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03-2506
湿邪与诸多皮肤病关系密切。文章从湿邪与皮肤病的关系、湿邪所致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和湿邪所致皮肤病的用药三方面系统阐述王莒生教授临床上治疗湿邪所致皮肤病时遣方用药的经验,以期对皮肤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治湿法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善治温热病,且对湿邪致病的治疗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在湿邪和热邪的关系中,重视祛除湿邪;针对湿邪和气机的相互影响,注重宣畅气机,宗气化则湿化;根据湿邪侵犯的部位,分三焦论治;由湿邪与阳气的关系,着重顾护阳气.其治法思想对当今湿热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湿邪为病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邪之为病,其性重着、黏滞,易阻遏阳气,易伤脾胃。临证治疗时应根据湿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分别予以治疗,湿邪在表,用"表散微汗以解之";湿邪在中焦者,可用芳香苦燥以化之;湿邪在下者,可甘淡渗湿以利之。  相似文献   

4.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路志正从湿辨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外感湿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役、体质因素、脏腑失调、治疗失当是形成湿邪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湿邪与痰、瘀的关系,归纳了湿邪引发冠心病的4种病机。  相似文献   

6.
宋景龄 《光明中医》2012,27(11):2288-2289
概述:湿邪是外感六淫之邪,湿邪致病称为湿病,外感、内生湿邪致病,病位广泛,遍布全身,证候繁多,按湿邪属性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则简明扼要,处方用药规律性很强,辨证辨病相结合,可提高疗效,也便于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7.
带下治验     
湿邪是带下的主要病因。带下病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是指外感之湿邪(包括湿  相似文献   

8.
宣肺乃治湿之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荣 《吉林中医药》2011,31(3):191-192
湿邪致病,可弥漫三焦。而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看,宣肺法在湿邪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湿居上焦,宣肺使得津液输布正常,湿邪得以祛除;湿居于中焦,宣肺则气机得以调达,湿邪可祛;湿居下焦,宣肺则水道得以通畅,湿从下解。通过宣肺,使得一身气机通畅调达,水液代谢正常,则湿邪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9.
再论“湿邪致病”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森茂 《陕西中医》2000,21(11):508-509
<正> 湿邪致病特性,代有论述。当今,湿邪致病大有呈上升趋势,不仅是常见病,也是一些疑难病证的重要病因,其致病特性值得再讨论。 1 易感与隐匿性:湿邪致病,当今四季时时有之,不再眼于长夏;也不再独于“吾湿邪,害人最广”,北方湿邪致病也较往昔明显增多。游泳涉水旅游则成为如今某些人群感湿重要途径。因恣  相似文献   

10.
湿邪致病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致病的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在于各系统的疾病中,既有外感病,又有内伤病。现代医学所论述的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等疾病,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湿邪为患所致。本文以温病学中对湿邪论治为本,探讨湿邪与慢性盆腔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湿邪所致慢性盆腔炎的辨治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释放相关主要水解酶基因在H22肝癌小鼠早期不同证候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标准化诊法技术筛选出早期邪毒证、气虚证H22肿瘤小鼠,先采用Affeymetrix基因芯片技术,初步获得甲状腺球蛋白(Tg),即甲状腺激素前体蛋白,及其相关的水解酶基因表达特征,并筛选主要差异表达基因;进而重复实验,RT-PCR检测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同时ELISA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T3和T4水平。结果①初次实验芯片结果,Tg及其释放相关重要的水解酶:组织蛋白酶B(Ctsb)、组织蛋白酶D(Ctsd)、组织蛋白酶l(Ctsl)、天冬氨酸肽酶(Napsa)、三肽酶I (Tpp1)在肝癌小鼠早期邪毒证、气虚证呈下调趋势[Tg(邪毒0.77、气虚0.84)、Ctsb(邪毒0.83、气虚0.91)、Ctsd(邪毒0.79、气虚0.95)、Ctsl(邪毒0.95、气虚0.65)、Napsa(邪毒0.78、1.05)、Tpp1(邪毒0.75、0.94)],以邪毒证下降尤甚。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表明,在邪毒证[T3为(1.519±0.162)ng/ml、T4为(2.194±0.305)μg/dl]和气虚证[T4为(4.366±0.727)μg/dl]均出现下调,且邪毒证尤甚(P<0.01),与两批次Tg转录水平的变化相一致;③对Ctsb等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Tg(邪毒0.22、气虚0.38)、Ctsb(邪毒0.31、气虚0.55)、Ctsd(邪毒0.36、气虚0.78)、Napsa(邪毒0.24、气虚0.59)基本一致,Ctsl(邪毒1.24、气虚2.11)和Tpp1(邪毒2.85、气虚0.85)虽趋势相同,但在气虚证表达量大于同期邪毒证上则始终一致。结论综合不同批次实验结果,H22肝癌小鼠早期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且邪毒证抑制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2.
马淼  骆世洪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24-2626
目的对沙生类短命植物异翅独尾草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初花期、盛花期、果期的各器官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叶中4种蒽醌类物质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初花期含量较高,盛花期最低,且叶上部位明显高于叶中和叶下部位。根中苗期4种蒽醌类物质含量都较低,营养生长期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含量较高,初花期和盛花期大黄素含量较高,果期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较高。花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含量要比花葶高,花葶中大黄酸含量比花高。花葶中4种蒽醌类物质在盛花期含量高于初花期和果期时的含量。同时期各器官蒽醌总量相比:叶>根>花>花葶。结论若选取异翅独尾草作为蒽醌类药材利用,建议最佳采集部位是初花期的叶先端部位。  相似文献   

