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辽宁和山东两地人体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分离株的形态学及基因型,探讨两地分离株虫体基因差异及其系统发生亲缘关系。方法 采集2例病人感染的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对其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文献比对分析,结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同源序列,对不同地域来源的11个个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结论 经Cox1基因鉴定,2例病人均可确诊为人结膜吸吮线虫病且其感染的虫体均与欧洲种同源(99.1%及99.6%)。两条虫体扩增的Cox1基因碱基存在差异(8/689),但不同地理虫株之间未见明显遗传变异现象(98%~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及时确诊粪类圆线虫感染。 方法 对患者粪便中的 线状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随后提取虫体 DNA,通过 PCR 法检测虫体鉴别分子 COX1 及 18S rRNA,对产物 进行测序比对,鉴别虫体。 结果 形态学观察发现该虫体呈线性,半透明,尾部短,一端较钝,一端尖细,与犬 弓蛔虫、狮弓蛔虫、毛圆线虫属、钩虫及人蛔虫的幼虫相似。 PCR 检测出粪类圆线虫 COX1 及 18S rRNA 阳 性条带。 对扩增产物进一步测序并比对,结果确定该虫体为粪类圆线虫。 结论 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分子 生物学方法可以确诊粪类圆线虫感染,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核糖体 18S rDNA 基因对基氏蠊螨进行分子鉴定。 方法 采集和分离储藏物样本,进行螨类的形态学鉴定。 提取单个螨的基因组 DNA,经 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 COⅠ基因和 18S rDNA 基因,将所获序列进行 Blast 对比。 检索 GenBank 数据库中蠊螨属 18S rDNA 基因序列,利用 Clustal X 1. 83 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MEGA X 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采集的样本经形态和 COⅠ基因双重鉴定为基氏蠊螨。 同时,所选取的 10 个基氏蠊螨的 18S rDNA 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均表现出 A / T 碱基偏向性,与同属的 Blattisocius tarsalis Blattisocius everti 分别有 98. 73%和 98. 94%的同源性。 基于 18S rDNA 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基氏蠊螨与 Blattisocius tarsalis Blattisocius everti 聚为一支。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基氏蠊螨基于 18S rDNA 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方法,为基氏蠊螨的准确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rDNA-ITS基因序列在吸血蠓分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通过PCR扩增获取台湾蠛蠓rDNA-ITS基因,测定分析ITS1和ITS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台湾蠛蠓ITS1和ITS2片段长度分别为310 bp与360 bp,与汤斯维尔铗蠓的同源性最大,分别为71%和9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基于ITS1、ITS2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结果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rDNA-ITS基因序列可作为蠓科昆虫分子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017年采集自重庆地区蚊虫标本携带的病毒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系统发育法进行种类及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库蚊标本来源的病毒阳性分离物 CQFD2017能引起白纹伊蚊细胞C6/36病变,但不能引起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病变。 CQFD2017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20 893 bp, 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毒株位于Nidovirales病毒目Mesoniviridae病毒科的Yichang病毒所在的进化分支,与Yichang病毒(NC_040534)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8.6%,ORF1a和ORF1b区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99.06%和99.15%,因此将该毒株命名为Yichang病毒CQFD2017株。结论 2017年重庆市库蚊标本分离的CQFD2017株为Yichang病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克隆并原核表达 C2 株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ia,简称贾第虫)末端结合蛋白 1(End-bind- ing protein 1,geb1)基因,获得重组 gEB1 蛋白。 方法 由于 geb1 基因无内含子,我们以 C2 株贾第虫基因组为模板,以国际标准株WB 株geb1 基因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引物克隆 geb1 基因,经 NcoⅠ和 XhoⅠ双酶切与原核表达载体 pET-28α(+)连接,转化感受态 E. coli TOP10,经筛选和测序验证后导入大肠杆菌 E. coli Rosetta(DE3),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 gEB1 蛋白表达,产物经 SDS-PAGE 和 Western blot 进行检测和验证。 结果 成功构建了表 达 C2 株贾第虫 geb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pET-28α(+)- gEB1,转化入大肠杆菌 E. coli Rosetta(DE3),重组菌株经 0. 1 mmol / L IPTG ,30℃低温诱导 5 h, SDS-PAGE 和 Western blot 显示,在相对分子量约 29 KDa 的位置出现目的蛋 白条带,与理论值一致。 结论 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 gEB1 蛋白,为 gEB1 蛋白的功能研究和抗体制备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7.
