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颈椎颈髓损伤后外科治疗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前瞻性比较颈椎颈髓损伤患者在3d内与10~14d内进行外科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32名急性颈椎颈髓损伤的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为早期手术组(3d内手术)和择期手术组(10~14d内手术)。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的Frankel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标准)。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感觉、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Frankel分级的改善程度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择期手术组(P<0.01)。结论:急性颈椎颈髓损伤在3d内进行手术治疗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果优于10~14d内行手术者。因此,颈椎颈髓损伤后应尽可能地早期进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2.
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45例,其中前路手术29例,后路11例,前后路联合5例。随访并比较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均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干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终访时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6级。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应尽早手术减压固定,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1月我科收治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5~62岁,平均40岁。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6例,C级13例,D级4例。根据其影像学表现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4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B级3例,C级6例,D级12例,E级3例。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根据其影像学表现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颈髓挥鞭样损伤病例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和损伤后MR I所示脊髓受压程度的不同,将2004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36例过伸性颈椎损伤患者分成3组:非手术治疗组(8例)、受压不明显者手术组(10例)、受压明显者手术组(18例);比较3组间治疗前后的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改变。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行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手术组均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过伸性颈脊髓损伤尽早手术减压是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凡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MR I提示有颈髓损伤,无论是否有明显脊髓受压者都应早期手术。手术可避免因颈椎管高压和颈椎不稳造成的继发性脊髓损伤,保证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患者62例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设计,对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案,在不干涉临床治疗方案前提下,采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定为:急性脊髓损伤(受伤时间在1周以内),男女不限,年龄限定在18~65岁,根据临床查体结合MRI或CT检查证实为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2000年修订)的A级(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任何运动和感觉功能)或者B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运动功能,但存在感觉功能).所有入选病例均获随访,并分别在受伤入院当时及第1次评估后1、3、6个月采用ASIA分级标准、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价脊髓损伤及恢复情况,分析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18~41岁,平均24岁;A级损伤29例,B级损伤33例.A级损伤中,手术减压患者(手术组)和非手术减压患者(非手术组)的感觉、运动ASIA评分及FIM评分比值在术后各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损伤中,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的比值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组患者中,减压手术在伤后8 h以内(≤8 h)进行者,术前和术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比值与在伤后8 h以外(>8 h)进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级损伤,手术减压时间点的选择对损伤的脊髓功能恢复影响差别不大,考虑到护理的方便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要求,可以选择减压内固定手术;对于B级损伤,应该尽早进行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10例;JOA评分平均5.5±3.5分.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依据术前、术后Frail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l一4个等级.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个月时JOA评分为12.2±3.2分,改善率为59.9%±17.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3.6分.改善率为68.0%±17.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的恢复时效、优势、手术技巧等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开展的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9~76岁,平均(54.6±8.6)岁。颈椎伸展压缩型损伤16例,伸展牵张型损伤2例。记录术前及术后1、2、3、6、12、18个月门诊复查随访时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感觉、运动评分,通过与术前对比评估该术式是否有效,比较术后ASIA感觉、运动评分并评价恢复时效性。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7±3.1)个月。术后1、2、3、6、12、18个月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12个月与6个月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疗效显著,术后6个月内恢复效果最快,12个月及以后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SIA标准在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ASIA标准对13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8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逆转为不完全性损伤,77例无逆转者随访时ASIA感觉、运动评分有明显增加。57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完全性损伤患者。结论: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可能逆转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并且可有明显节段性神经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中,ASIA感觉、运动评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实施早期、综合的康复锻炼与治疗对于患者肢体运动水平、日常生活自理水平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急性创伤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acute traumatic cervical cord syndrome,ATCCS)46例患者资料,其中接受前路脊髓减压手术(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8例,后路脊髓减压椎管成形术29例,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术后治疗方案具体分为早期及中后期康复治疗,包括对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患者心理测评与治疗。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分级、ASIA感觉运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进行康复效果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6~53个月,平均时间13.6个月。随访至6个月时,MBI评分以及HAMD评分就已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P0.01);随访至12个月时,ASIA感觉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ASIA运动评分较治疗前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对于ATCCS患者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早期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康复、患肢功能重塑及实现家庭社会生活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Zero-P)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4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8岁。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5例,C级18例,D级5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零切迹椎间融合术,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记录Fran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除3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1~4个等级。