13.
使用模式生物替代人作为实验对象是针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针灸的基础研究,模式动物的选取应考虑是否有利于揭示针灸的机制,是否与人接近、易饲养、体积和表面积较大、种系稳定和成本合理等因素。目前针灸研究中以大、小鼠的使用为多,部分实验是在体积中等的家兔和猫上进行的,大型动物如小型猪的使用在近年来针灸经络的研究中逐渐增多,而与人最接近的灵长类猴子使用尚少。鼠类体积较小,猫、兔等皮软毛多,牛、马等牲畜室内饲养较困难,作为针灸经络研究的模式生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型猪的体积较大,皮肤结构与人十分接近,易于饲养,猴子的基因和体型与人类最为接近,是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由于存在着穴位和经脉的空间特异性问题,使用大型动物作为针灸经络研究的模式生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论述《医学启源》与《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差异,明晰二者在论述上的细微差别,完善金元以前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在脏腑辨证基础上对十二脏腑论述分别进行了详细比对,两著作在脏腑辨证体系框架建立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论述上有继承有创新,辨证分类上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为纲,明确了临证审查要点。具体而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论述相异12处、论述相近69处、论述有无1处等三方面;从脏腑而言,不同主要体现在肝10处,胆4处,心13处,小肠4处,脾10处,胃8处,肺11处,大肠1处,肾18处,大肠2处,三焦1处,心包络0处。相比《中藏经》,《医学启源》在论述上用词更为准确精炼,在辨证分类上更为全面详细。厘清二者间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易水学派的理解,对后世以脏腑辨证为专题研究也提供了先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后学者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当归配伍对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大鼠鼻黏膜、肺组织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及血清中IFN-γ、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芪组、当归组、芪归配伍组、阳性对照组。采用卵清蛋白(OVA)皮下及腹腔注射致敏、OVA喷雾激发的方法造成大鼠气道变应性炎症模型,各给药组分别用黄芪、当归、黄芪当归配伍水煎液及曲尼司特水溶液灌胃给药。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鼻黏膜及肺组织中IFN-γ、IL-4的表达,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FN-γ、IL-4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及肺组织中IFN-γ降低,鼻黏膜中IFN-γ变化不明显,而血清、鼻黏膜、肺组织中IL-4均升高;黄芪组可增加鼻黏膜及血清中IFN-γ,当归组可降低肺组织、鼻黏膜及血清中IL-4。芪归配伍组可增加肺组织及血清中IFN-γ,降低鼻黏膜、肺组织、血清中IL-4。相关分析显示,鼻与肺之间IL-4、IFN-γ呈正相关。结论黄芪当归配伍可能通过调节气道变应性炎症中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从而对气道变应性炎症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炮制前后山茱萸煎液、溶出层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煎液、溶出层面对炮制前后山茱萸中活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采用HPLC,中药煎出法,溶出度法对炮制前后山茱萸的活性成分马钱苷、莫诺苷的煎出率与溶出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炮制前后活性成分马钱苷、莫诺苷含量变化不明显;与生品相比,制品(煎液)中马钱苷的含量增高明显,而莫诺苷变化不明显;与生品相比,溶出度层面,在肠液中,制品(提取物)马钱苷的溶出度差别不明显,而莫诺苷溶出度增大、差别明显;在胃液中,制品马钱苷、莫诺苷的溶出度均减少、差别明显,但综合考虑临床上服用的煎药剂量,添加煎出率指标后,煎出溶出积=煎出率×溶出度,则在肠液与胃液中,制品的煎出溶出积指标均增大,差别非常明显,提示制品在临床应用方面优于生品。该文提出从煎液、溶出层面比较炮制前后活性成分变化和煎出溶出积指标,用于山茱萸炮制后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解郁丸抗抑郁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解郁丸抗抑郁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高剂量阿朴吗啡导致体温下降试验,5-羟色胺酸(5-HTP)诱导甩头行为试验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小鼠下丘脑、皮层、海马等脑内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 结果 :解郁丸能显著拮抗高剂量阿朴吗啡所致小鼠体温下降;增加5-HTP诱导甩头行为。解郁丸单次和连续14 d给药,可提高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与DA的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二醇(DOPAC)的比值;也可使皮层中5-HT,NE,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DOPAC含量升高,降低5-HT与5-HIAA及DA与DOPAC的比值;并可提高海马中5-HT与5-HIAA及DA与DOPAC的比值。解郁丸可使利血平化小鼠下丘脑中NE,5-HIAA,海马中5-HT,5-HIAA,DA与DOPAC的比值明显升高。 结论 :解郁丸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脑区的5-HT,NE等神经递质有关。单次和连续14 d给药可增加不同脑区5-HT,NE,DA的含量,连续14 d给药对利血平化所致不同脑区单胺类递质含量下降也有不同程度的翻转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提壶揭盖法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P物质(SP)、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糖尿病合并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期间2组共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常规降血糖基础上基于提壶揭盖法组方治疗,对照组在常规降血糖基础上给予乳果糖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排便情况、心理状态及血清SP、NO水平。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治疗后,2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腹胀、里急后重及腹痛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腹胀、里急后重及腹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排便时间均缩短,排便频率均降低,大便性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排便频率低于对照组,大便性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S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提壶揭盖法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肠道动力及心理状态,促进排便。  相似文献   

