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BE-LIF)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8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1例,其中23例采用UBE-LIF治疗(UBE-LIF组),2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1 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末次随访时观察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UBE-LIF组较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后CK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2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UBE-LIF组(87.0%)和MIS-TLIF组(92.9%)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BE-LIF和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相似,表明UBE-LIF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MIS-TLIF同样有效。然而,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是当前UBE技术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进步,UBE技术可能成为腰椎融合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用PETD治疗的58例单节段LS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V”区解剖引导的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血管损伤等)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3.54±0.56)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VAS评分、ODI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增加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LSS与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疗效相当,并可减少穿刺次数和成形扩张操作次数,减轻患者机体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并可降低医患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及传统开放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采用MIS-TLIF治疗26例(MIS-TLIF组)、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30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Bridwell分级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在术后腰椎CT上采用Ra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4.7±2.1)个月。MIS-T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T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TLIF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12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2组椎间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A型螺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型螺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共发生硬膜撕裂4例、下肢麻木加重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临床疗效类似,且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情况及椎旁肌肉损伤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建议选择传统开放TLIF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MIS-TLIF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9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56.9岁。病变节段:L3,4 3例,L4,5 15例,L5S1 21例。其中21例行单边固定融合术(单边固定融合组),18例行MIS-TLIF术式(MIS-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时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单边固定融合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分别为(95±25) min、(4.2±0.4)次,明显少于MIS-TLIF组的(120±35 ) min 及(10.1±3.9)次(P<0.05).MIS-TLIF组患者的平均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75±45) ml、(7.2±2.2) d,显着低于单边固定融合组的(165±60) ml 及(11.0±3.7) d (P<0.01).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期间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显着改善(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内固定、融合器在位,术后1年CT图像提示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acnab疗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单边固定融合术与MIS-TLIF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艳宁  杨小胜 《中国骨伤》2023,36(5):436-439
目的:探讨改良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手术22例,双节段手术62例。根据入院时手术节段及顺序分别编号分组,其中观察组(改良交替负压引流组)42例,术后给予自然压力引流,24 h后改为负压引流;对照组42例,术后给予负压引流,24 h后改为自然压力引流。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24 h和术后1周最高体温、引流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456.69±124.50)、(572.36±117.75) ml,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4.00±1.17)、(4.95±1.31) 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最高体温分别为(37.09±0.31)、(37.03±0.33)℃,术后1周最高体温分别为(37.05±0.32)、(36.94±0.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表浅伤口感染1例(2.38%),对照组2例(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伤口感染及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采用改良的交替负压引流方式,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而不增加引流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两种温度灌洗液对患者体温、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术中灌洗液的温度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8.8±9.8)岁;L4,5 7例,L5S1 33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8±7.2) kg·m-2;使用加温至37℃的生理盐水为灌洗液。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1.5±10.9)岁;L4,5 5例,L5S1 35例;BMI(26.4±6.2) kg·m-2;使用室温20~22℃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从镜下操作开始后每间隔10 min记录患者体温,观察术中并发症;记录术前和术后2 h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h腰部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h纤溶-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所有患者术中体温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体温低于试验组。试验组共12例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共22例不良反应事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血TNF-α,IL-6和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试验组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腰痛VAS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 D-dimer和FDP水平均较术前均升高(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APTT与PT水平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试验组(45.2±14.1) ml,对照组(59.5±15.6) ml,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试验组(46.7±13.8) min,小于对照组的(58.3±15.2) min(P<0.05)。结论:较传统室温灌洗液,等体温灌洗液能减少椎间孔镜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费慧 《中国骨伤》2020,33(9):853-859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55~73(62.2±5.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期行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术后6个月行腰椎CT检查,观察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患者OLIF手术时间(98.7±16.8)min,术中出血量(50.2±10.7)ml。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101.5±23.4)min,术中出血量(63.1±19.7)ml。总手术时间(200.2±40.2)min,术中出血量(113.3±30.4)ml。术后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5(16.5±5.3)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8±1.6)分、(6.2±1.1)分和(64.6±10.4)%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1.0±0.5)分和(15.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侧凸Cobb角和SVA分别由术前的(20.3±13.5)°、(42.3±16.5)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5.5±3.1)°、(25.1±10.