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5.3±1.5)分,改善率为(56.8±15.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8±1.5)分,改善率为(66.0±13.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疗效确切,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简称 Zero-P 系统)治疗颈椎病及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4例颈椎病患者(16节段)和5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5节段)采用 Zero-P 系统进行减压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颈椎病患者采用 JOA 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55~120(75±16)min;术中出血量为50~450(150±85)ml。术后11例出现吞咽困难,2~5 d 基本恢复,未出现其他早期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3年6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颈椎病患者 JOA 评分改善率为72.7%,其中优9例,良3例,中2例;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 分级均为 E 级。影像学资料提示术后椎间融合良好,未出现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仅需处理椎间盘的颈椎前路手术采用 Zero-P 系统进行减压固定,可以取得早期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应注意患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非手术治疗与早期外科干预在治疗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09-03-2012-10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例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激素脱水及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26例于伤后72 h内行手术治疗,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随访各时间点的ASIA运动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早期手术干预组术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ASIA运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治疗与早期手术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早期外科干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锋  倪建平 《中国骨伤》2013,26(6):508-5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采用手术治疗(7例)和保守治疗(1例)的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男性,年龄27~49岁,平均41岁。所有骨折经CT、MRI证实,其中6例骨折伴脊髓损伤症状。1例采用头颈胸支具保守治疗,其余7例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5例)、单纯后路(1例)和联合前后路(1例);术后随访根据CT等影像学检查骨折融合情况,并根据Frankel分级的改变来评估脊髓损伤是否改善。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18个月。7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患者(3例)术后随访仍无脊髓神经损伤,脊髓损伤患者(5例)术后随访各获得不同程度恢复。7例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级,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随访中)。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是一种相对特殊性的损伤,容易发生骨折移位损伤颈髓,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则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15.
SCOFIX器械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SCOFIX器械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SCOFIX器械治疗的42例脊柱多节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感觉和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的术后矫正率、随访时丢失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ASIA分级提高1~2级,B、C级随访时与术前感觉及运动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分别平均提高18.3分和13.9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矫正率为94.1%,随访时丢失率为8.0%。SCOFIX器械固定良好,无断钉及松动。结论:SCOFIX器械复位简便,适用于胸腰椎各个部位长、短节段的复位与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并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急诊行颈椎前路手术,对损伤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B级8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2例无恢复;C级23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8例;D级14例均恢复至E级。2例术后3 d出现坠积性肺炎,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颈髓前方受压,单节段或双节段致压的19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组),对颈髓后方受压,多节段受累伴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的16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路组)。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6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可见前路组均获骨性融合,后路组无再关门、断轴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前路组及后路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8.9%和54.5%;ASIA分级由术前B级3例、C级17例、D级15例恢复至术后C级2例、D级18例、E级15例,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根据颈髓受压来源、受累节段及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患者行常规 X线摄片、CT扫描及 MRI检查。结果 常规 X线摄片及 CT扫描均不能确切了解颈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机理。根据 MRI检查分为两种类型 ,a)颈椎间盘突出颈脊髓损伤型 ,本组 6 2例。4 9例脊髓受压明显者予以手术治疗 ,13例脊髓受压较轻者予以非手术治疗。b)无颈椎间盘突出颈脊髓损伤型 ,13例均予以非手术治疗。随访 6 7例 ,随访时间 1~ 10 a,平均 4 a,除2例 Frankel A级、1例 Frankel B级无恢复外 ,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尽早行 MRI检查 ,以明确临床类型。对颈脊髓受压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者 ,应尽早手术治疗 ,对无颈椎间盘突出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等非手术治疗 ,亦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31-1434
[目的]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联合颈椎间盘微创消融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本院脊柱微创中心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变患者96例,根据手术适应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随访。[结果]9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术后ASIA、VAS和JO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椎间盘微创消融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减少了融合节段,降低了相邻节段间盘的退变率及不稳率,临床效果好,术后远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51-145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6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9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4例,D级8例。根据骨折类型、脱位程度、脊髓受压评估情况、是否存在关节突骨折及交锁或者前后复合体损伤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4例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术前经颅骨牵引可复位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7例颈椎脱位伴小关节骨折或脱位但不伴明显前中柱损伤者采用后路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例颈椎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椎小关节脱位交锁、术前经大重量颅骨牵引不能复位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估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4~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而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多于前路手术组(P<0.05);除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2级。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均能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应根据颈椎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