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连续402例食管重建术后无吻合口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瘘的措施。方法: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4月连续行食管重建术402例:手工吻合205例,其中全层缝合加胃浆肌层包埋183例,全层缝合加大网膜覆盖22例;机械吻合197例,其中吻合器吻合加胃浆肌层包埋160例,吻合器吻合加大网膜覆盖7例,单纯吻合器吻合30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吻合口瘘,1例食管异物主动脉弓瘘修补术后第8d胸腔大出血死亡。结论:无论采用何种吻合方式,只要充分保证吻合口血运,吻合口无张力,掌握吻合技术和吻合器的运用,避免吻合口污染,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或避免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食管癌手术中采用分层缝合或全层内翻吻合法,术后胃食管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 722例被临床确诊的Ⅰ或Ⅱ(Ⅱa和Ⅱb)期食管癌患者,从2002年6月至2007年1月有235例采用胃食管分层缝合,从1990年1月至2002年5月有487例患者采用全层内翻吻合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4个月内的随访资料,特别是吻合口瘘及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分层缝合与全层内翻吻合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0%、0.85%(2/235)和5.1%(25/487)、6%(28/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食管分层缝合明显降低了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优于传统的器械或手工行全层内翻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的临床研究。探讨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的效果。方法 采用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治疗食管癌38例,贲门癌77例,吻合方法;切除食管肿瘤及贲门肿瘤后,用细丝线行食管外膜肌层和胃壁浆肌层水平褥式间断缝合3针;在距此缝线3.0cm处用细丝线行食管胃壁后层全层内翻间断缝合,在与残胃做吻合时,注意消除小弯侧关闭处“豁口”;然后用线丝线间断内翻缝合食管胃壁前壁全层;最后距吻合口3.0cm处水平褥式缝合食管外膜肌层和胃壁浆肌层2针,使吻合口套入胃内,使胃壁于吻合口外形成一“围巾”。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经X线钡剂拍片检查,钡剂通过顺畅,无一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直径为1.5-2.0cm,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 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显露良好,缝合准确,吻合口径增宽,食管,胃壁全层内翻减少,对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效果显。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 ,并分析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中的临床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3月 5 89例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病例 ,并按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分组比较。结果  5 89例病例中 ,手工吻合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15例 (6 .5 % ) ,器械吻合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2 3例 (6 .4 % ) ,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器械吻合组手术时间为 (14 5± 16 )分钟 ,手工吻合组为 (170± 2 2 )分钟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吻合口瘘组血浆白蛋白为 (36 .9± 7.1) g/L ,无吻合口瘘组为 (38.7± 7.2 ) g/L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器械吻合方便、快捷 ,明显地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但并未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和评估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颈部手工全层吻合、手工分层吻合及器械圆形吻合3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我科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的3种不同颈部吻合方式食管癌切除62例,其中手工全层吻合组22例,手工分层吻合组19例,器械圆形吻合组21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前3 d胃液引流、吻合口瘘发生率、瘘口愈合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情况等。结果3组间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颈部吻合时间器械圆形吻合组〔(11.9±1.9) min〕<手工分层吻合组〔(23.3±3.0) min〕<手工全层吻合组〔(38.9±4.2) min〕(P<0.05),但总手术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瘘口平均愈合时间手工分层吻合组(7 d)短于手工全层吻合组(20.8 d)及器械圆形吻合组(19 d)(P<0.05);术后前3 d胃液引流器械圆形吻合组〔(325.4±118.4) g〕较手工分层吻合组〔(515.9±256.5)g〕少(P<0.05)。结论3种吻合方式术后常见并发症和总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器械圆形吻合及手工分层吻合均可有效缩短颈部操作时间,后者瘘口愈合时间更短,前者因胃液引流更少或可减低吻合口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吻合口瘘的防治梁耀飞,张连国,李泉华,刘振波(滨州地区人民医院,滨州市256610)关键词食管;胃;吻合口瘘;预防;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77年1月~1994年12月共计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的高危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8例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吻合口瘘的临床资料,诊断明确后给予行胸腔闭式引流、肠外营养、抗感染等治疗。结果术后住院死亡11例(13.2%),其87例病人吻合口愈合后出院。结论胃食管吻合口瘘多见于胸中上段食管癌,易发生于术后4-10 d,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消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返流等三大并发症。方法 食管两侧剪1.5cm,形成二叶瓣片。胃前壁造口为胃腔内。不缝粘膜层,将食管肌层与胃壁浆肌层作双层间断缝合,二层间距为3cm,以食管胃套接术代替食管胃吻合术。结果 194例,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及胃返流,结果满意。结论 (1)缝合粘膜层是食管胃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基本原因。(2)食管胃套接术,不缝粘膜层,以套接术代替吻合术,从理论上及临床应用,确能消除吻合口瘘、吻合口窄狭及胃返流三大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食管胃手工分层吻合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食管胃手工分层吻合术的恢复情况,统计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率,总结疗效和手术体会.结果:本组患者50例手术均顺利.2例吻合口炎症,5例慢性残胃炎,部分有胸痛、上腹胀痛、反酸、腹泻等症状,未出现吻合口瘘及狭窄.结论:食管胃手工分层吻合可以明显降低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而且可以降低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院自1976年至1988年共行食管癌切除1362例,术后发生食管胃吻合口瘘74例,致大动脉瘘6例,6例中胸内吻合口瘘5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发现吻合口瘘至出血时间13天至107天不等。认为术后吻合口瘘的感染物质及消化液对大动脉的侵蚀,是导致大动脉瘘的主要原因;引流不畅为其促进因素,并对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45例,口服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照组41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血压和血脂。结果研究组能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收缩压、舒张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在改善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C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12.