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和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25.8±8.2)°、(5.9±2.7)mm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39.3±9.1)°、(10.9±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CT导航置钉240枚,术中O形臂三维扫描优良率为96%(230/240)。术后6个月腰椎CT显示椎间融合器均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后的随访中恢复。结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微创、导航置钉准确、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PET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37例,其中77例术中采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分离组),60例采用局部麻醉(局部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分别记录切开皮肤时、椎间孔成形时及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时统计患者再手术意愿。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分离组随访12 ~ 25(17.33±6.12)个月,局部组随访12 ~ 27(18.56±6.11)个月。分离组手术时间短于局部组,再手术意愿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离组在椎间孔成形时、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切开皮肤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用于PETD具有患者接受程度高、麻醉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术中疼痛,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或不加中间螺钉治疗伴有低骨密度的Magerl A3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接受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术的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93例,按排除标准排除9例,余84例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男38例,女46例;年龄56~73(64.78±7.12)岁;骨密度0.61~0.89(0.73±0.14) g/cm3;随访时间11~25(17.58±6.12)个月。其中加中间螺钉(A组)45例,不加中间螺钉(B组)39例。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术后X线片测量Cobb角,椎体楔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和椎体前部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进行影像学随访,并计算上述参数的矫正丢失度。结果:84例患者中有5例螺钉松动(A组2例,B组3例,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良好,VAS和ODI明显改善,两组在所有随访时间(术后3 d、1 个月、末次随访)的VAS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影像学评价(Cobb角、VWA和AVBH)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但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可观察到明显的复位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VWA、AVBH丢失度(差值)A组分别是(5.26±4.18)°,(4.63±3.80) °,(9.54±8.71)%;B组分别是(6.01±4.34) °,(6.55±6.21) °,(11.67±9.95)%;但两组之间的复位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中间伤椎置钉并不能增加其稳定性,两组经皮短节段内固定均不能抵抗Magerl A3胸腰椎骨折骨折合并低骨密度的复位丢失。由于伤椎螺钉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因此对低骨密度的老年Magerl A3胸腰椎骨折使用中间螺钉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ETD治疗的28例TLIF术后相邻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74.0±8.8)min,手术出血量为(32.6±6.8)m L,住院天数为(2.68±1.06)d,随访时间为(25.1±3.4)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 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3%。结论 PETD治疗TLIF术后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运动康复对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TED)后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的残留疼痛、步态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影响。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PTED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接受的康复形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和对照组(接受一般康复宣教),每组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2 d、6个月对患者的VAS、ODI评分及步行支撑相比值进行观察,并对支撑相比值与VAS、ODI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2 d,观察组支撑相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两组支撑相比值与ODI、VA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可以缓解或消除术后残余疼痛问题,改善步行平衡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L_(2,3)1例,L_(3,4)3例,L_(4,5)12例,L_5S_19例。术前、术后1周、1年进行采用视觉摸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的腰痛、腿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2个月。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8.6 min。术后无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复发病例。术前、术后1周、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8±0.5、2.5±0.4、0.9±0.2;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1±0.6、1.5±0.4、0.7±0.6;腰椎ODI评分分别为69.2±1.8、22.5±4.7、10.2±2.4,各项目三者之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青少年LDH患者82例,其中40例(A组)采用PELD治疗,42例(B组)采用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咬骨体积,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咬骨体积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A组为92.50%(37/40),B组为90.48%(3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B组为7.1%(3/4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PELD可取得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近的临床疗效,且可降低出血量,减少骨性结构破坏,缩短患者术后卧床及康复时间,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青少年LDH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_(1,2)节段5例,L_(2,3)节段6例,L_(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_(1,2)节段3例,L_(2,3)节段4例,L_(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D打印个性化腰椎支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初次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56(45.23±6.07)岁;病程1~24(6.25±0.82)个月,佩戴3D打印个性化腰椎支具实施康复治疗;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7(42.78±7.58)岁;病程1~24(6.72±1.36)个月,佩戴传统腰椎护具实施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3周)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治疗前两组JOA、ODI、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3周)后,两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ODI、VAS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72~83岁,平均(66.7±2.5)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30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VAS评分(术后12、24、48、72 h),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24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和住院时间的比较上,椎间孔镜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椎间孔镜组切口疼痛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60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于术后1、24个月时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椎间孔镜组患者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路15例,男10例,女5例,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评分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3例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均为L4/L5/S1椎间盘突出,男27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34.5岁;椎间盘突出在同侧14例,不同侧19例。局麻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监护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应用PELD行椎间盘髓核摘除。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75 min;出血量25~55 m L,平均25 m L;所有患者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由术前平均48.8%降至平均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6.9%(31/33)。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