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考察酸浆种质资源分布情况。方法直接到酸浆种质分布区域调查收集种质材料,用GPS仪精确定位采样点的地理位置,测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对于所采集的每一份种质样本做好详细的记录。结果共进行考察点为95个,其中收集到了酸浆种质的采集点为63个,采集点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结论酸浆的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东北三省的酸浆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实地调查,依据宿萼及果实的形态差异,可以划分为多个种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椎弓根钉内固定与传统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6诊治的3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22例采用较3D打印椎弓根定位-定向导板辅助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传统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置钉时间、穿刺次数、末次随访置钉优良率与椎弓根钉松动率。结果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观察组置钉时间较对照组短,穿刺次数较对照组少,末次随访时弓根钉置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椎弓根钉松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椎弓根定位-定向导板辅助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可以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度,节约置钉时间,减少术中椎弓根钉穿刺次数,提高置钉优良率,减少术后螺钉松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22例,包括肩袖全层破裂16例,关节囊侧部分损伤4例,其中2例转化为肩袖全层破裂,按全层破裂处理,另2例浅层部分损伤和2例滑囊侧部分损伤仅行关节镜下清创。肩袖全层破裂在关节镜引导下准确定位,辅助小切口行彻底肩峰下减压,双排锚钉修复全层损伤肩袖。合并SLAP损伤7例。结果本组除1例肩袖损伤合并Ⅱ型SLAP损伤患者行双固定螺钉镜下修复手术时间为120 min外,其余21例手术时间平均62(51~70)min,其中行肩峰成形及肩袖修复时间平均17(12~20)min。辅助小切口平均2.8(2~3.5)cm。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肢体明显肿胀、液体渗漏等情况。术后随访平均13.2(10~18)个月。术后10月随访:ASES评分平均(91.0±12.5)分,较术前(57.2±9.6)分显著提高(P<0.05),其中优1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UCLA评分平均(33.2±3.5)分,较术前(12.9±3.8)分显著提高(P<0.05),其中优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具有诊断全面、准确、微创、康复快的优点,临床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人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性和变异情况。方法采集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呼吸道标本248份,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多种呼吸道病毒,对检测出的HBoV阳性标本和2015 — 2018年本实验室留存的HBoV阳性标本,扩增VP1及VP2基因全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比较,利用DNAStar和MEGA软件进行拼接并绘制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248份标本中6.05%(15/248)为HBoV阳性,阳性患儿的年龄6个月至4岁,所有感染者均为肺炎或支气管炎,10月和11月阳性检出率最高。 测序成功的17株HBoV均属于HBoV-1型,以其中的Ⅰb簇流行为主,但同时也有Ⅰa簇和其他簇存在,天津地区毒株间以及与标准株ST2和ST1间的核酸同源性非常高,为97.9%~100.0%,蛋白质在影响抗原性的主要区域总共有6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结论天津地区HBoV流行高峰期为10月和11月,HBoV流行株以Ⅰb簇为主,基因特性较为稳定,但仍有个别关键位点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两面针药材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溶剂、用量、浓度及PH值作为优选因素,以两面针中的氯化两面针碱提取量和出膏率作为定量指标,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80%,加醇量为8倍,提取2次,每次提取2 h,加入0.1 mol/L盐酸调乙醇pH至5,出膏率和有效成分提取率比较高,重现性好。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大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及铁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5例脑出血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及铁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转铁蛋白及铁蛋白水平与脑出血量和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转铁蛋白在脑出血发病后24h内迅速升高(P<0.05),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P<0.05),随后缓慢下降,发病第7天已接近对照组水平(P >0.05),第1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发病2d内无显著变化,然后逐渐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水平(P<0.05),随后在高水平持续较长时间,在第21天仍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与血清铁蛋白水平(第3天)呈正相关(r=0.654、0.514,均P<0.01),但与24h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无相关性(P >0.05).结论 血清转铁蛋白和铁蛋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过量铁离子的清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池继敏  邹明 《四川医学》2011,32(4):590-592
目的探讨年龄及性别因素对腺苷脱氨酶测定值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近3年来共计24163例腺苷脱氨酶检测数据,分别统计其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条件下的均值和标准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腺苷脱氨酶测定值与年龄具有线性相关性(P〈0.05),且同一年龄段男女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脱氨酶测定值受年龄的影响:30岁前为负相关,30岁后为正相关;同时受性别的影响:儿童期基本无差异,中青年期男性高于女性,老年期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刘英  邹明  孙进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8):876-878
目的探讨利普刀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期间的912例经妇科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宫颈疾病的患者采用利普刀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行宫颈锥切手术。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随访术后宫颈恢复情况。结果利普刀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成功率为98.78%。手术时间为4~20 min,平均5.4 min。术后病理检查结果898份与术前宫颈细胞涂片、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结果相符,占98.90%。912例患者中,术后2个月复查,879例宫颈恢复正常大小,外观宫颈光滑,10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原位癌,2例为早期浸润癌。此12例再次行利普刀术,2个月后复查宫颈恢复正常,1例术后随访发生宫颈粘连,给予分粘后,病人未再复诊而失访。结论利普刀治疗宫颈疾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肯定等优点,且能完整地保留病理标本,对早期诊断宫颈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宫颈疾病的首选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模型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G-CSF抗炎作用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G-CSF治疗组,每组各18只大鼠.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2h和12h,G-CSF治疗组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皮下注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24h、7d、14d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取脑,免疫组化染色计数TNF-ot、IL-1β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NF-κB/IκBα蛋白含量.结果 脑出血灶周组织中的IL-1β阳性细胞和TNF-α阳性细胞在出血24h后最多,7d、14d较前下降.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IL-1β和TNF-α阳性细胞数在24h和7d时下降明显,差异显著性(P<0.01),而14d下降不明显;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24h时NF-κB表达减少而IκB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通过NF-κB途径,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NF-α、IL-1β的生成,发挥抗炎症作用从而在脑出血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