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患者术前MRI脑容积成像(brain volume imaging,BRAVO)增强影像特征与手术入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JT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资料中记录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颞下窝入路(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IFA)组、颞下窝联合入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 CIFA)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确定肿瘤Fisch分型,并与术中确定的Fisch分型进行一致性比较。测量BRAVO序列图像横轴位肿瘤最大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及脑膜侵犯宽度、脑膜侵犯深度,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2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JT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IFA组16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入路)、CIFA组9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B型入路)。影像C分型为C1型1例、C2型10例、C3型12例、C4型2例;影像D分型为De1型8例、Di1型6例、Di2型5例。除1例患者术前影像分型(C3型)与手术分型(C2型)不一致外,其余患者影像C、D分型与手术C、D分型均一致(Kappa=0.934,P<0.001;Kappa=1.000,P<0.001)。两组患者术前影像C分型(P=0.029)、D分型(P=0.006)均有显著性差异。CIFA组横轴位肿瘤最大径(P=0.013)、脑膜侵犯深度(P=0.003)、脑膜侵犯宽度(P=0.011)均大于IFA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P=0.125)与IFA组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可用于术前评估GJT患者的Fisch分型。术前BRAVO序列的增强影像特征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切除术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操作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不同处理方式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总结。  结果  共纳入30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Fisch分型为C1型3例,C2型6例,C2De1型2例,C2Di1型2例,C3De1型7例,C3Di1型5例,C3Di2型3例,C4De1型1例,C4Di1型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例,Ⅳ级3例,Ⅴ级2例,Ⅵ级1例。经术后MRI检查证实,30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术后中位随访886 d,均未见复发。肿瘤未触及面神经15例,术中均行面神经前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3例,Ⅲ级2例。肿瘤部分粘连面神经2例,术中均成功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1例。肿瘤包绕面神经13例,其中1例术中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术后HB分级Ⅲ级;余12例术中均未能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3例同期或分期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2例,余9例未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均为Ⅵ级。  结论  对于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若病变未累及面神经,单纯对面神经进行游离、移位,对其功能的影响较小;若面神经被肿瘤包绕,则很难将其从肿瘤中分离,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听力保留技术。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经颅中窝入路管内型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听力测试、颅脑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是否符合听力保留原则。术前与术后,均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分级标准进行听力分级评定,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总结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听力保留情况。  结果  共2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管内型听神经瘤患者入选本研究。其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21例,Ⅲ级1例;77.3%(17/22, 95% CI: 58.3%~96.3%)术前有实用听力,86.4%(19/22, 95% CI: 70.8%~100%)有可用听力;符合听力保留原则17例,余5例保留残余听力。22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为52.9%(9/17, 95% CI: 26.5%~79.4%),可用听力保留率为73.7%(14/19, 95% CI: 51.9%~95.5%)。术前颅脑MRI检查存在/不存在“脑脊液帽”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60.0%(3/5, 95% CI: 23.1%~96.9%)、50.0%(6/12, 95% CI: 16.8%~83.2%),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80.0%(4/5,95% CI: 24.5%~100%)、71.4%(10/14,95% CI: 44.4%~98.5%)。肿瘤来源于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33.3% (2/6, 95% CI: 0~87.5%)、55.6%(5/9, 95% CI: 14.0%~96.1%),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57.1%(4/7,95% CI: 7.7%~100%)、80.0%(8/10,95% CI: 49.8%~100%)。肿瘤与蜗神经粘连/无粘连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41.7% (5/12, 95% CI: 8.9%~74.4%)、80.0% (4/5, 95% CI: 24.5%~100%),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66.7%(8/12,95% CI: 35.4%~98.0%)、85.7%(6/7,95% CI: 50.8%~100%)。中位随访4.9年,22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HB分级I级21例,Ⅳ级1例。  结论  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完整切除术中保留听力,应考虑术前听力水平、影像学特征,以及把握合适的切除时机;术中需准确判断肿瘤来源、肿瘤与蜗神经粘连程度,掌握不同情况下手术操作技巧以保留蜗神经的解剖结构完整性及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隐球菌脑膜炎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脑脊液mNGS技术辅助确诊的6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培养、墨汁染色等实验室检测结果, 应用BGISEQ-100测序平台进行脑脊液病原测序, 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结果  6例患者中, 男性4例, 女性2例, 年龄26~53岁, 中位年龄51岁。