739(95% CI:2.498,30.575)]、D-D[O^R =1.185(95% CI:1.012,1.387)]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的发生率高,年龄≥ 63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索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局限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辅助使用维迪西妥单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术后辅助使用维迪西妥单抗的局限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维迪西妥组)和104例术后使用传统化疗的患者(术后化疗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和术前术后的相关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维迪西妥组患者术后1人复发,其复发率(9.4%)远远低于术后化疗组(20.2%)(P=0.007)。同时,维迪西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低于术后化疗组(20.2%)(P=0.022)。结论 术后治疗的12个月内,维迪西妥组患者与接受传统化疗的患者相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相对更低,提示维迪西妥在降低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探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5岁。双下肢DVT3例,左下肢DVT8例,右下肢DVIv7例,12/18例双下肢不对称,膝上15cm大腿周径差。均值4.3cm,4/18例无下肢水肿,2/18例患径小于对侧。全部病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3/18核素肺灌注示多段肺栓塞,仅1例核素双下肢深静脉扫描示有血栓,男2例未见异常,与同期B超阳性率比有差异。本组病例中,有肿瘤、长期卧床史、术后卧床、制动史12例。18例确诊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5例猝死,1例因其它并发症死亡,总死亡率38.9%死亡病人多系手术科室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直接原因,长期卧床、尤其术后制动为DVT的直接诱因,术后DVT并肺栓塞猝死率高,双下肢彩超及时监测有助早期诊治,规范抗凝、溶栓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4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12 h采用床旁超声检查作为筛查病人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根据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分析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8%(16/417)。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13.5%(54/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6,P=0.002);术侧肢体制动时间24 h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2.2%(9/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二聚体增高异常的患者9例发生DVT,占56.3%(9/16),与无DVT组2.7%(11/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要检测凝血功能,尽早做好预防,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尽早进行术侧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是预防和减少DVT发生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4.
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治疗18例急性重症DVT患者,均有肿胀和肢体疼痛;16例伴有皮肤颜色青紫(1例小腿皮肤坏疽),2例伴有皮肤苍白;10例出现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8例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1例因患肢坏疽行膝上截肢手术.17例采用手术切开取栓,仅3例单纯采用手术切开取栓术,5例加用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术,6例加用人工血管耻骨上转流术,3例采用髂静脉松解成形术.结果 手术死亡1例(5.6%).下肢肿胀消失7例(41.2%),明显减轻10例(58.8%).除截肢的1例外其余患者皮肤颜色均基本恢复正常,动脉搏动也恢复正常.16例患者被随访,随访率为94.1%;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为34个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5例,占31.3%;肿胀明显减轻者8例,占50%;肿胀复发3例,占18.7%.复发的3例中,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晚期恶性肿瘤,2例分别于35个月和48个月后因移植血管桥内膜增生导致闭塞而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取栓是治疗急性重症DVT的有效方法 ;当髂静脉受压,耻骨上转流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下肢DVT患者56例,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多途径给药)、抗凝、祛聚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于治疗后2~5 d,下肢肿胀明显消退,出院复查溶栓患者大部分血管再通;出院后随访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和下肢坏死,部分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胡秀英 《中国医疗前沿》2011,(24):52+69-52,69
目的探讨预防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办法。方法将156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护理组(实验组,n=78)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n=78),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手术前后下肢增大周径。结果对照组手术后14例发生DVT,占17.9%,实验组2例发生DVT,占2.6%。周径较术前比较增大,实验组(3.13±1.32)mm,对照组(4.54±1.75)mm。两组比较,对照组发生率和患肢周径差与实验组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能有效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