青海不同株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青海牦牛株在藏羊株细粒棘球绦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析大部分虫体顶突缺乏微毛构成的顶部,体表散在很短的柱状或棘状微毛,并存在大量微孔;牦牛株虫在生殖孔周围具有盘状突起,藏羊株虫体则否;两株虫体生殖孔周围均密布感觉乳突;牦牛株虫体雄茎表面密布绒线状细长微毛,藏羊株虫体雄茎表面极少或缺乏微毛,两株虫体雄茎顶端均有细长丝状物自雄茎口伸出,由此可见,青海两株虫体的体表结构既有相似之处,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完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asus)的分子分类学体系,提供更优化的种间和种内遗传标记基因。方法 在内蒙古地区采集患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和肝包虫病患者棘球蚴。采用提取虫体DNA的方法,扩增线粒体NADH脱氢酶1(nad1)基因并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MEGA4.0软件进行自居检验。结果 细粒棘球蚴DNA 扩增出的羊株、人株nad1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895 bp。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nad1序列与加拿大棘球绦虫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为86.5%;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nad1序列与加拿大棘球绦虫位于同一分支,自展值(Boostrap)最高,为100%。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nad1序列所属分支与裂头目、裂头科Diplogonoporus balaenopterae所属分支相隔最远。结论 nad1基因有较高保守性,同时也存在种间差异,可广泛应用于研究细粒棘球绦虫的种间和种内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了解临床腹泻患者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以2014年5-7月上海市某医院临床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粪便样本95份,进行卢戈氏碘液染色,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贾第虫包囊。采用巢式PCR法扩增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tpi),扩增产物测序后用BLAST、Clustal X 1.83和MEGA6.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1例腹泻患者感染贾第虫,阳性检出率为1.05%。其粪便样本经卢戈氏碘液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清晰的包囊。对样本进行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约为530 bp,测序结果显示为贾第虫。经序列比对分析,并以tpi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分离株为集聚体B,与已报道的人源贾第虫分离株(KF271445)同源性为100%。结论临床腹泻患者中存在贾第虫感染,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贾第虫基因型特点及贾第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75 min后 ,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当孵育于含吡喹酮 3.2× 10 - 4m ol/ L的 MEM中 75 m 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 ;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 11.5 % - 16 .0 %和 32 .7% - 36 .5 %。孵育于含吡喹酮 8× 10 - 4m ol/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 4 8.3% - 5 0 .0 %和 5 7.9% - 6 3.6 %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2 2 .4 % - 2 5 .9%和 38.5 % - 4 8.3% ;75 min后 ,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 13.3%- 17.3% ,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 0。孵育于含吡喹酮 1.6× 10 - 3m ol/ 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11.1% - 19.6 %和 2 7.5 % - 2 9.9%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 0。结论 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 MEM中不同时间后 ,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 ;雌虫的存活率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 PCR-RFLP 方法检测疟原虫,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 2010-2018 年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患者血样。 根据 4 种人疟原虫线粒体细胞色素 b(Cytb)基因属、种特异位点,设计 1 组疟原虫属特异性公共引物。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 DNA,巢式 PCR 扩增得到产物后,用限制性内切酶 AluⅠ进行酶切,不同种疟原虫将产生特异性的酶切条带,建立 PCR-RFLP 检测方法。 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与巢式 PCR 相比较,评价其应用价值。 结果 PCR-RFLP 检测恶性疟、三日疟、间日疟和卵形疟血样(包括 curtisi 亚种和 wallikeri 亚种),最低检出阈值分别为 2. 5、2、3. 6、4、1. 5 个虫 / μL 血。 