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该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分布规律、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椎弓峡部侧缘及横突基底部副突处距腰神经前支距离。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7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5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联合经椎管内手术入路治疗。[结果]L3~S1横突间韧带厚度为0.6~1.3 mm;腰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内侧缘处有一恒定腰节段动脉分支穿出;腰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与矢状面夹角为18.9°~39.2°;副突及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6~8.0 mm、1.7~3.6 mm。12例病人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根据Nakal分级:优8例,良3例,总优良率91.67%。[结论]横突间韧带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于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  Tang T  Yang H  Weng W  Zh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3-736
目的 探讨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及其疗效。方法 在 34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测椎间孔外区腰椎节段血管与横突、腰神经前支的相对位置关系 ,椎弓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的深度以及腰神经前支的走行等。 1993年 10月~ 1999年 10月 ,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和外侧腹膜后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 11例。 结果 L1~L4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 90 %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 1/2的腹侧 ,血管与腰神经前支毗邻并位于腹前方 ,L1~L5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深度约为 1 0~ 2 0cm ,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约为 7°~ 2 5° ,越往尾侧 ,深度与角度逐渐增加。本组 11例中 10例随访 1年 11个月~ 8年 2个月 ,按照LBOS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 ,优 8例 ,良 2例 ,比较而言 ,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康复时间等相对较少。 结论 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作者经治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其中突出于椎间孔者7例,突出于椎间孔外者3例,占同期2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症例的4.1%。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它多累及同节段腰神经根。下肢疼痛剧烈而腰痛轻微,大腿前主与小腿前内侧疼痛和麻木,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股四头肌肌力减退为突出的症状和体征。椎间盘髓核游离或脱出为最常见病理类型。CT或MRI可清楚地显示位于椎间孔或孔  相似文献   

4.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9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5例椎间孔内型采用常规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入路,切除部分椎板、椎弓峡部和小关节。2例椎间孔内型采用经关节突入路,使用X-tube工作通道,切除大部分关节突。9例椎间孔外型采用横突间入路,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部分切断横突间韧带。所有手术均需找到受压神经根并松解,切除突出椎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12例,良3例,可1例。平均住院日13·8d,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出血68ml。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小切口和组织损伤轻的优点,能够充分直接探查松解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骶神经背根节嵌压(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骶神经背根节(DRG)嵌压的机制。方法1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中发现:髓核切除后神经根张力仍较大并固定,沿神经根探查发现腰骶神经DRG充血并肿大,直径0.8-1.2cm,平均1.1cm。嵌压物为增生的上关节突和增生肥厚的关节囊韧带。12例病人共探查15个DRG,其中位于椎间孔6例,椎管和椎间孔交界7例,椎间孔外2例同时合并腰神经在椎间孔外嵌压。结果术后腰腿痛完全缓解9例  相似文献   

6.
横突间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横突间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王全平李稔生张毅刘建朱锦宇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上发生于腰椎管内,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1~3]。突出发生于椎间孔外实属罕见,我们收治2例,占我科手术治疗2242例的0.1%。我们设计后路横突间髓核摘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扩大开窗双节段神经根管减压加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扩大开窗,咬除该间隙上椎板下方约2/3,下椎板上方约1/3,凿除上下关节突内侧1/3,向下扩大下一节段神经根管,向上扩大同一节段神经根管,常规摘除髓核组织。结果 本组观察3月至五年,随诊率90%,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23例,良6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94.8%。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从而改变椎间孔的形态,增加神经根卡压的危险性,采用扩大开窗双节段神经根管减压可避免神经根管狭窄而造成的神经根卡压症状,从而提高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但游离髓核环形卡压腰能神经报很少见。我院自1987年2月至1995年2月共收治4例。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5~36岁,病程3~10个月。4例均有推旁压痛、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谁管造影相应神经根中断。4例均在局麻下行推板间扩大开窗法髓核摘除术,术中见游离髓核组织环形卡压神经根,摘除髓核后。见神经根受压部有一明显环形压迹。术后经1~8年随访,4例疗效均为优。讨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游离髓核组织多于相应神经根的前内或前外侧,当游离髓核组织较大,且无椎管狭窄时,少数髓核组织可游离至神经…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组织非压迫作用致神经根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和神经根损害的确切机理尚无定论。影像学资料表明突出程度与症状和神经损害的关系并不确定 ,提示机械性压迫作用并非是唯一主要的因素。作者设计动物实验模型 ,旨在探讨椎间盘组织在确保不压迫神经根的条件下能否引起神经根损害。材料和方法 将 2 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10只。A组先行经前外侧腹膜后入路切取L5 / 6椎间盘 ,然后在背部正中做一 3cm长切口 ,显露椎板。在最下两个椎板间咬一骨窗 ,直径约 0 5cm ,显露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将自体髓核压成扁条状盖于椎板间洞口外 ,髓核与神经…  相似文献   

