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通过JOA评分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7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1.34±4.18)min,术中出血量(38.34±2.16)m L。均未发生损伤脊髓神经、食管、气管,切口感染、脑脊液漏以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1~2 a的随访,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颈椎X线检查,均达到植骨融合,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导致二次手术;无吞咽困难、内固定松动、断裂、金属过敏等现象。末次随访依据Odom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15%。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
双钢板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4.
早期减压Window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减压和Window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Window钢板对38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本组在伤后24h内手术者12例,伤后24~72h手术者20例,伤后72h~1月手术者6例。患者神经功能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系统分级法,其中7例患者为完全性脊髓损伤,31例为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平均年龄是35.5岁(16~69岁),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60个月)。结果手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38例患者中36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是94.7%。术后椎间高度及生理弯曲维持满意,无1例发生内固定器械并发症。24h减压组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56级,24~72h减压组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0.82级,72h~1月延迟减压组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0.64级;24h减压组与24~72h减压组和72h~1月延迟减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19〈0.05)。结论采用Window钢板对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患者行颈椎间融合,能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愈合率高,有效地维护了伤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手术减压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延期减压同样也能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结果。我们建议对于颈脊髓不完全损伤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应急诊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接骨板内固定在增加融合率的同时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5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使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B组18例使用Zero-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术后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B组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融合率均无显著差异(P〉O.05)。但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尸〈0.05)。结论:Zero-P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吞咽不适的发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Zero-P)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4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8岁。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5例,C级18例,D级5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零切迹椎间融合术,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记录Fran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除3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1~4个等级。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5.3±1.5)分,改善率为(56.8±15.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8±1.5)分,改善率为(66.0±13.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疗效确切,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前路钢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前路钢板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33例行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或骨折椎体次全切除髂骨取骨植骨Cordman或Zephir钢板固定。结果随访12周~2年,内固定稳定,颈前植骨于12~16周骨性愈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固定节段稳定性维持良好。15例不全性脊髓损伤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18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可获得彻底减压、即刻稳定性、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曲度,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采用Zero-P与颈椎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1例, A组中36例采用Zero-P,B组中35例采用前路钢板。于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评估影像学检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每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 A组和B组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分别为13.9%和34.3%,A组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和SWAL-QOL评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Zero-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吞咽不适相关并发症上较前路钢板存在明显优势。因此,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可以首先考虑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减压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6个月。56例患者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并发症,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提高5.78分,取得满意疗效;前路术式与后路术式在改善脊髓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和后路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能使损伤节段获得即刻、坚强的稳定,解除颈髓压迫,为颈髓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测量正常人的颈椎管容积及脊髓的体积,并探讨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正常人20名,排除退变、畸形和对扫描发生恐惧者4名,利用MRI无间隔梯度扰像回波序列方式分别扫描并测量过屈、中立、过伸位下各颈椎椎管容积和脊髓的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过屈、中立、过伸三种体位下正常人的颈椎管容积改变趋势为V过屈V中立V过伸,且三个体位下的容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三种体位下的枕骨大孔下缘至颈:椎体下缘节段的椎管容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中立和过伸位下脊髓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段脊髓的体积约10.69±0.56cm3.结论 颈椎由过屈向过伸动态变化过程中,颈椎管的容积是逐渐减小的,且颈椎管容积的改变主要发生在颈3~颈7节段;但颈段脊髓的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脊髓的形态和在椎管内的位置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后路固定颈前路鼻内镜辅助病灶清除治疗上颈椎结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颈前路鼻内镜辅助病灶清除治疗上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上颈椎结核12例,均先行后路上颈椎侧块螺钉及颅骨钉棒系统固定及植骨,其中4例寰椎并枢椎结核行枕颈融合者植骨于枕颈部,8例枢椎结核仅在寰枢椎间植骨再行前路鼻内镜辅助结核灶清除。结果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均得到满意重建,经术中镜下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结核病灶全部清除。手术时间160~250(198±27)min;术中出血量300~500(388±61)ml。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无脑脊液漏发生。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8~14(10±2)分提高至10~16(14±2)分。结论后路融合可使颈椎获得较好稳定性,前路鼻内镜下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此术式治疗上颈椎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4.
1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肿块3个月余入院。查体:颈部下段左侧明显肿胀,可触及约5cm×4cm×4cm的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不明显,与皮下无粘连。局部无压痛及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以左右侧弯活动受限明显,末梢感觉正常,四肢活动正常。病理征阴性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5年2月间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时,36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优良率达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倒置嵌夹式植骨(简称倒嵌式植骨)方式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中,以利于固定与融合。方法 对125例颈椎损伤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方减压后,将骨窗上下端修整成燕尾形槽,然后把自体髂骨的骨块制成梯形,在牵引或撑开器作用下,倒置嵌夹在槽内,完成植骨固定。结果 93例随访6个月~7年,均无移植骨向前脱出和向后移位,术后3个月摄X线片显示椎间高度无丢失、颈椎保持前屈曲度,骨块完全融合。结论 倒嵌式植骨稳定性好,符合脊柱中柱承重的生物力学原理,屈伸不受影响,剪力小,稳定性强,不需内固定,融合质量高,有利于颈椎的稳定性重构和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8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经复查原始X线颈椎侧位片,并按照颈椎管矢状中径与颈椎体矢状中径比值法进行重新测量。其中手术患者24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16例。结果 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3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前路手术随访3例中,有2例加重,再行后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后路手术随访6例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因前方巨大间盘突出并骨化,再行前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另1例术后部分改善。结论 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可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采用新型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3月采用颈椎新型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1例患者共61个颈椎节段的相关资料,男22例,女19例;年龄37~77岁,平均57.6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颈部疼痛,在X线片或CT片上测量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4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3个月。手术时间平均(65.4±7.3)min/节段。术中出血量平均(18.6±2.4)ml/节段、术中透视次数平均(4.84±1.27)次。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由术前(9.26±0.94)分提高到(14.08±1.33)分(P<0.01),VAS评分由术前(4.97±1.25)分降低到(1.86±1.06)分(P<0.01),Cobb角由术前(13.15±4.87)°提高到(23.25±3.79)°(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5.83±1.12)mm提高到(8.33±1.37)mm(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全部融合。没有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颈椎新型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固,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并发症少,融合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以解除脊髓压迫,增加受损椎体稳定性,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方法 前路手术去除椎间盘和骨赘,。扩大椎间孔,植入髂骨块。后路手术可去除椎板减压并行钢丝固定。结果 15例患者随访1-4年,JOA评分术前4-12分,术后提高到8-17分,恢复率约60%-100%。结论早期手术可使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得到满意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上颈椎全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上颈椎全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的疗效。方法5例上颈椎肿瘤患者一次性行前后路肿瘤切除术,先行后路肿瘤切除、Cervifix内固定枕颈融合,再行前路劈开下颌骨经咽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根据Frankel分级,3例由术前D级恢复到E级,1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级,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1例术后30个月复发。结论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上颈椎肿瘤切除术,可清楚显露上颈椎肿瘤,便于较大范围肿瘤切除,彻底减压,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