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爱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89-89,100
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00~2009年固族自治县县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28周至生后7d的围产儿。结果2000~2009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不明显,前后5年比较无显著差异。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缺陷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45%。结论缺陷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8—2020年淮安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淮安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中2008—2020年的监测数据以及淮安市统计年鉴。以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主要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描述十三年间淮安市出生缺陷发生的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人口出生率、结婚登记率及高龄产妇分娩占比的相关性。结果:2008—2020年,淮安市共发生围产儿出生缺陷341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3414/736 608),且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AAPC=8.8%,t=3.2,P<0.01),2016年为变化转折点。在24类出生缺陷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顺位第一疾病,而无脑畸形、脑膨出、脊柱裂等神经管缺陷发病率下降明显。出生缺陷率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r=–0.751,P<0.01),与结婚登记率无明显相关性(r=–0.516,P>0.05),与高龄产妇分娩占比呈正相关(r=0.726,P<0.01)。结论:2008—2020年,淮安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第一顺位的出生缺陷,高龄产妇分娩占比与出生缺陷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013年登封市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分析出生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进一步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率。方法通过三网监测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登封市各医疗机构监测点住院分娩的所有孕满28周至产后7 d的11 203例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7 d内死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登封市2013年11 203例围产儿112例存在出生缺陷;出生缺陷主要为外耳其他畸形,小耳、多指(趾)、并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唇裂、脊柱裂、肢体短缩等畸形多发;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产妇分娩的出生缺陷儿明显高于城镇产妇;围产儿出生缺陷男性高于女性;小于20岁的产妇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的产妇;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一、四季度。结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与遗传、产妇的健康状况、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要做好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强化产妇认识,加强产前筛查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流行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南京市肺结核病例数据信息,采用 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南京市活动性肺结核流行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2005—2020年南京市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51 624例,报告发病率由71.86/10万降至26.08/10万,年均下降6.47%(AAPC=-6.47,95%CI:-9.84 ~-2.97,P < 0.001)。涂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和所占比例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 8.72%(AAPC=-8.72,95%CI:-14.71~-2.32,P=0.008)和 3.37%(AAPC=-3.37,95%CI:-4.60~-2.12,P < 0.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APC=-6.37, 95%CI:-15.21~3.41,P=0.194),占比则以 2016 年为转折点先降后升。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 (AAPC=-6.80,95%CI:-10.13~-3.35,P < 0.001;AAPC=-6.88,95%CI:-8.54~-5.18,P < 0.001),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8),但女性占比呈上升趋势(AAPC=0.99,95%CI:0.31~1.67,P=0.008),而男性占比则逐年下降(AAPC=-0.42,95% CI:-0.73~-0.10,P=0.013)。≥30岁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0~<15和15~<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15~<30岁年龄组患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66,95%CI:0.28~3.07,P= 0.019),其余各年龄组患者占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8.42,95%CI:-15.60~-0.62,P= 0.035;AAPC=-5.37,95%CI:-9.13~-1.46,P < 0.008),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中心城区患者占比自2009年之后呈下降趋势(P < 0.001),而非中心城区则呈上升趋势(P < 0.001)。结论:2005—2020年南京市肺结核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报告发病率下降明显,病原学阳性比例逐年升高,15~<30岁年龄组人群是今后防控工作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女性和非中心城区患者占比有上升趋势,应给予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及时了解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可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目的 分析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并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流行趋势。方法按性别、城乡、地区和年龄划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9—2021年)》中选取心血管疾病死亡数据进行整理,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变化趋势。并使用R(4.3.1)软件建立GM(1,1)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结果 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由2009年的235.8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353.31/10万,AAPC为3.3%(95%CI=2.8%~3.8%,P<0.001);标化死亡率由2009年的281.82/10万下降至2021年的221.24/10万,AAPC为-1.9%(95%CI=-2.6%~-1.2%,P<0...  相似文献   

6.