胡广灿 《中外医疗》2012,31(3):21-22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根治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时临床治疗的方法及体会。方法选择从2008年8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根治切除术治疗的37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有16例患者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对这16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胸内吻合口瘘有12例,1例死亡;颈部吻合口瘘有4例,无患者死亡。结论根据手术后吻合口瘘出现的原因,在术中和术后加强管理积极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及时发现术后吻合口瘘并尽早给予积极正确处理可以降低吻合口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手术方法。方法:按根治要求切除恶性肿瘤,关闭残胃断端,在保留胃的前壁分别置作3cm宽的隧道出、入口,出、入口间距为3cm,经胃粘膜下层打通出、入口,构成胃壁“隧道”。游离食管粘膜3cm,由隧道入口至出口,距出口远端胃浆肌层断缘0.5cm处,横行切开胃粘膜3cm作为吻合口,行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关闭出、入口,置游离的食管粘膜于隧道内。结果:本组300例术后无1例早期死亡和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各2例。结论:经胃粘膜下层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可以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以减少其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于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812例食管癌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吻合口瘘发生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1812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1例,发生率0.61%.其中颈部吻合598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5例,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食管癌根治术后胸内与颈部吻合口瘘发生原因及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患者的400例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90例,右胸腹二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10例,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左颈吻合)200例。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6例(6.5%)。其中,颈部吻合口瘘19例(2例并发胸内瘘),胸内吻合口瘘7例(1例出现食管气管瘘)。通过对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吻合口位置、手术时间、吻合口是否包埋、术后第2天血清白蛋白是否≥35 g/L及术后是否并发肺部并发症为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P<0.05)。通过将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吻合口位置、术后第2天血清白蛋白、术后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过多的采用颈部吻合会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同时术后低蛋白血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单层吻合1 3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单层吻合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 361例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单层吻合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其他吻合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2.87%,吻合口狭窄发生率8.01%,胃食管反流发生率9.99%.结论:单层吻合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食管—胃浆肌层套式吻合在食管贲门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食管—胃浆肌层套式吻合在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387例。关闭贲门或胃残端后 ,于残胃“底”的顶部或前壁切开与食管腔相适应的开孔 ,将胃的浆膜肌层与粘膜层分离 3cm ,切除多余的胃粘膜 ,将食管全层与胃吻合口之粘膜缘用 3— 0肠线连续缝合 ,然后将胃吻合口已分离的浆膜肌层上提包套食管吻合端 ,固定 6~ 8针。结果  387例食管—胃浆膜肌层套式吻合中无吻合口反流 ,无吻合口狭窄和瘘发生。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浆膜肌层套式吻合能有效预防吻合口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 ,技术操作较简单。  相似文献   

18.
Greatefortshavebeendevotedtothereductionofanastomoticleakageafteresophagealresectioninthetreatmentofesophagealcarcinomaorcarc...  相似文献   

19.
预置食管床引流管治疗胃食管胸内吻合口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预防胃食道胸内吻合口瘘的新方法及食管床引流在吻合口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自1997年8月~2007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食管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患者846例,预置食管床引流管431例,其中未预置食管床引流管415例。食道、贲门癌切除后胃代食管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胸顶或颈部吻合。吻合完成后将胸胃向上悬吊3~4cm,在吻合口下方1~1.5cm放置乳胶引流管沿食道床向下从前胸壁引出,严密关闭左侧纵膈胸膜。结果846例患者中,预置食管床引流管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8例(18/431),未预置食管床引流管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5例(15/415),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置食道床引流管而发生吻合口瘘的18例患者。未预置食管床引流管发生吻合口瘘的15例患者。其中2例行二次开胸放置食管床引流管而治愈。两组最高体温及白细胞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置食管床引流管不能对吻合口瘘的发生起预防作用,但重要的是可以明显减轻吻合口瘘引发的胸腔感染所致的高热、呼吸困难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20.
评价荷包包埋法在胃癌根治术十二指肠残端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2034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十二指肠残端行荷包包埋(A组)465例,十二指肠残端行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浆肌层包埋(B组)835例,十二指肠残端行全层+浆肌层包埋(C组)734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费用、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本研究组患者术中无死亡,术后近期(1月内)发生并发症有5例(4.67%),其中腹腔内出血18例(18.94%),吻合口漏14例(14.74%),腹腔感染15例(15.79%),切口感染36例(37.89%),十二肠残端漏11例(11.58%)。3组之间的腹腔内出血、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与B组和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A、C两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B组(P<0.01),A、C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