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女患者,16岁,发现左颈部包块3年,伴间断性头痛3月,于1999年2月23日入院。查体:心率84次/min,血压16.0/9.0kPa(120/70mmHg)。左颈部可扪及一包块,质韧,固定,无压痛,上至乳突,下至锁骨上窝。左软腭稍下陷,悬雍垂右偏,咽反射迟钝,饮水偶有呛咳。颈静脉孔X线断层示左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面瘫1例;脑脊液鼻漏3例,再次手术修补1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8~60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好转,无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其是伴有明显的颈部扩展者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3.
血管包裹法治疗颈静脉扩张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资料男性,5岁;右侧颈部用力憋气及大声喊叫时出现皮下包块半个月。体格检查:右侧颈部较左侧稍有肿胀,做V alsalva动作时肿胀明显,约3cm×2cm大小,呈囊状,边界清楚,质软,无明显搏动;安静时包块消失,体位实验(+)。术前行彩超、M RI、M RA及D SA检查,确诊颈静脉扩张(图1~3)。全麻下手术,术中见扩张的颈内静脉(图4),约为正常血管直径的2倍,有震颤感,其内血流较快,全长约6cm。以临时阻断夹夹闭颈内静脉的远心端,将修剪好的人造血管包裹于扩张静脉表面,用7-0无创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形成人工血管鞘,包裹扩张的颈内静脉(图5),并将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1岁,1975年元月发现左枕部一约0.5×1cm 大小搏动性包块,无红肿压痛。78年左颞部亦发现同性质的包块,且逐渐增大。85年9月18日入院,曾行左枕部包块切除及畸形血管团结扎术,包块消失。88年7月4日原手术处及右颞枕部又出现性质同前的包块,且逐渐增大至全头皮。包块处头皮破损及出血多,且不易控制。于88年7月15日入我院。查体:全头皮明显高起2cm,双颞、枕、顶部有大小不等5个包块,并呈条索状相互交织融合,搏动明显。局部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88年7月24日在局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颅内血管未见异常。双侧颈外动脉显影示:双颞、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颅骨尤文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男,22岁,因左额颞部包块进行性增大5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左额颞约10 cm×12 cm大小包块,质软,轻度压痛,边界不清,局部皮肤温度高,表浅静脉怒张。CT示左额颞颅内外占位性病变,颅骨反应性增生,轻度脑水肿(图1)。术中见肿瘤血供丰富,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质硬,部分组织坏死呈白色乳糜状,侵犯颞肌深层及颅骨,颅骨增生,翼点处骨质破坏约1.5 cm×2 cm,头皮下肿瘤通过其与颅内肿瘤相连;颅内肿瘤部分位于蝶骨嵴前后,大部分位于硬脑膜外,广泛侵蚀硬脑膜,向前下至颅前、中窝底,由脑膜中动脉供血。术中分块全切除肿瘤。病理诊断:尤文肉瘤(EW…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例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梭形动脉瘤的诊治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患儿女性,13岁,以“左颈部搏动性包块1年,突然增大2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无颈部外伤、感染病史。入院查体:左颈部近下颌角处可见一3.5cm×6cm包块,随脉搏搏动,听诊无血管杂音。DSA、CTA检查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至近颅底处呈囊袋状扩张,边缘完整。术中见颈内动脉动脉瘤呈梭形,长约6cm,最大径约3cm,将动脉瘤切除后用人工血管(内径6mm)与颈内动脉两断端行端端吻合架桥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结果病理检查见动脉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并粘液变性、玻璃样变性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部钙化。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CTA及彩超检查左颈内动脉形态、走行正常、管腔内血流通畅。结论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十分少见,其常见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外伤及继发于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等,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搏动性包块,可引起脑缺血或动脉瘤破裂致颈部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有切除后用自体或人工血管重建或血管内放置支架等。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头皮动静脉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头外伤后左颞侧搏动性包块伴颞部吹风样杂音1年入院。查体:左颞侧耳前见一3.5cm×2cm×1cm大小的包块,质软,搏动明显,左额颞顶区可见与包块相连的迂曲条索状血管隆起,搏动感强。CT示:左颞侧头皮包块及条索状物呈高密度血管影。MRA示:左颞侧异常扩张的血管闭,动静脉结构紊乱。颅内外血管DSA示:颈内动脉、椎动脉无异常,双侧颈外动脉造影示:左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动静脉瘘,左侧颈外动脉造影见颈外动脉起始段、颞区存在多处瘘口,颞区血管迂曲扩张,与同侧额、顶、枕区交通的静脉异常扩张。临床诊断:头皮动静脉瘘。病人在局麻下行颈外动脉结扎与颞区畸形血管切除瘘口结扎术中,结扎颈外动脉后探查颞侧包块,见包块张力明显降低,搏动明显减弱,迂曲扩张的血管变软,但包块中心区仍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8.
颅骨巨大尤文氏肉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因“间断头痛1年,左侧肢体无力20天”入院。查体:头顶部有一5cm×5cm质软包块,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稍高,腱反射亢进,左侧肢体浅深感觉均减退,Hoffmann征( )。CT检查:右顶叶有一5.5cm×5cm卵圆形略高密度影,上矢状窦被包裹,并向左侧及下方推移。右顶骨X线切线位示右顶骨内板粗糙、不整齐,骨质破坏,板障增厚,密度增高。术前诊断:右顶叶脑膜瘤,颅骨浸润。全脑血管造影见上矢状窦在肿瘤处闭塞。全麻下行开颅探查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帽状腱膜下,与帽状腱膜粘连,呈鱼肉状,质软,血供不丰富,颅骨内…  相似文献   