低出生体重儿是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围产保健和产前检查的重视,为了纵向了解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和变化趋势,降低围生期小儿死亡率,从新生儿围产医学的发展出发,对1988-2003年15年间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10来围产儿出生缺陷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97年1月~006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5914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别和构成比。结果共发现出生缺陷儿671例,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186.84/万。围产儿中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年龄组产妇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出生缺陷为先天性心脏病、大腹儿、唐氏综合征、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结论1997~2005年出生缺陷呈逐年升高趋势,2006年有所下降。积极地干预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 胆囊癌早期发现难度大,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很高,对于胆囊癌流行病学的进一步研究,可为胆囊癌的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一定价值数据依据。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疾病负担流行趋势,估计其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及未来变化趋势。方法 于2023年3—6月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以及对应的标化率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通过Joinpoint软件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情况。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0—2030年中国胆囊癌的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1.58/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01/10万,AAPC为0.82%(95%CI=0.65%~1.00%);标化患病率由1990年的1.64/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40/10万,AAPC为1.34%(95%CI=1.14%~1.54%);标化死亡率由199...  相似文献   

9.
低出生体重儿是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围产保健和产前检查的重视,为了纵向了解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和变化趋势,降低围生期小儿死亡率,从新生儿围产医学的发展出发,对1988~2003年15年间我院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4个年份(1988、1993、1998、2003年)做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对营养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而PEM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PEM发病趋势以及不同年龄的PEM发病状况,并预测2020—2029年PEM发病趋势。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从该数据库中获取1990—2019年中国不同年龄段的PEM发病和死亡指标,各标化率的计算均采用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将发病数据分为18个年龄组(<5岁,5~9岁,以此类推至80~84岁和85岁及以上)。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发病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APC)和年度平均百分比变化(AAPC)以及95%置信区间(CI),并描述其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预测中国2020—2029年PEM发病趋势。结果 (1) 2019年中国全人群PEM标化发病率为1996.5/10万,男性PEM标化发病率(2 444.7/10万)高于女性(1 536.0/10万)。2019年中国全人群PEM标化发病率低于全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 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锦州市2011—2020年布鲁菌病(布病)分布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中2011—2020年锦州市布病个案数据,分析布病流行特征、病例就诊等情况。通过2011—2020年布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分析其暴发因素及特征。结果 2011—2020年锦州市累计报告布病病例4 30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50/10 万,发病率逐年增加(χ2趋势=448.969,P<0.001)。4 306例布病中,以饲养放牧人员(占82.65%)和养畜户周围人群为主(占8.55%);4—8月份为发病高峰,占62.73%;发病乡镇覆盖率为100%(105/105),累计报告病例数超过50例的乡镇27个,报告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58.71%;其中累计报告病例数超过100例的乡镇11个,占全部病例数的31.54%。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P25, P75)为10 (3,24)d;2011—2020年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7 d以内病例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χ2趋势=40.296,P<0.001)。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布病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1.93%。2011—2020年锦州市共报告23起布病暴发疫情,均因接触染疫的羊、牛而感染。其中3起疫情的牛羊检出布鲁菌,均为羊3型,其余16起疫情的牛羊均已售卖,未做检测。结论 2011—2020年锦州市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布病疫情地区分布呈总体散发,局部高发态势。建议在布病高发地区开展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遏制布病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先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性。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先心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1%(95%CI:–0.7%~0.4%)、–3.5%(95%CI:–3.7%~ –3.2%)及–3.5%(95%CI:–3.7%~–3.2%)。先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之前:新生儿平均发病率为2497.9/10万;1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2626.6/10万。1995—2000年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平稳下降趋势,但2010—2013年与2014—2015年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有两次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指数级下降,在2019年下降至近三十年最低值。先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先心病死亡率为101.67/10万人年,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但55~<60岁人群死亡率呈短暂上升。1995—2019年,先心病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95—1999年比较,2015—2019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率比(RR)下降了24%;1945年以后的出生队列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45—1949年出生队列比较,2015—2019年出生队列先心病患者RR值下降了75%。当HDI小于0.58时(1999年以前),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正相关(r=0.74,P<0.05);当HDI为0.58及以上时(1999年及以后),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负相关(r=–0.76,P<0.01)。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与HDI均呈负相关(r=–0.95和 –0.93,均P<0.01)。