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EB病毒(Epstin Barrvirus,EBV)RNA、膜蛋白(LMP1)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lymphoma,NHL)中的表达,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在鼻腔NH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29例鼻腔NHL中EBV编码的RNA(EBER1/2),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LMP1、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23例(79.31%)EBER1/2阳性,14例(48.28%)LMP1阳性;19例(65.52%)Survivin阳性,Survivin阳性表达在中——高度恶性组(18/23例)与低度恶性组(1/6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之间Survivin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鼻腔NHL中有较高比例的EBV感染,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与鼻腔NHL的恶性程度有关,Survivi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而参与NHL的发生发展,但未发现EBV感染与Survivin基因表达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BER1/2、LMP—1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CD45RO、CD3e、CD20、TIA—1、粒酶B确定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原住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方法检测EB病毒(EBV)编码的RNA(EBER1/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BV潜伏膜蛋白(LMP—1)。结果29例鼻腔NHL中,CD45RO阳性29例(100.00%),CD3e、TIA—1、粒酶B阳性19例(65.56%)CD20全部阴性;EBER1/2阳性率为79.62%(23/29),LMP—1阳性率为48.28%(14/29)。结论EBV与鼻腔NHL密切相关,EB病毒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BER1/2原住杂交检测及LMP-1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诊断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的免疫表型。方法 复习及统计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收集121例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标本,作一系列免疫组化及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进行研究。结果 鼻咽、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别占结外NHL的9.93%(67/675)和7.70%(52/675)。67例鼻咽NHL中B细胞性淋巴瘤占68.66%,而80.77%(42/52)的鼻腔鼻窦NHL属于T细胞和NK细胞肿瘤。B细胞性NH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均有EBV感染,分别占鼻咽、鼻腔鼻窦T细胞和NK细胞肿瘤的61.90%(13/21)和95.24%(40/42)。82.50%(33/40)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属于NK细胞肿瘤(EBV+CD56+),而61.54% (8/13) 鼻咽部的则为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EBV+CD56-)。结论 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NHL较西方多见。鼻咽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 而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NK/T细胞淋巴瘤100%EBV阳性。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以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而鼻咽者则以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稍多见。目的 比较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的免疫表型。方法 复习及统计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收集121例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标本,作一系列免疫组化及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进行研究。结果 鼻咽、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别占结外NHL的9.93%(67/675)和7.70%(52/675)。67例鼻咽NHL中B细胞性淋巴瘤占68.66%,而80.77%(42/52)的鼻腔鼻窦NHL属于T细胞和NK细胞肿瘤。B细胞性NH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均有EBV感染,分别占鼻咽、鼻腔鼻窦T细胞和NK细胞肿瘤的61.90%(13/21)和95.24%(40/42)。82.50%(33/40)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属于NK细胞肿瘤(EBV+CD56+),而61.54% (8/13) 鼻咽部的则为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EBV+CD56-)。结论 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NHL较西方多见。鼻咽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 而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NK/T细胞淋巴瘤100%EBV阳性。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以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而鼻咽者则以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稍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腔、鼻咽部不同细胞(B细胞、T细胞、NK/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生存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确诊的33例鼻腔、鼻咽部NHL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率,比较不同细胞来源、部位、治疗方案、临床分期等的生存率差异.结果 本组资料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以40~60岁为主(51.5%),以NK/T细胞最多见(16例,48.5%),伴B症状者13例(39.4%),被误诊者9例(27.3%),两次及以上活检明确诊断者9例(27.3%).原发部位为鼻咽部7例(21.2%),鼻腔26例(78.8%).根据Ann Arbor分期,Ⅰ/ⅡE期24例(72.7%),Ⅲ/ⅣE期9例(27.3%).全组估计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原发部位(P=0.007)、患者年龄(P=0.031)与生存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是鼻腔、鼻咽部NHL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8).不同细胞来源、治疗方案、B症状有无、Ann Arbor分期、误诊活检等分组比较,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3例行放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综合治疗患者,截止到末次随访时间均存活.结论 NHL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40~60岁,以NK/T细胞来源为主,预后较差;原发部位为鼻咽部者生存预后较原发于鼻腔者可能更差;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值得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免疫表型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57例鼻腔鼻窦部NHL标本.进行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及PCR检测.结果 57例中44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其中大部分为NK细胞肿瘤(EBV /CD56 ),少数为细胞毒细胞亚型(EBV /CD56-).B细胞淋巴瘤11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仅见2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结论 虽然鼻腔鼻窦和鼻咽同属上呼吸消化道,但鼻腔鼻窦部NHL以鼻型NK/T淋巴瘤最多见;鼻咽部则以成熟B细胞淋巴瘤占多数.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可分为两种亚型:即NK细胞来源和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B细胞淋巴瘤中仅有2例Burkitt淋巴瘤及1例髓外浆细胞淋巴瘤呈EBV感染,T细胞淋巴瘤未发现EBV感染.  相似文献   

6.
