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患者截肢平面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自2001-06/2004-08采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指导完成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患者进行截肢。对因慢性下肢缺血需行截肢的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制定的动脉造影评分系统选择截肢平面(膝上截肢分数<12分,膝下截肢12~19分,半足截肢20~25分,截趾>25分),术中均按预定平面完成截肢。术后根据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对下肢造影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5例患者,33例进入结果分析,2例脱落,1例术后4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术后出现缝线反应。①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一期愈合率:33例截肢患者中,31例患者伤口达一期愈合,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患者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为93.94%。②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未达一期愈合的原因: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其中1例为人工血管搭桥术后截肢患者,残端反复破溃2年以上,人工血管去除后残端愈合;另1例因残端渗出较多,皮瓣下积液引流不畅,行残端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结论:本实验无因缺血造成的伤口延期愈合或再截肢患者,说明这项新的截肢平面判断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提示可利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进行截肢平面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刨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在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在15.87,P〈0.0l;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011年11月腹腔镜协助下成功治疗1例腹主动脉-股动脉闭塞,完全腹腔镜下使用涤纶Y形人工血管行近端腹主动脉吻合,人工血管远端经腹膜后隧道与双侧股动脉吻合,再使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吻合涤纶血管至膝下腘动脉。吻合口无漏血,远端血运恢复。术后20天复查CTA,移植血管通畅。术后1个月复查,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踝肱指数明显升高,分别由0.61升至0.81(左),0.41升至1.07(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对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患足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伤口护理中心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多个小切口相互贯通至正常组织,蚕食样逐渐清除坏死组织,清创后用脂质水胶体敷料进行对口引流,若炎症蔓延则继续扩创,患足红肿消退开始考虑逐步撤除对口引流条,最后撤出足底与足背贯穿的对口,采用湿性及密闭敷料覆盖。对照组采取大切口彻底清创,后期多次使用无菌剪或手术刀片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足并沾干,使用银离子敷料等功能敷料覆盖。统计2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对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生理领域(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和心理领域(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3.76±1.94)分、(39.09±10.55) d和(94.21±6.77)分,与对照组[(5.31±2.48)分、(47.11±7.13) d和(82.09±7.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45,6.69,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79.99±14.12)、(71.33±10.21)、(77.47±12.78)、(81.15±12.77)分,与对照组[(72.54±12.01)、(63.03±11.67)、(67.19±11.12)、(73.08±10.5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2.93、3.32、2.67,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心理领域各指标(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83.64±10.88)、(92.55±11.32)、(92.67±25.55)和(86.34±9.77)分,与对照组[(76.11±15.02)、(70.31±16.23)、(73.34±21.21)、(78.98±11.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6.16、3.19、2.74,P值均小于0.05)。 结论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相比常规方法优势明显。而且保全患足外形及功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健康状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下肢严重缺血。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mL,在体外机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然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下肢肌肉局部注射。结果:总的小腿疼痛缓解率为100%,总的足部疼痛改善率为80%。总保肢率为82%。缓解患者下肢冷、凉感觉总有效率为100%。1例间歇性跛行的患者的行走距离由术前的50m延长到120m。6例患者7条下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12例患者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14条下肢高于目前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66kPa。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搭桥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前治疗髂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段是动脉旁路移植和支架成形,但是这2种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其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也受到了血管外科医师的关注.国外十几年来的经验证实,腹腔镜技术在腹部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最近在腹腔镜协助下成功治疗了1例髂动脉和股总动脉闭塞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肾动脉水平的腹主动脉闭塞较为少见.传统治疗主要采用(降)主动脉-双(髂)股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但手术创伤大,心肺功能维持和预防肾缺血损伤的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我们于2007年9月采用取栓术联合腔内支架的方法成功治疗了1例近肾动脉的腹主动脉闭塞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应用 RFLPs 方法分析了21名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基因组 DNA。结果表明 ApoA-Ⅰ 基因 EcoRI RFLP 由13kb 和6.5kb 组成,其6.5kb 片段频率在正常人为0.03,而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为0.17。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此多态片段与心肌梗死相关。ApoC-Ⅲ基因 SacⅠRFLP 由5.7kb,4.2kb 和3.2kb 片段组成,其3.2kb 片段频率在正常人为0.22,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为0.24,无明显差异、但其在正常人中频率可能存在群体或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搭桥术后血栓形成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从1998年7月到2006年5月,本院治疗了下肢人工血管血栓形成患者45例共50条下肢.41例(46条下肢,92%)接受了手术治疗,人工血管搭桥后血栓形成,单纯采取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手术15条(30%),取栓加向远端血管搭桥手术13条(26%),取栓加介入治疗4条(8%),重新人工血管搭桥4条(8%),截肢10条(20%);4例(4条下肢,8%)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50条肢体中,最终截肢21条,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2条下肢).总保肢率为60.4%.结论 通过取栓、取栓加向远端血管搭桥、取栓加介入治疗或重新用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搭桥后血栓形成,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达到挽救肢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7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年龄≥60岁的48例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29例为非老年组,2组均置入腔静脉滤器,术后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23例,外周血管溶栓54例,以治疗3 d后患肢膝关节上15 cm周径较治疗前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全部患者顺利置入腔静脉滤器,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无肺动脉栓塞发生。与治疗前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治疗后患肢膝关节上15 cm周径明显下降(P0.05),但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上15 cm周径变化差值无明显差异(P=0.324)。接触性导管溶栓较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效果更佳(P=0.000)。1例成功取出腔静脉滤器,13例次出现抗凝过度情况。结论腔静脉滤器及温和的溶栓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老年患者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