6例患者均无免疫缺陷性疾病, 有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5例患者出现发热, 2例患者出现复视。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和蛋白轻度升高, 糖正常或轻度降低; 5例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 4例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 2例患者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脑脊液mNGS检测隐球菌核酸序数为108~25 361, 基因覆盖率0.19%~29.00%;5例提示新型隐球菌感染, 其中3例经PCR检测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感染; 1例提示格特隐球菌感染, 经生物质谱仪检测证实为格特隐球菌感染。  结论  脑脊液mNGS技术可准确判断隐球菌感染, 并对鉴别格特隐球菌具有一定优势, 有助于降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隐球菌脑膜炎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胰腺淋巴上皮囊肿(pancreatic lymphoepithelial cyst,PLEC)的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其诊疗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手术治疗并最终确诊为PLEC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  结果  共7例患者确诊为PLEC,年龄31~65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5例患者肿物位于胰体尾部,1例位于胰颈部,1例位于胰头部;2例患者血清CA19-9水平增高;3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导致腹腔引流管拔除延迟;1例随访中出现体重下降。  结论  PLEC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囊性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手术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无症状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不同麻醉与多模式镇痛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策略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39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9例采用ERAS治疗方案(ERAS组), 2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及麻醉相关术后早期恢复指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   结果   ERAS组患者术中阿片药用量、出室前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 0.05), 术后第一天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数量、血糖、术后早期阿片药用量、疼痛及恶心评分、镇痛满意度、拔除导尿管和胃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费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   应用不同ERAS麻醉与多模式镇痛策略可有效减轻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手术应激、减少阿片药用量、促进术后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皮肌上皮癌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例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为中年男性,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首例被诊断为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的患者。该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从手术确诊至死亡时间为22个月。  结论  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首选手术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采用平行双针法与单纯双针法两种布针模式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局部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射频消融布针模式分为平行双针组、单纯双针组。射频消融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或MRI检查测量消融范围(长径、宽径及厚径)并计算肿瘤灭活率。对患者随访,观察肿瘤局部进展情况。  结果  共281例(370个病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经倾向评分匹配法校正后最终纳入分析111例(111个病灶),其中平行双针组37例(37个病灶),单纯双针组74例(74个病灶)。平行双针组消融厚径大于单纯双针组(均值差=0.39,95% CI:-0.63~-0.15, P=0.002),两组消融长径、宽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值差=0.07,95% CI:-0.33~0.20,P=0.631;均值差=-0.03,95% CI:-0.20~0.24,P=0.844)。两组治疗后1个月肿瘤灭活率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平行双针组肿瘤局部进展率低于单纯双针组(2.70%比16.22%,P=0.037)。  结论  两种布针模式射频消融均具有较好的肿瘤灭活率,平行双针法可能更易形成较大的消融范围,以完全覆盖肿瘤组织,从而降低肿瘤局部进展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要点。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 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随诊14~45个月。  结果  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 11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1例肿瘤近全切除, 术后行伽马刀治疗。4例进行了同期面神经重建术, 包括2例耳大神经移植术, 2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8例副神经节瘤, 1例舌下神经鞘膜瘤, 1例脑膜瘤, 1例软骨骨瘤, 1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5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 5例症状无改善, 2例症状加重,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即第Ⅻ、Ⅹ颅神经麻痹, 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行环咽肌切断并Ⅰ型甲状成形术, 另1例于术后7个月行食管上括约肌切除并Ⅰ型甲状成形术, 术后病情均明显改善。  