褚勇  翁德胜 《广东医学》2005,26(6):794-796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鼻腔及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标本,普通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组织学类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多种抗体标记T淋巴细胞(CD45RO,TIA-1)、B淋巴细胞(CD20,CD45RA)及NK淋巴细胞(CD56),同时进行EBV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①按照WHO新分类法,64例中36例诊断为鼻NK/T细胞淋巴瘤(56%),24例B细胞淋巴瘤(37.5%),4例外周T(非特殊类)细胞淋巴瘤(6%)。②在36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EBER1/2检出率为83%(30/36),24例B细胞淋巴瘤及4例外周T(非特殊类)细胞淋巴瘤EBER1/2均表达阴性。3种不同组织类型的淋巴瘤之间EBER1/2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及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以鼻NK/T细胞淋巴瘤多发,EBV感染与淋巴瘤组织类型有关,与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2E1(CYP2E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54例NHL患者和254例健康对照者CYP2E1和GSTT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NHL组和对照组CYP2E1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NHL组GSTT1基因缺失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8.0% vs 37.8%,P<0.05)。对NHL亚型分析显示,与GSTT1野生型者相比,携带GSTT1缺失型者发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风险分别为1.78倍(95%CI:1.12~2.82,P=0.02)和1.69倍(95%CI:1.03~2.77,P=0.04)。基因多态联合作用分析显示,CYP2E1野生型伴GSTT1缺失型者发生NHL的风险为1.83倍(95%CI:1.14~2.95,P=0.01)。结论GSTT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NHL的独立易感因素,GSTT1缺失型与CYP2E1野生型联合作用可进一步增加NHL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与埃 巴二氏病毒 (Epstein Barrvirus ,EBV)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0例鼻腔鼻窦NHL的临床特征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免疫表型 ,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细胞淋巴瘤的EBV情况。结果 鼻腔鼻窦NHL临床上多以鼻阻、涕血为首发症状 ,确诊则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鼻腔鼻窦NHL的免疫表型显示T细胞来源占 90 0 %( 3 6/4 0 ) ,B细胞来源占 10 0 %( 4 /4 0 )。T、B细胞淋巴瘤EBER检出率 75 0 %( 2 7/3 6) ,B细胞淋巴瘤EBER检出率 2 5 0 %( 1/4 )。结论 鼻腔鼻窦NHL发病与多因素有关 ,其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鼻腔鼻窦NHL多来源于T细胞 ,EBV对鼻腔鼻窦NHL的感染可能与细胞的免疫表型无关  相似文献   

9.
权小英  张智慧   《四川医学》2019,40(4):334-339
目的根据2008版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探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2148例淋巴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①非霍奇金淋巴瘤2085例(97. 07%),霍奇金淋巴瘤63例(2. 93%)。其中B细胞淋巴瘤1600例(76. 74%),T/NK细胞淋巴瘤485例(23. 26%)。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前五位分别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71例(56. 16%),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295例(14. 15%),滤泡淋巴瘤103例(4. 94%),套细胞淋巴瘤97例(4. 65%),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3例(3. 98%)。霍奇金淋巴瘤以结节硬化型最常见33例(52. 38%)。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为扁桃体169例(14. 4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为鼻腔255例(86. 44%)。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亚型,结节硬化型是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亚型。扁桃体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鼻腔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结外部位。  相似文献   

10.