9.
改良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复杂颈静脉孔区(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高颈部、JF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对C1~C4段高位颈部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其对增加颅外暴露的作用及效果;做迷路后乳突切除,暴露外半规管,轮廓化乙状窦和颈静脉球;充分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研究面神经移位的必要性;随后做外侧枕下颅骨切除,磨除后内侧1/3枕髁,尽可能磨除全部的颈静脉结节.结论 改良后的JF入路可以从上、下、后、外多个角度对JF的充分暴露,能够比较容易完成一期全切颅内外位于JF、枕骨大孔和向高颈位发展的各类肿瘤,还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面神经损伤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原发性多发不同组织学类型肿瘤少见,本文报告三例。例1,50岁,男性。7岁时开始出现癫痫,1984年CT扫描示左顶深部白质有直径1.5cm低密度区,1991年MRI示左顶叶中线处病灶3×3cm伴 轻度占位效应。1992年行左顶开颅切除2×2cm质硬肿瘤,起源于大脑镰,病理诊断为脑膜瘤。术后CT未发现残余肿瘤。术后6月MRI示左顶中线处低信号区,从原手术切口进颅再次切除黄色肿块组织,病理证实为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例2,67岁,女性。  相似文献   

11.
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少见,Marall报告约占颅内占位病变1%。本文2例均行带蒂颞肌瓣贴覆——硬脑膜联合术,疗效甚佳,报告并讨论如下: 例1:男,5岁。因头痛伴左颞隆起2年入院,查体:左颞隆起5.0×4.0×4.0cm;X线平片示左颞骨变薄膨隆。CT示左中颅凹巨大低密度区,CT值与脑脊液相同,颞叶受压后移。全麻下行左颞开颅。术中见巨大白色囊肿位于中颅凹,内壁与侧裂池及鞍上池粘连紧密。抽吸出200ml囊液,完整切除囊壁,打通外侧裂池及鞍上池。将带蒂颞肌瓣内层1/3剥离后止血,并贴覆于脑皮层表面,距骨窗0.5cm处剪除硬膜,其游离端与  相似文献   

12.
囊性脑膜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27岁。以“右上下肢无力半年,反复头痛、呕吐3个月”为主诉于2004年6月入院。查体:右侧肢体腱反射减退,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Babinski(+),CT示:左矢状窦旁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密度均匀,CT值12~18Hu,MRI示:左侧额顶部矢状窦旁见6.0cm×5.0cm×5.0cm长T1与T2信号,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其内可见结节状稍高密度信号病灶。左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向右偏移。增强后见结节状病灶明显强化。在全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左顶叶有一囊性肿瘤,约6.0cm×6.0cm×5.0cm大小。内有淡粉红色囊液,囊腔内左矢状窦旁有一实性肿块,外观呈粉…  相似文献   

13.
颅内不同组织类型的多发性肿瘤很少见。我们收治1例:男,42岁,1987年因“性欲减退阳萎5年,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2月”入院。查体:肥胖外观,双乳房稍大,无溢乳。视力左0.6,右1.0。视野正常。右下肢轻瘫。有巴氏征( )。血PRL9.09nmol/L。蝶鞍断层片示:双鞍底相差3.5mm。CT:蝶鞍略扩大、鞍内一类圆形高密度影、约1.0×1.0×0.9cm~3,稍强化。左额叶一低密度灶,环状强化,约4.0×6.0×3.0km~3。诊断:①  相似文献   

14.
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3)小脑幕脑膜瘤;(4)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5)镰幕脑膜瘤;(6)海绵窦脑膜瘤;(7)乙状窦脑膜瘤;(8)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视肿瘤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根据静脉系统受侵及的程度做不同的处理。结果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6.7%,死亡率为1.7%。结论当脑膜瘤侵及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重要的颅内静脉时,手术处理方法不同。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1病例资料男性,47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20余天”行CT检查示左额叶蛛网膜囊肿。当地医院诊断为“蛛网膜囊肿”。行MR检查示左额叶侧脑室额角前囊性病变,星形细胞瘤不能排除后入我院,查体未见任何明显阳性体征。全麻下行左额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在显微镜下见肿瘤位于囊壁内侧(约0.5cm×0.8cm),质韧,灰红色,部分钙化。囊液透明清亮,囊壁呈蛋黄色瘤质改变,后部与侧脑室相通。全切除肿瘤实质及囊壁,明胶海绵覆盖侧脑室相通处。病理报告:脑膜瘤伴大量砂粒体形成。患者术后痊愈出院。2讨论囊性脑膜瘤发病率很低,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2%~4?rv…  相似文献   

