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丹枳助生汤对妊娠晚期大鼠宫颈成熟度的影响。方法 :选用妊娠 18天SD大鼠 4 0只 ,分别灌服丹枳助生汤 5ml/kg·d、10ml/kg·d、2 0ml/kg·d ,并与催产素、生理盐水对照。第 2 0天处死大鼠 ,应用张力传感器测定离体宫颈的张力 ,光镜下观察宫颈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丹枳助生汤各剂量组、催产素组按排列顺序宫颈张力曲线斜率依次减小 ,表明宫颈张力依次降低 ;丹枳助生汤各剂量组与催产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光镜下丹枳助生汤使宫颈组织胶原纤维明显减少 ,肿胀呈疏松网状 ,甚至断裂 ,血管扩张充血 ,间质中出现大量的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结论 :丹枳助生汤具有促宫颈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 6、白细胞介素 -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湿热中阻型 2 16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0 8例 ,采用一般对症治疗和静脉滴注甘力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安等 ;治疗组 10 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的中药。观察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血清IL - 6、IL - 8及TNF -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IL - 6、IL - 8及TNF -α的水平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肝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法能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 ,降低血清IL - 6、IL - 8及TNF -α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 :选用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纯种SD雌性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实验用药 :丹枳助生汤 :当归、丹参、益母草、红花、牛膝、枳壳。煎剂浓度为 1 17g生药 /ml。2 实验方法2 1 动物模型制备[1~ 2 ]  将SD大鼠雌雄 2 :1合笼后 ,每天上午 8:0 0作雌鼠阴道涂片检查 ,以发现精子的当天为妊娠第 1d。2 2 分组给药 自妊娠第 18d晨 8时开始给药 ,1次 /d ,共 2次。注射用水组灌服注射用水 2ml;催产素组尾静脉注射催产素 0 0 18u ;丹枳助生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丹枳助生汤 1ml、2m…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温阳化浊汤方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及前列腺组织中TNF-a、IL-6、IL-8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500~800g,随机均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温阳化浊汤4号),阳性对照(莫西沙星)组。采用去势术后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25mg/(kg·d),30 d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用温阳化浊汤4号灌胃,对照组莫西沙星,余均用生理盐水灌胃。连续治疗7 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前列腺组织匀浆内TNF-α、IL-6、IL-8的表达。结果:温阳化浊汤方组血清和前列腺组织中TNF-α、IL-8、IL-6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温阳化浊汤方与模型组前列腺内白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温阳化浊汤方对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及组织中细胞因子IL-8、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搏通胶囊对脑缺血大鼠急性期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血清C_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片组和搏通胶囊大、中、小剂量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0)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药物干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IL-6、IL-8及血清CRP水平。结果模型大鼠血浆IL-6、IL-8和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搀通胶囊各剂量组及银杏叶片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以搏通胶囊大剂量组为明显,但与银杏叶片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搏通胶囊能有效抑制级联反应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8、CRP的产生,减轻或消除脑缺血级联反应中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8只)、针刺组(24只)、药物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分别于3h、6h、48h(每时段8只)予“贺氏三通法”针刺,药物组于5h、48h予香丹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模型制备成功后72h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IL-18和IL-1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8h针刺组IL-18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48h针刺组IL-1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组与相应时间介入的药物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18和IL-1水平,提示“贺氏三通法”可能通过调节IL-1、IL-18的紊乱,参与对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IL-8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IL-8(白细胞介素-8)值的变化,验证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对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日2次白酒灌胃,剂量按8~12g/kg/d)和治疗组(每日2次白酒灌胃2周后同时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按10m/kg/d).10周左右剖杀大鼠,经摘眼球取血,立即离心分离血清,按血清检查要求保存待检;放免法检测血清IL-8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IL-8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血清IL-8的含量,从而有效地防治大鼠的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味喉科六味汤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膨胀海绵鼻腔填塞联合香烟雾化的方法,制备大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模型,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加味喉科六味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均为10只。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处理15 d后,记录各组大鼠鼻部症状总评分,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明显增高(P 0. 01),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 0. 01);中药各剂量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P 0. 01)。结论:加味喉科六味汤可有效控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大鼠的症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芩汤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NBS结肠炎组、TNBS+黄芩汤治疗组(1.2 g·kg-1)、TNBS+美沙拉嗪治疗组(10 mL·kg-1,ig),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结肠炎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组分别按设计剂量连续给药1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的水平,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7,IL-17R,IL-23,IL-23R,RORγt的mRNA水平。结果:黄芩汤治疗能有效降低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7(262.75±17.19 ng·L-1和IL-23(56.75±6.20)ng·L-1的蛋白水平,降低结肠组织中IL-17(2.606±0.8),IL-17R(5.33±1.10),IL-23(2.16±0.19),IL-23R(3.34±0.70),RORγt(0.74±0.17)的mRNA水平。结论:黄芩汤能有效的调节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IL-23/IL-17通路,这可能是其治疗结肠炎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芪汤对饮食诱发的代谢综合征(MS)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柴芪汤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芪汤组和罗格列酮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喂养8周,用药组从造模第1天开始给予柴芪汤[5.67 g/(kg·d)]、罗格列酮混悬液[3 mg/(kg·d)]灌胃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血清血糖及胰岛素,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及IL-6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FBG)、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血清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各项指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柴芪汤组与罗格列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柴芪汤组TNF-α及IL-6水平较罗格列酮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芪汤可能通过影响血清TNF-α和IL-6水平而改善MS,早期使用柴芪汤可干预M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IL-17、IL-23、IL-27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和小柴汤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注射Ⅱ型胶原乳化剂的方法建立CIA模型。