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优化法处理后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A组(自体神经瘤模型组),行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联合移植;B组(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组),做自体神经移植.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取其单侧坐骨神经,制备为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在术后的8周、1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 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后,术后8周时大鼠均出现肢体躲避反应;术后16周时均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移植体,两组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B组(P<0.05),术后16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组和B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有效地促进神经的再生,此联合体是一种良好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白鼠3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异体静脉桥接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其内填充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失;B组:自体神经移植;C组:微囊化NIH3T3细胞。于术后4、8及12周进行足迹试验,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学测试及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4、8和12周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成熟程度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A 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 (P<0.05)。结论: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 微胶囊与外周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辅加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对修复缺损的神经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成年雌性DA大鼠分别用4种移植物桥接大鼠1.5cm坐骨神经缺损: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与类许旺细胞共移植组、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异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24周通过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及组织学指标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术后24周A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湿重恢复率优于B、C、D组(P<0.05);组织学检测发现,术后24周A组移植段再生神经纤维较多,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结论 种植类许旺细胞的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能有效的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甲状腺素(Thyroid Hormone T3)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体重180-220g 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两大组,实验组即T3处理组10只,对照组即生理盐水处理组10只,硅胶管套接大鼠坐骨神经,将T3、生理盐水分别加入硅胶管中。术后4周和12周,运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光镜、电镜等方法分别从功能和形态方面测定各项指标。结果:T3组再生神经在功能和形态方面均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局部应用甲状腺素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晚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25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12周后予以修复,修复术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修复处远段神经均有不同程度再生,4周时已可见到再生轴突,且治疗组多见.计量分析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值、髓鞘厚度、再生轴突直径和截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FGF能促进晚期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AN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促神经再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自体移植组,桥接2,4,8,12周组,每组6只,分别观测患侧L4脊髓及胫前肌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ANA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2周患侧脊髓内BDNF表达增高,4周时达高峰,持续到8周,然后逐渐降低,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而患侧胫前肌最初4周内逐渐降低,然后逐渐升高,12周时达到正常水平,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BDNF mRNA的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一致。结论AN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也许可替代自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此作用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蛋白及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 组织工程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成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途径,而组织支架神经导管正是组织工程三要素之一,针对组织支架神经导管的改进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 制备用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改性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神经导管支架并用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方法 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LA神经导管支架,用丙烯酰氯与PEG发生酰氯酯化反应合成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用PEGDA通过化学交联的方式对导管内壁进行改性.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利用CCK-8实验检测大鼠神经施万细胞RSC96在聚乙二醇改性的聚乳酸神经导管(PEG-PLA)预处理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ANG)、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神经导管组(PEG-PLA)、单纯聚乳酸神经导管组(PLA),每组10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PEG-PLA导管和PLA导管桥接修复.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2周行移植段神经再生速度评价;术后4周、8周、12周行步态分析,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取材行移植段再生神经组织学评价、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扫描电镜可见制备的PEG-PLA神经导管内壁质地疏松,有取向性排列整齐的纹路;各组神经导管的浸提液与RSC96细胞共培养后,RSC96细胞增殖未受到抑制,提示各组神经导管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术后2周移植段神经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可见PEG-PLA组轴突再生情况优于PLA组,低于ANG组;术后12周,PEG-PLA组的步态分析、腓肠肌肌肉湿重恢复率以及Masson染色等结果均明显优于PLA神经导管组,更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的修复效果.结论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神经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化复合纳米材料n-PDLLA/PRGD/HAP/VPA神经导管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及修复的效果。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均于右侧制备坐骨神经15mm缺损模型。A组:PDLLA/PRGD/HAP/VPA神经导管桥接+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pHVEGF16);B组:单纯PDLLA/PRGD/HAP/VPA神经导管桥接;C组:自体神经移植;D组:硅胶管桥接。术后每隔2周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每4周检测腓肠肌湿重,3个月后取材并进行神经肌肉电生理、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检测。结果:A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最快(P<0.05),腓肠肌湿重检测优于B、D组(P<0.05)。术后12周,A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计数结果较B、D组好(P<0.05)。A组再生坐骨神经纤维较B、D组排列密集且成熟,接近正常神经组织,脱髓鞘改变和雪旺细胞空泡样改变少见。结论:运用n-HAP/PRGD/PDLLA/VPA复合神经材料导管合并局部注射pHVEGF16对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显示出了良好的神经修复效果,说明此种复合神经材料导管对于损伤神经再生和血管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异种脱细胞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以兔源性胫神经为原材料,通过萃取技术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IHC)、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检测技术评价脱细胞效果;体内实验部分采用坐骨神经离断模型,按照移植物的不同,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异种神经支架移植组(实验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对照组),术后12周内,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淋巴细胞含量,以判定机体免疫系统情况;通过神经功能测定及形态学手段评价10 mm缺损神经的修复效果。结果:支架内的细胞和髓鞘成分能够彻底去除,基底膜管状结构保留较为完整。