结论:我国先心病1990—1999年标化发病率上升,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1999—2019年标化发病率下降,与社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疾病负担下降,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防控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低龄先心病患儿的疾病负担仍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深圳市学生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校园流感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深圳市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报告数据,描述基本流行病学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2015—2021年深圳市共报告6~19岁学生流行性感冒病例115 143例。流感发病率由2015年的64.05/10万升至2021年的211.94/10万,以2019年的发病率最高。6~<10岁学龄段发病率最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高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趋势分析显示,流感年发病率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19年,呈现出先升后降,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37.2%(95%CI: 6.3%~77.2%, 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发病趋势与总体发病趋势一致。月发病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总体上升的趋势,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5月存在转折点,三段的MPC分别为10.39%、-66.60%和10.04%,AMPC为 2.60%。15~19岁年龄段年均上升速度最快(AAPC=108.1%, 95%CI: 83.8%~135.5%, P<0.05)。结论 深圳市6~19岁学生群体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校园流感防控工作。各机构需加强合作,减少流感的发生,提升流感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国居民1987—2015年鼻咽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利用Joinpoint模型估算各人群(城 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及各年龄组鼻咽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鼻 咽癌死亡在人群水平上的危险因素。结果:中国居民鼻咽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城 市男性、农村男性中标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2.97%,–2.60%,–2.01%,–1.68%(P<0.05);城市居 民在85岁以上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男性AAPC为–1.54%,女性AAPC为–0.60%(P>0.05);65岁以上农村男性截缩率 无明显下降趋势(AAPC=–0.56%,P>0.05),农村女性在85岁以上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AAPC=1.17%,P>0.05);城 市居民鼻咽癌的死亡风险是农村居民的1.11倍(P<0.01),男性是女性的2.34倍(P<0.01),每增加5岁死亡风险平均增大 23%(OR=1.23,P<0.01),1987—2015年每过1年死亡风险平均减少2%(OR=0.98,P<0.01)。结论:中国居民鼻咽癌死亡 率变化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中国居民在85岁以上鼻咽癌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卵巢癌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缺乏针对我国卵巢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女性卵巢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卵巢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卵巢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7.25%,P<0.05),历年城市的卵巢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出现在55~岁年龄组。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死亡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6.06%,P<0.05),历年城市卵巢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快速上升,7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下降。结论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在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卵巢癌防治策略,降低卵巢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 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5年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长沙市2000~2004年64 101名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本地区近5年来各种出生缺陷检出率、围生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切实可行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长沙市内13所医院产科分娩的64 101名围生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分析出生缺陷儿的检出率、围生儿死亡率、各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别、构成比并逐年进行比较.结果:共发现出生缺陷儿1 050例,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6.38‰.2000年出生缺陷检出率与2002年、2003年、2004年比较逐年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01年出生缺陷检出率与2002年、2003年、2004年比较亦逐年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共死亡围生儿879例,围生儿死亡率为13.71‰,2001年围生儿死亡率与2002年、2003年比较亦逐年增高(P<0.05).5年中总发生率最高的前5种出生缺陷排序依次是肢体畸形、唇颌裂、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排名逐年前移.2003年开始实施治疗性引产共177例.结论:本市5年来出生缺陷检出率、围生儿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及严重的心、脑出生缺陷疾患发病率的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环境保护及孕期保健有利于减少出生缺陷,定期常规行产前检查及新生儿筛查可及早发现出生缺陷,一旦发现严重出生缺陷病例,应及时行治疗性引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陕西省结核病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结核病发现流程,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按首管理单位导出2016—2020年陕西省登记的104 437例肺结核患者病案,收集痰涂片、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痰涂片、痰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以及检测阳性率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陕西省2016—2020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分别为13.49%(2 664/19 754)、22.68%(5 081/22 401)、35.99%(8 232/22 876)、48.14%(10 438/21 682)、52.65%(9 332/17 7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9 473.12,P<0.001)。仅分子生物学阳性构成比分别为0(0/2 664)、0.16%(8/5 081)、15.44%(1 271/8 232)、27.58%(2 879/10 438)、31.52%(2 941/9 332),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 971.44,P<0.001)。登记肺结核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率分别为0.01%(2/19 754)、0.38%(85/22 401)、21.11%(4 828/22 876)、52.42%(11 365/21 682)、55.18%(9 780/17 7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8 269.23,P<0.001)。涂阴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为22.72%(17 976/79 130)。市级定点医院和县级定点医院仅分子生物学阳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33.43%(4 032/ 12 062)和11.99%(2 279/19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96.46,P<0.001)。结论 陕西省2016—2020年分子生物学检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显著提高,但目前陕西省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与其他省相比较低,在县级定点医院以及涂阴患者中应用较少,应继续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