结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周围解剖复杂,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影像学资料选用适宜的手术入路进行个体化治疗, 彻底切除肿瘤并保留或重建重要的血管神经功能是手术治疗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随诊情况, 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间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 根据乳头溢液的性质将患者分为血性溢液组和非血性溢液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173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女性患者入选本研究, 平均年龄(45.65±13.48)岁, 中位病程3(1, 12)个月, 其中血性溢液119例(68.8%, 119/173), 非血性浆液性溢液54例(31.2%, 54/173);术前111例(64.2%, 111/173)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病变。血性溢液组和非血性溢液组在年龄、病程、术前体格和钼靶检查结果、术后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术前超声检查(是否发现病变)及术后病理诊断(是否为乳腺癌)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和P=0.045)。血性溢液患者中恶性病变组的年龄更大(P=0.014)。术后中位随访17(14, 20)个月, 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  结论  血性溢液提示高乳腺恶性病变风险, 其中年龄较大者乳腺癌风险更高。大部分乳头溢液患者, 特别是血性溢液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可发现病变。手术治疗是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的有效手段, 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听神经瘤缓慢地膨胀性生长,听神经的解剖位置发生很大的变化,手术中面神经的损伤不可避免.目的总结120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的临床经验,了解面神经监测的方法学、准确性、实用性以及术中监测和面神经预后的关系,实现解剖保留面神经功能.设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于1996-05/2000-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小型听神经瘤(直径<2 cm)3例,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 cm)9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 cm)的108例,其中包括双侧听神经瘤1例,复发性听神经瘤1例;手术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119例,经迷路入路1例.方法术中使用美国Viking-Ⅳ型多导术中监测仪监测自发和诱发面肌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时,记录电极置于眼囵匝肌、口囵匝肌或上唇方肌上,监测三叉神经运动支时,记录电极置于咀嚼肌上;监测副神经时,电极置于斜方肌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定记录电极为正极,置于额区中线(脑电图10~20分类系统),记录出的波形呈向上的偏转(正),参考电极A1或A2,接地电极置于额极中线(相当于鼻根部);记录电极均为针电极并用胶布固定.一般刺激强度为80~90 nHL,对侧耳用40 nHL的噪声.通过术中监测解剖保留面神经.术后复查CT(必须有增强扫描)或MRI,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术后2周,6~9个月复诊时再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 结果纳入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解剖保留117例;1例听神经瘤因面神经呈羽状位于肿瘤的后方,开始切除肿瘤时没有给予电刺激而未能保留,后行面-舌下神经吻合术.2例面神经不慎拉断后两残端足够长且没有张力,故修整后用7-0可吸收线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6个月H-B分级为Ⅳ~Ⅴ级.②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10例,Ⅱ级57例,Ⅲ级44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Ⅵ级3例.③术后9个月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94例,Ⅱ级18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1例,Ⅵ级2例.结论通过术中监测自发肌电图结合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肌电图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损伤较机械刺激小,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高,且电刺激量由大到小,距离由远及近,定位准确、及时,并可判断面神经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颞骨外伤骨折性面瘫,面神经减压术中听骨链的处理,对面瘫与听力恢复的手术效果。方法对6例不同类型颞骨骨折引起面瘫者行保留,重建听骨链的面神经减压(面神经隐窝径路4例,颢下窝迷路外径路2例)。结果经随访8个月一6年,面瘫恢复满意3例,良好2例,未恢复1例。6例术后听骨链复位和重建,听力达到10—25dB者3例,26—35dB者2例,另1例呈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结论对于颞骨骨折外伤性面瘫进行面神经减压时保全和重建听骨链,有利恢复听力。及早施行该手术有利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但操作不慎可发生感音性聋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扩大额颞入路切除中颅窝沟通性肿瘤4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扩大额颞入路切除中颅窝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扩大额颞入路切除中颅窝沟通性肿瘤42例的外科治疗经验。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消失18例,好转的24例。手术并发症: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损伤15例,眼动神经损伤6例,视神经损伤3例,面神经损伤1例。术后脑脊液漏3例,咬合错位1例,颅内感染1例。结论扩大额颞手术入路切除中颅窝沟通性肿瘤,术中离断颧弓,腰大池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术野宽阔,从颅外开始切除肿瘤,可以较好的保护脑和神经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不同修复重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和耳鼻咽喉科行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及修复重建的患者。依据缺损情况(不伴皮肤缺损、伴皮肤缺损、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进行不同方法的修复重建,并观察患者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及重建效果。  结果  共62例患者(63次缺损修复术)纳入本研究。其中不伴皮肤缺损34例、伴皮肤缺损23例、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5例,组织瓣成活率为98.41%(62/63),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0.48%(57/63)。不伴皮肤缺损患者中,采取游离脂肪填充修复6例、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修复14例、胸锁乳突肌瓣或联合颞肌瓣修复13例、颞肌瓣联合颌下腺瓣修复1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延期愈合;3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与脂肪液化,组织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4.12%(32/34)。