于首次注射Ⅱ型胶原乳化剂2周后开始,雷公藤多苷组给予雷公藤多苷20 mg/(kg·d)灌胃,小柴胡汤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小柴胡汤9 g/(kg·d)和18 g/(kg·d)灌胃,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连续4周。测量建模1周、2周后和灌胃1周、2周、4周后大鼠关节左右径和前后径,计算灌胃前和灌胃1周、2周、4周后关节炎指数,灌胃4周后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17、IL-23、IL-27水平。结果各给药组灌胃后踝关节肿胀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P均0.05),关节炎指数及血清IL-17、IL-23、IL-27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其中小柴胡汤高剂量组血清IL-17、IL-23、IL-27水平均明显低于小柴胡汤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小柴胡汤可降低CIA大鼠血清IL-17、IL-23、IL-27水平,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月龄大鼠血清IL-2、IL-4、IL-6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月龄大鼠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差异。方法:选择15、2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各10只,以3月龄青年鼠10只为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并计算大鼠胸腺体重指数;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衰老大鼠胸腺体重指数及IL-2、IL-4明显下降,IL-6水平升高SOD、GSH-PX活力下降,MDA含量增高,并且变化与月龄有关。结论:不同月龄大鼠衰老状况各有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应采用不同方法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IL-4、IL-6、IL-10和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40例,放免测定血清标本中IL-4、IL-6、IL-10、雌激素的含量。结果:用药前与用药30d后患者血清中IL-4、IL-6、IL-10含量有差别。结论:葛根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伴有食物不耐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十二指肠黏膜IL-17和IL-23的表达及健脾法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伴有食物不耐受的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健脾法为主的中药,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50mg,日3次,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内镜下取十二指肠黏膜,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IL-17和IL-2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的总有效率(P<0.01);各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两组IL-17、IL-2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IL-17、IL-2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和IL-23参与伴有食物不耐受的D-IBS患者的发病,健脾法治疗伴有食物不耐受的D-IBS有效,有可能通过调节IL-17和IL-23在肠黏膜的表达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Ouyang BS  Che JL  Gao J  Zhang Y  Li J  Yang HZ  Hu TY  Wu YJ  Yang M 《中国针灸》2010,30(10):840-844
目的:探讨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2例)与单纯针刺组(31例)。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配穴方法,穴取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关元、足三里等,电针组在疼痛关节附近选一组阿是穴接电针仪,采用连续波,留针30min,然后针背俞穴,接电针仪,留针15min;单纯针刺组取穴、针法均与电针组相同,只是不予接电针仪。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白介素变化。结果:电针与单纯针刺对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白介素系列IL-1、IL-4、IL-6、IL-10均有较显著的作用(P0.01,P0.05),但从治疗后指标变化的绝对值和改善值来看,电针降低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IL-1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组(均P0.05);升高关节滑液中IL-4作用优于单纯针刺(P0.05);降低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IL-6作用两组基本相当(P0.05),但改善值上外周血中IL-6的变化,电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治疗后在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IL-10升高的绝对值上电针组与单纯针刺组作用基本相当(均P0.05),但其改善值电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均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降低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致炎性IL-1、IL-6的含量,提高抑炎性IL-4、IL-10的含量,改善RA发生、发展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窍鼻炎颗粒联合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AR)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通窍鼻炎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及炎性因子IL-4,IL-6,IL-10水平。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5.4%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喷嚏、流涕、鼻塞及鼻痒等症状积分显著降低,IL-4,IL-6,IL-10水平明显降低,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4%,明显低于对照组18.2%的复发率(P0.05)。结论:通窍鼻炎颗粒联合针刺治疗AR疗效可靠,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且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中IL-4、IL-10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雪亮  肖金鱼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02+1127-1102,1127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血清中的水平。方法建立AA大鼠模型,根据X线片及组织病理学的特点证实造模成功。用ELISA法检测AA大鼠模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含有少量的IL-4、L-10,提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IL-4、IL-10的分泌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8.
氧化苦参碱对TNFα、IL-6和IL-8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黄秀梅  李波 《中成药》2003,25(11):903-906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不同状态下的TNFα、IL-6和IL-8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作为过度炎症反应的体外模型,用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作为炎症反应的体内模型,采用生物学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体外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局部炎症渗出液中TNFα、IL-6和IL-8。结果:氧化苦参碱对体外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局部炎症渗出液中TNFα、IL-6和IL-8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氧化苦参碱的抗炎免疫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早期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4,(10)
目的探讨黄芩汤(黄芩和甘草)对哮喘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表达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布地奈德组、黄芩汤组,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加激发法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分类计数外周血炎症细胞,采用HE染色评价各组大鼠气道炎症程度,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7的浓度,免疫组化标记法测量肺部IL-23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明显加重,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7的水平升高,肺部IL-23的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布地奈德组和黄芩汤组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明显减轻,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7的水平降低,肺部IL-23的表达下降(P<0.01);结论黄芩汤和布地奈德可以对抗气道炎症且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但前者大鼠体质量增加相对较快,且性情较平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首发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阿立哌唑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IL-12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3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患者组,经阿立哌唑规范治疗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IL-6、IL-12的含量;同时选择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浆IL-6、IL-1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IL-12水平高于治疗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L-6、IL-12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