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雨课堂”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研发的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单纯应用线上教学仍有一定不足。本文探讨“雨课堂+”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围绕课前—课上—课后3个环节,结合腾讯会议教学互动,融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实现课堂翻转。“雨课堂+”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设一班、三班共74名学生为实验组,二班38名学生为对照组。选择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为教学内容,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并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互动交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两组学生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微测试、不记名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期末考试,其中包含病例分析题,记录并分析每组学生期末考试和病例分析题成绩。所有数据用SPSS 20.0处理,行t 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课后微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8);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46),且期末考试中病例分析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26)。课前问卷调查显示,在学习内容了解程度和预习情况的评价上,实验组选择“良”的学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学习兴趣的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自学能力评价中选择“良”的学生比例、临床思维能力和教学满意度评价中选择“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在所有项目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总体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实验组学习兴趣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总体比例高于课前(P<0.01)。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行且有效,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妇产科护理学是医学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知识传递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课题组设计,录制微课视频,利用免费、开源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其交互功能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课中讨论投票,课后辅导答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表明,翻转课堂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具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等优点。在此,介绍了《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实践,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前建立QQ 群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资源制作与发布、任务单与学习要求制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环节;并开展形成性评价及回顾。通过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动态结合的初步设计和实践。研究者采用“低-高-低”型教学结构序列,学生课前利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公共在线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自主进行低结构化认知和探索,课中以“讲解-讨论-实验操作-再讨论”模块进行高结构化的教师协助学习,课后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主进行低结构化总结和拓展。之后,教师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并设计后续课程的教学方案。结果表明,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动态结合,对学生认知、探索、实践、创新等方面能力提高更明显,也让教师加速转变为课程教学的主动研究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应用于健康评估理论教学的效果。方法 两个护理本科班分为对照组(48人)和实验组(48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即“预习-授课-复习-考试”的方法进行胸部体格检查的理论教学。实验组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课中分别采用知识点回顾、小组协作及总结的方法进行知识内化,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知识巩固。使用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量表比较课前及课程结束后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并比较课程结业理论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采用SPSS 13.0进行t检验。结果 课前两组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分(73.15±6.20)与对照组(55.88±7.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9,P=0.000)。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78±11)分,与对照组[(69±1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1,P=0.000)。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了健康评估理论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在普外科实习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方法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普外科20个实习小组(每组3~5人),以排列小组序号随机分为翻转组(45人)、传统组(40人),每组10个小组。翻转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放资料学生课前自学—学生、教师课中讨论—课后评价),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中讲解—教师课后答疑)。教学结束,采用问卷法评估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及完成度,以病史采集和病案分析得分评价教学效果。对比分析两组间参与度、完成度及教学效果。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翻转组参与度优于传统组[(17.45±1.83) vs. (15.57±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翻转组与传统组完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病史采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转组病案分析优于传统组[(87.30±6.06) vs. (81.50±5.88),P < 0.05]。调查问卷显示,约9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能提高学习兴趣96%(43/45),提高自主学习能力89%(40/45),学习效果更佳;同时78%(35/45)的学生认为学习时间较长。结论 翻转课堂能提高普通外科实习学生教学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病案分析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正畸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本研究在口腔正畸学本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创客”概念,提出“网络-课堂-实践”结构的创客式教学。在课程前期以“碎片化”专题为特色编辑教材,以“创客小组”为基本单位,依托网络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开展专题探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最后开展一系列正畸实验操作训练。通过上述教学举措,提升口腔正畸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外科手术学基础传统教学中存在内容多、操作难、学时少,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学习少等问题。基于微信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翻转课堂,旨在课前借助微信群及公众号,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学习任务和测试;课中以现场操作实例后讨论的方式进行总结和精讲;课后以微信讨论进行答疑和测试;最终通过外科手术学基础的品牌竞赛活动,将三维混合式教学加以凝练和升华。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的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巩固和品牌竞赛升华,以提高外科手术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在医学公选课中的应用效果,为相关课程混合式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229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结课后采用自编问卷及焦点小组访谈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98.5%的学生较喜爱“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超过93%的学生认为结合视频案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对提升其学习兴趣、共情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促进作用。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学习自主性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两个主题词。结论 “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促进医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习效果、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对病理生理学教学进行以培养"临床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举措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临床现象为主线推动课堂教学;利用毕博网络、微信公众号及超星学习通虚拟课堂等新媒体手段辅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自制多媒体展示课件,在翻转课堂中向全体学生汇报。实践表明,相关教改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课时数量过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一直困扰着放射诊断学教学。目前,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PACS系统也已成为影像诊断临床与教学的有效平台。本研究分析并提出将翻转课堂和PACS相结合的教学构想:教师课前设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视频和任务清单;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学习;课中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开展组间讨论、应用PACS系统阅读病例,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课后进行综合成绩评估。期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宽其临床思路;并为放射诊断学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拟探索翻转课堂在医学本科生精神病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级12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对照的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其中观察组学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通过比较两个组随堂考试成绩并用自制的调查表对观察组的学生进行影响评价,以评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18.0进行t检验。结果 随堂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随堂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18.96±2.11) vs. (14.73±2.26)](P<0.05)。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共60人,其中96.7%(58人)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课前预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及师生交流;95.0%(57人)的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满意,并认为其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93.3%(56人)的学生认为能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0.0%(54人)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较传统课堂更具优越性且对其将来的学习有帮助;86.7%(52人)的学生认为没有增加学习负担。结论 在精神病学的理论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结合,学生更易接受,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在总结传统翻转课堂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客式翻转课堂的理念,介绍了这一创新教学实践与传统翻转课堂的区别;并以"Med Show医学英语视听秀"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阐述了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采用Likert量表法,对学生关于"Med Show医学英语视听秀"实施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医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医学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升;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估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因此,该教学实践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作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已成为本科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教学方法,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优化TBL 流程革新实施手段是该教学方法所面临的新挑战。本研究以翻转课堂的理念,探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TBL教学法的线上线下三维翻转课堂模式TBL教学法分为课前任务、课中讨论和精讲、课后讨论与总结;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及课堂的线上、线下和线上模式;翻转课堂的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以及课后知识巩固的模式。该三维翻转课堂融合了互联网的方便性、灵活性、实用性以及TBL教学法的特点,既充分发挥了线上的教学资源与优势,又结合课堂教学的优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51-154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医学免疫学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堂指导学生,结合多样化评价方式,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