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缺损直径≤3 cm者5例,均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颞肌瓣和/或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缺损直径>3 cm者18例(19次缺损修复术),其中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8例、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6例、前臂皮瓣联合带蒂皮瓣或局部组织瓣修复2例、胸大肌皮瓣或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颌下腺瓣修复2例、腹直肌皮瓣修复1例,1例曾行大剂量放疗患者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后3 d出现静脉栓塞,后改用胸大肌皮瓣救援修复后一期愈合;1例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血肿,清除血肿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皮损延期愈合;2例采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后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余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为84.21%(16/19),皮瓣成活率为94.74%(18/19)。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患者中,采用腓骨肌皮瓣、游离肋骨移植联合颞肌瓣、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分别2例、2例、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累及硬脑膜造成颅内外沟通,其中7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一期愈合,3例脑脊液漏患者经换药后延期愈合。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患者24例,其中采用耳大神经移植重建12例,舌下神经8例,咬肌神经(+/-)耳大神经3例,股外侧皮神经1例;13例获得随访,面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  侧颅底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应根据缺损范围选用不同的重建方式。对于不伴皮肤缺损者,可采用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或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可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是较佳的修复方法。多次手术和术前放疗血管状态不佳或无法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若缺损累及颧弓以上,则可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局部组织瓣修复;较大范围骨缺损,应酌情修复骨缺损。如条件许可,应争取一期重建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特点。  方法  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度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 比较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和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  结果  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 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12)初次择期手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24), 分别为1300和3000 ml(P < 0.05);但非计划二次手术相较于其初次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ASA)分级明显增高, 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0、0、4、8、0例和2、9、1、0、0例;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0和1050 ml)和输血量(红细胞分别为8和1 U, 血浆分别为400和100 ml)亦均明显增加(P均 < 0.05)。36例患者中18例并发术前贫血。  结论  对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患者, 在充分评估术中出血风险的基础上, 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纠正术前贫血, 术中严密止血, 加强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 可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4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74,行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对照组(n=60,行常规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记录手术前后神经及运动功能[中国卒中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并发症发生。以出院后3月的Markwalder's分级作为预后情况的评估标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30 d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CT图像显示,治疗前左侧额颞顶枕部低信号新月形影像,局部占位效应明显,脑组织受压,中线结构移位,治疗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第1天,引流管留置,硬膜下积液积气表现,局部占位效应减轻,中线结构移位好转;两组患者术前CS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的CSS评分较术前降低,MBI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CSS评分更低,MBI评分更高(P<0.05);两组随访3月内均无死亡病例,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脑萎缩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血肿量、饮酒史、抽烟史、血肿CT值、术后引流、抗凝药物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分为影响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效果理想,血肿清除率高,其预后与年龄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栓塞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作用,探讨显微外科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颈静脉球瘤患者资料,均术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然后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2~3天后行开颅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或减轻;栓塞后行开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少、显露好,全切除肿瘤9例。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作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