Ⅰ期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涛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4):432-432,434
原发于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 lymphoma,NHL)是亚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较常见的恶性肿瘤[1].在中国,除韦氏环NHL外[2],鼻腔NHL是常见的结外NHL之一,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1,3],在REAL淋巴瘤分类中,来源于NK,T细胞的原发鼻腔NHL是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并被命名为血管中心性淋巴瘤[4].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更名为鼻腔,鼻腔型NK/T细胞淋巴瘤[5].现将42例Ⅰ期NHL的治疗和预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半巢式和混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联合使用IgH FR3A、FR2A、FR1家族特异性引物Mixtures(VH1、VH2、VH3)检测44例B-NHL患者、1例未分型淋巴瘤、15例T-NHL患者和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情况.结果 ①采用FR3A引物,44例B-NHL有37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检测率为84%(37/44);采用FR2A引物,有27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检测率为61% (27/44);采用FR1家族特异性引物Mixtures(VH1、VH2、VH3)与J区(JHb、JHc)引物,有34、33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检测率为77%、75% (34/44、33/44);结合FR3A、FR2A、FR1家族特异性引物Mixtures(VH1、VH2、VH3),总检测率为95%(42/44).②15例T-NHL有4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而5例LRH未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③1例免疫组化未分型的NHL经PCR检测后明确了分型,为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联合采用多对引物可提高检测阳性率;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对鉴别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以及T细胞淋巴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cl-2/IgH基因重排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9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和不同类型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标本中bcl-2/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2种细胞系,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有bcl-2/IgH基因重排,其中,36.4%滤泡型NHL及18.2%弥漫性NHL有重排。bcl-2基因断裂点绝大多数(8/9)位于主要断裂区(MBR)。结论:bc  相似文献   

13.
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克隆性重链基因重排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克隆性重链基因重排检测在B细胞淋巴瘤(B—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银染技术,检测经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23例B—NH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的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第三互补决定区(IgHCDR3)重排基因,对照组为7例T细胞淋巴瘤(T—NHL)及6例反应性增生或肉芽肿性淋巴结炎。结果 B—NHL IgHCDR3检出的阳性率87.0%(20/23),假阳性率7.7%(1/13),假阴性率13.0%(3/23)。结论 检测克隆性IgHCDR3重排为B—NH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套细胞淋巴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套细胞淋巴瘤在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构成比、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在武汉协和医院就诊的3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淋巴组织标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淋巴瘤分类标准进行分型,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NHL患者石蜡包埋的淋巴组织标本bcl-1/IgH基因重排;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组织切片的细胞周期素D1表达。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临床分期、结外病变、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治疗效果等。结果在3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41例(13%)病理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均为B淋巴细胞型,并伴有bcl-1基因重排和(或)细胞周期D1蛋白高表达。这些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是患者多为老年男性、临床分期较晚、常合并结外病变,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在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构成比(13%)较欧美白人(2%~8%)高。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来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石蜡包埋组织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方法:以IgH的第三互补决定簇区(IgH-CDR3)为标志,用消化煮沸法和酚-氯仿法提取36例B-NHL及10例扁桃体炎的石蜡包埋组织的基因组DNA,比较两进行一步及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检测克隆性IgH重排的结果。