16.
手术切除是良性脑膜瘤治疗的最重要手段 ,术中出血是脑膜瘤手术最棘手的问题。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头高卧位、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或结扎颈外动脉 ,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本文将 13例颅底脑膜瘤术前颈外动脉结扎的体会做一小结。1 一般资料男 5例 (左右蝶骨嵴各 2例 ,中颅窝 1例 ) ,女 8例 (左蝶骨嵴 2例 ,右蝶骨嵴 6例 ,蝶骨嵴脑膜瘤均为外侧型 )。年龄 47~6 9岁 ,头颅CT或 /和头颅MRI示肿瘤大小 :2 5cm× 3cm× 4cm~5cm× 6cm× 6 5cm ,增强CT或MRI示肿瘤强化十分明显 ,4例病人同侧可见头皮静脉轻微怒张 ,病程 3个…  相似文献   

17.
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脑镰矢状窦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起源于矢状窦26例,大脑镰30例,同时累及矢状窦和大脑镰11例。肿瘤主体位于镰窦前1/3段15例,中1/3段41例,后1/3段11例。瘤体大小为3cm×3cm×4cm~11cm×8cm×7cm。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结果肿瘤全切除66例,其中SimpsonⅠ级19例,Ⅱ级47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静脉性脑梗死和严重脑水肿4例,其余病人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9年,肿瘤复发4例(6.0%)。结论全切肿瘤和有效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是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在术中保护主要引流静脉是防止术后静脉性脑梗死和严重脑水肿肿胀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颈静脉回流异常被认为是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 lobal a mnesia,TGA)的病因。既往研 究报道,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期间短暂增高的胸内压或者腹内压主要是通过椎静脉 系统上传及通过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下传,所以通畅的颈内静脉对短暂增高的颅内压 力的释放及脑静脉的回流非常重要。我们假设颈内静脉受压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是TGA发病机制中 的决定性因素。 方法 本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45例TGA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5例健康对照组。利 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包括应用造影剂的增强轴向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axial T1-weighted imaging,Contrast T1)与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TRICKS)及未应用造影剂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评估双侧颈内静脉与左侧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BCV)的形态及横窦(transverse sinus, TS)的不对称性,其中颈内静脉被分成上、中及下段。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TGA者双侧颈内静脉上段(左侧:37.8% vs 17.8%,P =0.0393;右侧:57.8% vs 15.6%,P <0.0012)及左侧头臂静脉(60% vs 8.9%,P <0.0004)中、重度狭窄/闭塞及横窦发育不 良(53.3% vs 31.1%,P =0.0405)的比例显著高。病例组静脉回流的任一部位狭窄/闭塞(包括颈内 静脉或者左侧头臂静脉狭窄/闭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1.1% vs 33.3%,P <0.0004)。MRV显 示病例组左侧横窦的管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小([ 0.31±0.21)cm vs(0.41±0.19)cm,P=0.0290],而 Contrast T1显示病例组左侧横窦的管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此结果与回流静脉存在近心端狭窄/闭 塞相符。 结论 头颈静脉回流障碍是TGA的重要发病机制;双侧颈内静脉和(或)左侧头臂静脉狭窄/闭塞及 横窦发育不良是导致头颈静脉回流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婴儿髓内神经鞘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11个月,因左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3个月于1996年5月10日入院。检查:右侧锁骨以下躯干及右上、下肢皮肤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Ⅲ~Ⅳ级,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颈有抵抗,Kernig征( ),Brudzinski征( )。腰穿奎肯试验完全阻塞,脑脊液常规:淡黄色,半透明,蛋白定性,糖定性 ,蛋白125g/L、细胞数80×106/L。MRI示C5~T1髓内肿瘤。术中见C5~T1脊髓呈梭形膨大,于背侧正中切开脊髓,见肿瘤稍偏左侧,约25cm×0.7cm×0.8cm大小,灰白色,质脆,血供差,边界清楚。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手术次日,左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病人,男性,24岁。汉族,农民。因颅内高压月余,伴右侧动眼神经麻痹,左上肢乏力,神智不清2d于1986—12—24入院。查体:神志朦胧,右侧瞳孔扩大至6mm,光反应消失,左瞳正常。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肢肌力Ⅱ级,余无明显异常。CT示第三脑室肿瘤脑疝形成。迅速术前准备,即日在全麻插管下开颅探查行肿瘤切除术。经右额入路进入侧脑室内,吸出胶样淡黄色液体约200m1,见室间孔扩大,钝性剥离囊壁至第三脑室后部,完整切除。囊肿约10cm×12cm×6cm大小。快速冰冻切片,结果为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出院时病人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动眼神经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