术后1、4、12周时间点,实验组大鼠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及12周后,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移植物内的再生轴突数量、再生髓鞘厚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种神经脱细胞支架干预10 mm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并不会引起机体系统性排斥反应,同时能够有效促进损伤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行T11脊髓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NSCs移植组、OECs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将取自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胚胎小鼠海马和新生小鼠嗅球的、经培养鉴定后的NSCs和OECs,以明胶海绵做载体分别或联合移植到各移植组动物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移植细胞,用BBB评分法评价1~8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8周后移植各组动物行左心室主动脉内4%多聚甲醛灌注,取横断处上下各约1mL脊髓,连续冰冻切片(片厚20tam),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有无绿色荧光细胞,确定NSCs及OECs的存活情况.结果NSCs及OECs细胞在移植脊髓损伤后能存活,并向周围迁移;术后3和4周末,NSCs组、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3周时,联合移植组和OECs组比NSCs组后肢运动功能变化显著(P〈0.05);而联合移植组和OECs组比较后肢运动功能未见显著差别(P〉0.05).绪论NSCs、OECs和联合移植在早期均可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OECs组、联合移植组效果均优于NSCs组;联合移植对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在早期没有显现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促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CCK-8治疗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两组,每组12只,采用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缝合外膜的损伤模型。CCK-8组大鼠腹腔注射CCK-8(8nmol/kg),每天一次,连续7d,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代替CCK-8,在术后第12周检测大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肌电图。结果:实验组行为方面比对照组恢复早。术后第12周,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肌电图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1.60、-8.83、4.51,P均<0.001),实验组的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快,肌电图潜伏期短、波幅值大,实验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CCK-8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培养基组和实验组,培养基组和实验组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神经的断端。术后6W和12W采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结果:术后6 W、12W,实验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高于培养基组(P<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实验组术后12W时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高于术后6W(P<0.05)。结论:ADSCs可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促进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Zhang WG  Lü DC  Fu CY  Qü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65-1068
目的观察壳聚糖复合他克莫司(FK506)缓释鞘管结合3mm小间隙桥接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制成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并保留断端间隙为3mm。实验所用得桥接材料分别是:硅胶管、壳聚糖鞘管、壳聚糖复合FK506缓释鞘管。分别于术后6、8、12周观察桥接材料周围的瘢痕形成及吸收情况,并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观察、图象分析、腓肠肌湿重检测比较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大体标本观察显示:对照组再生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壳聚糖鞘管组、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神经桥接处较易与周围组织剥离,粘连轻微。6周时各组再生室均尚存;8周时壳聚糖鞘管组、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桥接材料开始吸收;12周时壳聚糖鞘管组、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桥接材料不完整或仅有碎片残留,神经连续性建立,且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评估神经再生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检测指标,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10.2m/s±0.8m/s、4.3mV±0.3mV、1.9ms±0.4ms)明显优于对照组(4.2ms±0.5ms、1.2mV±0.3mV、7.5ms±0.4mV)、壳聚糖鞘管组(9.5ms±0.3ms、2.7mV±0.3mV、3.1ms±0.4ms),P<0.05。壳聚糖鞘管组虽然各指标均数优于对照组,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壳聚糖复合FK506缓释鞘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在体内稳定2个月以上开始降解,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且降解产物为多糖类,不影响神经再生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周围神经具有的营养及趋化性,找出周围神经断裂后自行修复的最佳间隙。选用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将其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并部分切除,实验侧分别留有3.0,5.0,7.0和10.0mm的间隙,用同种异体鼠的大血管分别套接坐骨神经的两端对照组神经切断后直接吻合。8周后行各组实验侧、对照侧活体坐骨神经电生理测定,通过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峰值(NAP)、振幅积分(NA-PA)评估周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表明3.0,5.0mm小间隙神经再生最佳;7.0mm神经再生差;10.0mm神经再生更差。小间隙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最佳间隙3.0~5.0mm。  相似文献   

15.
PLGA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多孔PLGA[poly(1actide-CO-glycolide)]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2只,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和PLGA导管组。两组动物分别人工造成右侧10mm的坐骨神经缺损后,PLGA导管组采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PGA)按75:25的比例制成多孔PLGA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组采用坐骨神经进行桥接。术后4、8、12周,分别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术后12周行快蓝(Fast Blue)逆行示踪观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神经元数目及行胫前肌湿质量测量;半薄和超薄切片观察再生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术后4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8周和12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神经组优于PLGA管组。PLGA组DRG及脊髓中快蓝标记的神经元数目及胫前肌湿质量均不及自体神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纤维数目、直径和髓鞘厚度在PLGA管组与自体神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PLGA导管对坐骨神经缺损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不及自体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硅胶导管桥接右侧 13mm的坐骨神经缺损 ,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ECM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凝胶 ;B组植入ECM凝胶 ;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 12周 ,进行大体观察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A、B两组均有再生神经生成 ,但A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 (P <0 0 5或 0 0 1)。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交变磁场对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切除24只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股部的一部分,用硅管桥接神经两断端,其间距6mm,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置于强度为0.5mT的交变磁场中饲养,分别于术后2、4、16周观察神经再生状况。结果显示,术后2周可测出实验组再生神经冲动传导潜速率;用CB-HRP逆行示踪在相应脊髓节段能标记出神经元胞体;术后4周和16周,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潜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01)。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的再生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血管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电镜下见实验组再生神经比对照组有较多的微丝、微管和线粒体。表明交变磁场可促进大鼠缺损的坐骨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8.
王海亮  薛金伟  朱美香  徐春岳 《浙江医学》2006,28(1):22-23,31,F0003
目的观察以自体外周血为生物膜室的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早期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在双目放大镜下分别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和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术后1、2、3、4、5、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并分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进行离体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生物粘接端端缝合组在SFI、NCV两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l或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表现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组在修复早期免疫反应更加强烈,着色更深、时间提前,过程缩短。结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再生速度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