19.
舒肝方对心理应激肝郁大鼠神经生殖内分泌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保民  王希浩  张关亭 《中成药》2006,28(2):222-225
目的:探讨舒肝方(柴胡、芍药、枳壳等)对心理应激肝郁雌性大鼠神经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方法:以夹尾激怒法建立心理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检测疏肝补肾中药对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清NE、DA、5-HT、HVA、DOPAC、5-H IAA以及血清LH、FSH、E2、T、P、PRL水平。结果: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NE减少,DA、5-HT及5-H IAA含量增加,血清FSH、LH、E2、P降低,NE、DA、5-HT、5-H IAA及T水平升高(P<0.05,P<0.01)。舒肝补肾组血清P及LH水平明显升高;舒肝及舒肝补肾方均能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NE及血清FSH、E2水平,降低下丘脑垂体DA、5-HT、5-H IAA及血清NE、5-HT、T水平;补肾方亦能抑制下丘脑垂体NE、血清FSH、P水平下降及下丘脑垂体与血清5-HT、血清NE、T水平升高。(P<0.05)。结论:心理应激状态下肝郁证雌性大鼠的神经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舒肝补肾中药具有改善神经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IR、血脂各项、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相关性。选择186例2型糖尿病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痰浊)困脾、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及阴阳两虚血瘀水停等5型,对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及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中医各辨证分型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均低于正常组(P〈0.05,〈0.01);血脂各项、UA、CRP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组间比较,湿热(痰浊)困脾组和瘀血阻络组大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②ISI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项(除高密度脂蛋白外)、UA及CRP均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中医各辨证分型在ISI、血脂各项、UA、CRP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湿热(痰浊)困脾和血瘀脉络两型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