10.
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L3-4例、L4-58例,L5-S13例,极外侧突出的腰椎间盘累及上一节段腰神经根。12例均手术证实,其中7例经峡部外缘手术途径摘除。术后11例症状显著改善,1例部分改善。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累及上一节段腰神经根。峡部外缘入路途径具有显露清楚、出血少、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鼠胰岛移植物制备与异种移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增加胰岛收获量,提高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移植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实验经胰管注射胶原酶,胰静止消化分离成年大鼠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葡聚糖离心纯化。纯化后胰岛收获量为610-820个/胰纯度达92%;胰岛形态结构完整,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保持良好,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胰岛素释放量是基本分泌水平的8倍;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达一周。  相似文献   

13.
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迪卡猪为模型,进行了14次动物及3次人体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灌注、整块切除法是获取上腹部多器官的最佳方法之一;防止损伤血供或漏扎血管,良好的灌注和保存是提高移植物质量的关键。基于实验的结果,于1996年6月为1例肝癌患者施行了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心肌力学及代谢等方面探讨高张氯化钠右旋糖酐液(7.5%氯化钠+6%右旋糖酐70,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犬35%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6h分别用乳酸林格液及HSD进行复苏,并以每h尿量为10ml/kg及心输出量为伤前值的70%~80%来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观察HSD在复苏中容量负荷、左心室等容收缩期最大压力变化速率及左心室舒张期压力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脏指数(CI)、氧供给(DO2)及氧消耗(VO2)等的变化。结果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伤后第一个24h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复苏少3056%,其中复苏后4h的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少5950%,在复苏后05~2h,+dp/dtmax、CI、DO2及VO2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结论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具有容量负荷小、改善心肌功能及促进组织代谢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后能量代谢变化的病理特征及其与动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大鼠胆管结扎后1周,在门静脉转流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观察动物存活率、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肝组织ATP含量及动脉血酮体比值。结果 阻断入肝血流30、60及90分钟后10天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及40%;缺血后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明显受损,在再灌注后24小时,阻断入肝血流30及60分钟两组动物肝脏能量代谢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组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仍维持在显著低水平。结论 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60分钟以内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逆,动物安全耐受;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引起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动物难以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Rxa 对正常肝细胞(L02 细胞) 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测定L02 细胞Rxa 处理组(La 组) 和未处理组(L组)0、2、4、8、12 小时G0G1 、S、G2M 期细胞指数,同步进行Ki67、Cyclin D1 、PCNA 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La 组细胞增殖速率较快,Ki67 抗原表达相对较强,CyclinD1、PCNA 表达相对提前。结论 Rxa 可能促进L02 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7.
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分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PAAP)方法,用抗人Ki-67抗原的等8效抗体MIB-1比较研究Ki67蛋白在良恶性胆囊肿瘤和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比较不同胆囊组织中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Ki-67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指数率显著高于胆囊良性肿瘤及正常胆囊组织(P〈0.05)。但Ki-6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烧伤休克期切痂和休克期后切痂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小型猪制成35%Ⅲ度烧伤动物模型,分为两组,休克期切痂组(S组)于伤后24小时切痂,对照组(C组)于伤后96小时切痂,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计算ET/NO。结果两组ET及NO均高于伤前,伤后96小时开始S组ET明显低于C组;而NO水平S组明显高于C组;ET/NO亦显示伤后24小时开始S组明显低于C组。结论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减轻渗出与水肿,减少组织缺氧,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分析了294例乳腺癌手术中8例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粘液癌是临床上少见的特殊组织类型,以粘液产生为特征,分单纯型和混合型,与通常型乳腺癌相比,其淋巴结转移低(25%),预后良好。分析其原因①粘液对癌浸润形成防御屏障;②癌细胞自身产生的粘液阻碍其代谢。一般对混合型以根治术为原则,单纯型可以考虑缩小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肝病患者超声波骨质、血清降钙素、钙、磷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各型肝病181例,进行超声波骨质,血清降钙素、钙、磷检测。结果各型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波骨质、血清钙、磷降低,降钙素升高。结论肝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性骨营养不良,其变化值与肝病病情一致,利用超声波骨质测量仪可进行骨质代谢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