共检测 121 份疟疾血样和 45 份健康人血样,巢式 PCR 检出阳性 115 份,PCR-RFLP 方法检出阳性 118 份,灵敏度分别为 95. 0%和 97. 5%,结果一致性较好( Kappa值 = 0. 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 8,P>0. 05)。 PCR-RFLP 分别检测日本血吸虫、利氏曼原虫、隐孢子虫样品无任何扩增条带产生,均为阴性。 结论 建立的 PCR-RFLP 方法实验流程相对简单,且检出阈值低,敏感度、特异度高,检测结果易于判断,是一种新的疟原虫核酸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红带锥蝽在广东省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选取粤西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8 个地市共23 个县(市、区)开展调查,采取光诱法和人诱法进行搜捕。对捕获的锥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锥蝽基因组DNA,PCR 扩增细胞色素b(Cytb)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调查共捕获红带锥蝽273 只,其中若虫36 只,成虫237 只,分布在广东省的8 个地市共23 个县(市、区)。经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采集到的锥蝽为红带锥蝽,与广西合浦红带锥蝽Cytb 基因(GenBank: MH368018. 1)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4. 91%。调查共收集到9 起锥蝽叮咬人的事件报告。结论 红带锥蝽广泛分布于广东省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居民被叮咬的事件时有发生,应加强对红带锥蝽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安徽省休宁县并殖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境内主要水系长度及途经范围,选取分布在率水水系的溪口镇杭溪村、碜溪村,鹤城镇渔塘村,汪村镇汪村和山斗镇山斗村,以及横江水系的蓝田镇儒村共 5 个乡镇 6 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溪蟹、人群和犬的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6 个调查点共捕获溪蟹 324 只,其中 65 只感染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 20. 06%;横江水系调查村溪蟹感染率高于率水水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7. 802,P<0. 05)。 汪村和儒村共检测 515 人,其中阳性 39 人,人群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 7. 57%,不同性别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 614,P>0. 05);汪村、儒村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 124,P>0. 05);≥35 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35 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 969,P<0. 05)。 汪村和儒村的犬粪中均检测到卫氏并殖吸虫虫卵,检出率为 19. 23%(5 / 26)。 结论 安徽省休宁县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等级为Ⅲ级。 应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提高防控意识,做好犬类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并殖吸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不同地理株及实验室不同抗性品系淡色库蚊及5种常见蚊种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方法 采用山东省济南、济宁、青岛等地现场采集及实验室选育的淡色库蚊成蚊,以济宁市现场采集的5种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作为样本,PCR扩增mtDNA?COⅠ基因并测序,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PCR特异扩增8个不同地理株及4个实验室抗性品系的淡色库蚊mtDNA?COⅠ区域,获得长度均为528 bp的扩增片段,A+T含量为67.4%,存在两个变异位点。不同地理株淡色库蚊mtDNA?COⅠ基因同源性为99.95%,不同抗性品系淡色库蚊基因序列相同,所有蚊虫COⅠ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5种常见蚊虫的mtDNA?COⅠ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28 bp,有408个保守位点,120个变异位点,42个简约信息位点,78个单态位点,A+T含量为65.7%~68.0%,同源性分析发现蚊种间基因同源性为86.17%~92.05%,所有蚊虫的COⅠ基因分子鉴定与其形态学相吻合。系统进化关系显示,同种和同属之间呈明显的聚集,但阿蚊属成单独的分支,与其他蚊种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线粒体COⅠ作为不同地理株及实验室不同品系淡色库蚊的遗传进化分子标记不够理想,但该基因具有种间和属间特异性,可用于蚊虫属和种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灵敏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 方法 以华支睾吸虫 ITS2 基因序列为靶序列,合成 Cs-1、Cs-2、Cs-3 三组 LAMP 引物体系。 以华支睾吸虫囊蚴 DNA 样本为模板,日本血吸虫成虫、带绦虫成虫、蛔虫虫卵及其他吸虫囊蚴 DNA 样本为参考,比较三组引物体系的特异度;以不同浓度的华支睾吸虫成虫基因组 DNA 为模板,比较三组引物体系的灵敏度;用 LAMP 法及 PCR 法平行检测 16 份华支睾吸虫囊蚴样本和 23 份其他吸虫囊蚴样本,评价 LAMP 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三组引物体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以 Cs-3 为最优,以其建立的 LAMP 法反应体系,检测华支睾吸虫成虫 DNA 的最低检出浓度可达到 3. 33×10-4ng / μL,敏感性和特异性与 PCR 法一致,均为 100%。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囊蚴的 LAMP 方法,为淡水鱼寄生虫病监测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合肥市某口岸职工食堂储粮间粉螨孳生情况。 