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对龙州县水口镇旧街、共和村15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村民慢性病预防控制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慢性病预防控制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经常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人数下降.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方法:选择1 200份居民健康档案,并针对1 200位居民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干预。同时与进行干预的1 200位居民进行对照。结果:干预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危险因素显著降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应该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盐田区4个社区的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调查问卷,对资料做描述性分析与研究;结果健康教育后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显著下降,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升高,同时了解到社区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程度;结论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济宁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济宁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方法 采取社区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7个社区的全部人口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20岁以上年龄组慢性病的患病率以高血压最高为10.46%,其它慢性病的人群患病率高低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冠心病、糖尿病、乙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关节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结论 高血压是当前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应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控制主要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发病和伤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健康基线调查,发现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人群目前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疾病预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及其危险人群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健康管理,强调健全管理机制、注重团队服务能力、体现服务人文温馨、严格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等;通过健康管理,逐步改变慢性病居民及慢性病危险人群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促进健康行为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社区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复兴医院所辖社区居民中通过一个社区、两个系统、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实践,收到明显效果;社区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人数、食盐摄入量下降;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率提高;心脑血管患者数明显下降。表明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扰是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通过“零级预防”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性医院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应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基地,提供以规范化诊疗为基础,以生活方式干预为重点,以密切医患关系为纽带的全方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吴雪媚 《中外医疗》2012,31(4):8+10-8,10
目的探究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及相应策略。方法以广州市番禺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平台,通过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对肿瘤、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进行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及预防同时开展的综合性防治工作,并对防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性危险因素得到了良好控制,管理率及控制率明显升高,社区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癌症等恶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生存率较原有生存率明显升高。另外,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医疗负担减轻,群众对现有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上升。结论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防治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医务工作者需要加强重视,协调运用人群策略及高危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定义是长期的几乎不能治愈的疾病。按世界卫生组织划分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且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积极在社区医院开展慢性病的诊治,是我们社区医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十预和药物干预。结果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1.背景资料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碧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619-46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患者数日益增多,并在死亡谱中位居前列,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我街道的实际情况探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马程乘  周秀凤  戴文芸 《浙江医学》2014,(6):520-521,540
高血压病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危害极大[1].慢性病防治的实践证明,依托社区开展防治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抽取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为这些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分析控制方法。选择另外120例患者未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方式,对比两组患者预防效果。结果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干预前,患者存在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例数较多;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干预后,患者患病几率、危险因素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合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患病几率,因此医务工作者需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社区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方法 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和现患者实行强化干预和药物干预。结果 社区人群生活方式有改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下移,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减少。结论 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措施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俱乐部式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与效果,探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模式。方法试点成立慢性病俱乐部,由专科医生负责管理,对60例慢性病俱乐部会员进行为期1年的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药物治疗、病情监测等方法在内的综合危险因素管理与控制,并与同期52例非俱乐部会员比较。结果会员组的血压控制率、血糖控制率、血脂控制率分别为97.56%、62.16%、53.06%,与非会员组的52.94%、31.03%、27.5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P<0.05),会员组包括饮食、运动、戒烟、控制体重、遵医行为等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善率为60.00%,与非会员组的21.15%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5)。结论俱乐部管理模式在慢性病防控中可以发挥综合性防治一体化的平台作用,效果显著,切实可行,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日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本市慢性病的防制已迫在眉睫。本提出搭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的慢性病三级防治网络。通过社区诊断,明确广州市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主要危险因素,社区疾病防治支持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情况等。为科学制订和实施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方案,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培训基层医疗、预防保健人员,建立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以使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全面系统并可持续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现状,探讨适合城乡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防治策略。方法:建立健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政策和法规,创新管理模式,确立"大卫生"观念,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网络和高质量、高素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作用,保障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投资力度。结果: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等因素密不可分;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女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结论:普及健康相关知识,完善社区慢性病服务内容,积极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干预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职能。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度增高,因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各种相关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应激作为多种重大致死性疾病的重要病因和诱因已经得到确认。针对心理应激,开展社区心理干预是国际上流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介绍心理应激与干预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应用心理干预开展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