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血醛固酮(ALD)及心脏超声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住院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心气阴虚证、心气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五型,采用12导同步Holter检测系统检查,测定HRV时域指标、同时检测血醛固酮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各中医证型组中从心气阴虚证、心气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HRV呈依次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与心气阴虚证、心气阳虚证、气虚血瘀证比较,ALD有升高趋势,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E/A有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ALD、LVEF、FS、E/A均可间接反映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程度及预后,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心脏脚踝脉搏指数(CAVI)的关系。方法选择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例100例,同期选择单纯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44例;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CAVI差异,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例,观察其实证(痰瘀证)与虚证(非痰瘀证)以及痰湿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各证型之间CAVI的差异。结果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CAVI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P〈0.05);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痰瘀证患者CAVI较非痰瘀证患者明显升高(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C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证最高,阴虚火旺最低。结论 CAVI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肪肝常见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12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析分为肝气郁滞型63例、痰湿内阻型34例以及痰瘀阻络型23例,再选择同期健康对照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同证型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肝静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血生化指标。结果:肝郁气滞型以轻度脂肪肝为主、痰湿内阻型以中度脂肪肝为主、痰瘀阻络型以重度脂肪肝为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滞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内径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痰湿内阻型、痰瘀阻络型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内径显著增宽、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肝气郁滞型肝静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痰湿内阻型、痰瘀阻络型较对照组肝静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三种中医证型TC、TG、ATL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痰瘀阻络型TC、TG、ALT显著高于肝气郁滞型以及痰湿内阻型(P0.05),痰湿内阻型显著TC、TG、ALT显著高于肝气郁滞型(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形态学、血流动力学以及生化指标具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表现,能够为患者病情的发展以及预后提供客观的指标,对于进一步认识脂肪肝中医分型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冠脉CT结果将103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17例、单支病变组48例及多支病变组38例,分析三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较多(P〈0.05),单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比例较高(P〈0.05);多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及心气亏虚证较冠状动脉狭窄组明显上升(P〈0.05);痰浊痹阻证IMT值与斑块积分大于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P〈0.05),心气亏虚证斑块积分大于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两组(P〈0.05),显著小于心血瘀阻证(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颈动脉超声结果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观察96例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的变化,其中肝肾阴虚型21例、肝阳上亢型20例、痰湿内阻26例、瘀血内停29例,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高血压病组患者肱动脉充血后内径变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高血压病各证型患者肱动脉充血后内径变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肱动脉充血后内径变化率变化趋势:瘀血内停型、痰湿内阻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正常对照组。结论:(1)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降低。(2)瘀血内停型、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瘀血内停、痰湿内阻与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胺碘酮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不振型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缺血性心脏病房颤(心阳不振型)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心室率的变化与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84.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平均心率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结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不振型房颤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良  李嵩岩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33-1934
目的观察复律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后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判断对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复律汤方,对照组采用美心律,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疗效指数、24h总室性早搏次数及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疗效指数及24h总室性早搏次数、临床疗效及心率变异性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症状积分、24h总室性早搏次数治疗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复律汤方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后室性早搏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后室性早搏患者预后,在临床症状缓解、室性早搏次数减少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美心律(P〈O.05)。结论复律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后室性早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证型的骨髓细胞学特征。方法:收集111例ITP患者,中医辨证分为: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及阴虚内热证4个证组,统计各证组患者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裸核型巨核细胞及成熟淋巴细胞的数据,分析不同证型患者巨核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的特征。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证型间颗粒巨核细胞(X1)、产板巨核细胞(X2)、裸核巨核细胞(X3)、成熟淋巴细胞(X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Logit(P)=-13.002+0.097X1 +0.407X2 +0.147X3+0.137X4。进一步经SLD两两组间比较分析,产板型巨核细胞在瘀血内阻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组与瘀血内阻、血热妄行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与阴虚内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核型巨核细胞在血热妄行组与瘀血内阻、血热妄行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与阴虚内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淋巴细胞在瘀血内阻与阴虚内热、血热妄行与瘀血内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中颗粒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裸核巨核细胞可作为ITP临床辩证分型的客观化依据。ITP患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化瘀生新”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蒋明建 《陕西中医》2011,32(6):665-667
目的:探讨早搏中医分型与年龄、性别、抽烟、饮酒的关系。方法:选择205例早搏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痰火扰心、水饮凌心6型,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有/无抽烟史、饮酒史的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构成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有/无抽烟史、饮酒史的早搏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搏的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抽烟史、饮酒史有关,临床辨证时需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张明妍  李启燕  徐静  张燕  高孝谦 《光明中医》2016,(16):2307-230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身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分类,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清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痰湿质、湿热质的患者吸烟多见,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阴虚质、痰湿质患者糖尿病发病多见,与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MI以痰湿质及湿热质患者较高,与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平和质、特禀质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患者的总胆固醇明显升高,与气虚质、气郁质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1);痰湿质、血瘀质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阳虚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瘀质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明显(P0.01);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平和质、特禀质、气郁质相比明显增厚(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崔英子  邓悦 《环球中医药》2012,(12):889-892
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分析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为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证型。上述证型在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中的分布比例各有侧重,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以气虚血瘀、痰浊壅盛最为常见,心肌梗死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而心力衰竭以阳气亏虚最为多见。在相关证候要素的分布中,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排名前三位的证素为血瘀、气虚、痰浊。心力衰竭的证素排位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结论发现"本虚标实"仍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代谢综合征(MS)常见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的关系,为M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MS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经中医辨证分为气滞湿阻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4种证型,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及研究组各型患者...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的冠心病中医证型地域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近10年国内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域的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有关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并按照不同地域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型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征.结果 10065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排名前8位依次为:痰阻心脉、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阳虚衰、心气不足、气滞血瘀.不同地域证型分布,东北地区多见气虚血瘀证;华北地区多见痰瘀互结证;华东地区多见痰阻心脉证和气虚血瘀证;华中地区多见气虚血瘀及气阴两虚证;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多见痰阻心脉证.结论 近10年国内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实证多见于痰阻心脉、心血瘀阻,虚证多见于气阴两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多见,不同地域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肾阳虚肝郁、肾阴虚肝郁、痰湿阻滞、脾虚血瘀5个类型进行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20.
张春兰  谢丽媛  孟驰 《河南中医》2021,41(1):111-11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诊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为偏头痛组,同时选择200例在本院健康体检、无偏头痛的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辨识,偏头痛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以女性患者为主,偏头痛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偏头痛家族史,且体质量指数、尿酸及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偏头痛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两组体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平和质作为参照,气郁质[OR=11.898,95%CI(4.712,30.044),P<0.001]、阴虚质[OR=8.065,95%CI:3.120~20.849,P<0.001]、痰湿质[OR=6.440,95%CI(2.226,18.635),P=0.001]及瘀血质[OR=10.303,95%CI(3.908,27.160),P<0.001]与偏头痛有显著相关性,而湿热质、特禀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与偏头痛则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结论: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及瘀血质与偏头痛具有独立的正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