方法 采集合肥市某口岸 2 个职工食堂储粮间的地脚粉和地脚米样本,每个储粮间采集 10 份样本,其中地脚米 5 份,地脚粉 5 份。 用直接镜检法分离样本中的粉螨,制作成玻片标本,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并进行螨种鉴定及计数。 结果 20 份样本中均检出粉螨,检出率为100%;共检出 5 种粉螨,即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纳氏皱皮螨(Suidasia nesbitti)、害嗜鳞螨(Lepidoglyphus destructor)、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和屋尘螨(D. pteronyssinus);共分离出粉螨 986 只,平均孳生密度为 4. 93 只 / g,地脚粉样本中粉螨的平均孳生密度高于地脚米样本,腐食酪螨的平均孳生密度最高,为 2. 18 只 / g。结论 合肥市某口岸职工食堂储粮间均有粉螨孳生,应加强对粉螨的防制,预防人体螨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a, STb)和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Ⅰ, LT-Ⅱ)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参照文献合成四对可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耐热肠毒素基因(estA、estB)和不耐热肠毒素基因(elt-Ⅰ、elt-Ⅱ)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敏感性、特异性试验和临床样品检测,建立检测大肠杆菌肠毒素的多重PCR方法。结果 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特异性扩增出estA(229 bp)、estB(480 bp)、elt-Ⅰ(605 bp)和elt-Ⅱ(300 bp)基因片段,最低检出量分别为2.55×101 CFU/μL、2×101 CFU/μL、2×101 CFU/μL和2.47×103 CFU/μL。从22株大肠杆菌分离株中检测到estA基因(2/22),elt-Ⅱ基因(3/22),未检测到estB和elt-Ⅰ基因,检测结果与常规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建立了检测大肠杆菌肠毒素基因(estA、estB、elt-Ⅰ和elt-Ⅱ)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满足对细菌培养物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常见 9 种蚊虫核糖体 DNA 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rDNA-ITS2 )基因序列特征,为蚊虫种类分 子鉴定方法探讨提供依据。 方法 在山东省济宁市采集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中 华按蚊、骚扰阿蚊、常型曼蚊和黄色柯蚊成蚊,形态学种类鉴定后,提取上述 9 种蚊虫 DNA,PCR 扩增 rDNA-ITS2 基 因并测序;在 GenBank 中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 Bioedit 7. 0 软件及 DNAMAN 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通过 DNASTAR、ClustalX 1. 81 和 Mega6 软件分析列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系统发生关系。 结果 9 种蚊虫的 rDNA- ITS2 长度在 343 bp 与 577 bp 之间,共有 59 个保守位点、449 个变异位点、235 个简约信息位点和 191 个单态位点,9 种蚊虫种间序列同源性为 28. 21% ~ 53. 76%;所有蚊虫的 rDNA-ITS2 基因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吻合率 100%,库 蚊属的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二带喙库蚊聚成一类,伊纹属的白纹伊蚊和刺扰伊蚊聚成一类,不同种蚊虫为独立 分支。 结论 核糖体 DNA 第二内转录间隔( rDNA-ITS2 )基因可用于蚊虫属和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结论 闽江流域部分地区溪蟹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群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分别从安徽省山丘型流行区(池州市石台县)和湖沼型流行区(安庆市大观区、铜陵市枞阳县)采集钉螺,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50±3)条尾蚴。 35 d 后解剖小鼠,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提取成虫 DNA,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成虫的线粒体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1(ND1)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 COⅠ)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 Dnasp6. 0 和 Mega X 分析所得序列基本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作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样本的 ND1 基因序列存在 15 个变异位点,COⅠ序列存在 74 个变异位点;ND1 基因和 COⅠ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 0. 004 7、0. 017 3,样本间 COⅠ基因序列差异高于 ND1 基因;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 ND1 基因和 COⅠ 基因的变异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Pi)均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样本。 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在 ND1 系统进化树中与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聚集在一起,而在 COⅠ基因系统进化树中单独成簇。 结论 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日本血吸虫样本群体的基因多样性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群体的 COⅠ基因存在遗传分化,而 ND1 基因尚未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