结果:B-NHL组,34例经酚-氯仿法提取DNA,其一步及SnPCR检测克隆性IgH-CDR3重排的阳性率分别为26.5%和76.5%(P〈0.05);27例经消化煮沸法提取DNA,其一步及SnPCR的阳性率分别为7.4%和66.7%(P〈0.05);25例同时用上述2种方法提取DNA,SnPCR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68%(P〉0.05)。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对用于检测EBV表达的3种实验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PCR)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明确诊断淋巴瘤石蜡组织57例,包括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鼻型1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13例、霍奇金淋巴瘤(HL)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分别检测淋巴瘤中EBV蛋白(LMP-1)、EBV潜伏相关RNA(EBERl)、EBV(DNA)的表达情况。结果57例淋巴瘤组织中EBV蛋白(LMP-1)、EBER1、EBVDNA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5%(10/57)、47.4%(27/57)、50.9%(29/57)。其中NK/TCL鼻型为8.3%(1/12)、83.3%(10/12)、91.7%(11/12);AITCL为30.8(4/13)、53.8%(7/13)、61.5%(8/13);HL为33.3%(4/12)、41.7%(5/12)、41.7%(5/12);DLBCL为5.00%(1/20)、25.0%(5/20)、25.O%(5/20)。PCR及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比免疫组化更敏感(P〈0.05)。结论EBV感染在不同类型的淋巴瘤中表达存在差异,3种检测方法之间的阳性表达率也不同且ISI-I和PCR检测方法优于IHC。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检测在恶性淋巴瘤 (B NHL)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半巢式PCR检测单克隆IgH基因重排。病例组为B NHL ,包括 6 9例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治疗前 16例骨髓和 2 9例外周血、阳性者治疗后复查骨髓和外周血 ;对照组为 10例慢性淋巴结炎、3例T NHL和 2例HD。结果 对照组均阴性。病例组 :切片中单克隆IgH基因重排阳性率为 6 3.8% (44 / 6 9) ;骨髓和外周血阳性率分别为 43 .8%(7/ 16 )和 41.4% (12 / 2 9) ,细胞形态学检查未见异常细胞者阳性率分别为 33 .3% (3/ 9)和 31.3% (5 / 16 )。 16例同时采集骨髓和外周血者 ,阳性率分别为 43 .8% (7/ 16 )和 37.5 % (6 / 16 )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单克隆IgH重排阳性者 ,6例完全缓解 (CR)后转阴 ,处于持续缓解状态 ,1例临床缓解后 13个月仍阳性 ,现在继续随访中 ,另 1例CR后持续阳性者 ,6个月后复发。结论 切片、骨髓和外周血中检测单克隆IgH基因重排可以作为B NHL诊断和随访微小残留病灶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189例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和部位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93~2001年间诊断的淋巴瘤病例189例,应用WHO新分类进行分类。结果189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11例(5.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8例(94.2%)。免疫表型显示,B细胞淋巴瘤160例(89.9%),T细胞淋巴瘤18例(10.1%)。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要病理类型117例(65.7%),但其组织细胞学呈明显异质性。胃部约有1/3的病例为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瘤),未见T细胞淋巴瘤;而肠道可见到25.0%的病例为T细胞淋巴瘤;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淋巴瘤为多数。结论本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少见;结外NHL多于淋巴结,且B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DLBCL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它类型有明显的部位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蛋白和DNA两个水平初步检测成都地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的表达,并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PCR技术检测67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LMPl的表达,并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别比较LMP1蛋白和LMP1DNA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的生存率。结果LMP1蛋白阳性表达10例(14.93%),LMP1DNA阳性表达56例(83.58%),LMP1总检出率83.58%。LMP1蛋白(P=0.678)和LMP1DNA(P=0.943)表达均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LMP1与成都地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关系密切;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蛋白水平和DNA水平表达不一致;LMP1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鼻腔NHL中,NK/T细胞淋巴瘤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B细胞淋巴瘤2例。NK/T细胞淋巴瘤可见血管中心、血管浸润及坏死现象,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中末见。NK/T细胞淋巴瘤9例全部死亡,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中4例生存,B细胞淋巴瘤2例均生存。结论 原发性鼻腔NHL多发生于男性;NK/T细胞淋巴瘤较多见,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恶性度,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