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溶栓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106例DVT患者进行早期尿激酶溶栓,配合抗凝等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栓效果显著,75.3%以上的患者深静脉再通,无深静脉反流,总有效率为100%,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治疗,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各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惦治的1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溶栓,抗凝等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165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2例,有效率100%;溶栓治疗共89例,有效率85.4%;抗凝治疗28例,有效率60.7%。近期有效率达73.3%。肺栓塞发生率1.2%,其中91例随访2个月-48个月,后遗症发生率为39.6%。结论 DVT的治疗有多种方法,我们主张早期诊断,中央型DVT可以采用手术取栓的方法,周围型和混合型DVT适用溶栓,抗凝以及其他方法治疗,亚急性DVT可以用抗凝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均分为局部溶栓加抗凝组(A组,n=20)和单纯抗凝组(B组,n=20).比较2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方法具有平均起效时间快、疗程短等优点,总有效率优于单纯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方法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 对该院2004~2009年收治的3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和D二聚体捡查确诊.35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溶栓组:常规组以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加疏血通治疗;溶栓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由肿瘤引起10/35例占28.6%,由手术后引起1/35例占2.9%,由糖尿病引起8/35例占22.9%,由感染引起1/35例仅占2.9%.常规组有效率89.5%,溶栓组有效率93.8%,总有效率91.7%.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共28例占80%.结论 肿瘤、手术后和糖尿病是DVT的常见病因.抗凝和溶栓治疗是DVT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及肺栓塞.溶栓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予支架置入术或经皮血栓切除术.高危或术后患者应予以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用尿激酶溶栓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5例。结果 随访 6个月 ,临床治愈 18例 ,治愈率 72 % ;显效 5例 ,显效率 2 0 % ;有效 2例 ,有效率 8%。结论 非手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发现早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76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预防组,各组为38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预防组则给予必要的预防措施,同时针对并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采用导管溶栓、药物抗凝及手术取栓等方式予以治疗。结果:对照组并发DVT为24例(63.16%),预防组为6例(15.79%),两组并发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30例并发DVT患者均采取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治疗,其中采用药物抗凝治疗为11例,总有效率为72.73%,行导管溶栓治疗10例,总有效率为90.0%,手术取栓9例,总有效率为88.89%,导管溶栓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手术取栓差异不明显(P0.05),相比于药物抗凝治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对其采取必要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实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有效降低,如若发生,可对其采取手术取栓及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87例DV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78例患肢肿胀,并有疼痛感,18例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超声多普勒检查异常率达100%,准确率达97.7%;根据病情个体化溶栓、抗凝及中药治疗,治愈率达77.0%(67/87),显效率达14.9%(13/87),总有效率达98.9%(86/87)。随访53例,可正常生活及工作51例,占96.2%,形成DVT后综合征(PTS)2例,占3.8%;1例复发DVT-PTE,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病愈。结论:DVT的诊断并非十分困难,治疗宜高度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全面综合考虑,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会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65例DVT的临床资料.结果: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DVT正确率达94.5%.65例经过抗凝、溶栓、手术等综合治疗,显效38例,有效22例.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DVT的首选诊断方法.抗凝、溶栓、祛聚与手术二者相互结合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护理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严重烧伤后合并DVT患者13例。结果 13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结论采用抗凝及溶栓非手术保守治疗和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继续溶栓、抗凝治疗。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继续溶栓、抗凝治疗对于DVT治疗效果和预后与传统保守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合并DVT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37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21例)抗凝治疗,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全部病例下肢肿胀症状均明显好转,复查彩超血栓消失或静脉狭窄改善.治疗组有效率89.1%,对照组有效率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治疗的186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下腔静脉滤器植入116例,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手术取栓62例,深静脉置管溶栓54例.随机分为3组,置管溶栓组54例,手术取栓组62例,抗凝组70例.结果:149例(80.1%)随访3~72个月,平均40个月.116例滤网均展开良好,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胀痛,1周后逐渐消失,无移位、倾斜和扩张不良.多普勒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发现2例18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其他下腔静脉均通畅.溶栓组显效4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手术组显效5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抗凝组显效13例,有效43例,无效14例.手术组和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1),但手术组和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抗凝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下肢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ICU内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发病原因、监测方法、治疗及预后,为ICU内DVT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中心ICU 3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ICU内DVT发病率为4.7%(32/681),本组中DVT发病率前三位病因分别为急性重症胰腺炎(46.9%,15/32)、多发伤(28.1%,9/32)、高血压脑出血(12.5%,14/32).常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置管、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等.经抬高患肢,抗凝和溶栓治疗7~14天30例治愈,占93.8%(30/32).仅1例并发肺栓塞,占3.1%(1/32),无病例死亡.结论:ICU危重病人是DVT高发人群,病因多样.对高危病人应密切注意防治血管性并发症.D-二聚体、血小板变化、下肢及盆腔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是有效的监测手段.早发现、早期积极抗凝溶栓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介入溶栓用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探析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集2016. 12~2018. 2期间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并发下肢DVT的60例患者资料,遵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照、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 7%、9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意义(P 0. 05);随访12个月,对照、观察组下肢DVT复发率分别为16. 7%、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和常规抗凝治疗相比较,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DVT,能更明显的改善深静脉血液通畅性,优化近期疗效,降低下肢DVT复发率,对骨科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是指仅累及小腿深静脉的血栓形成过程, 占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30%~50%。研究表明, IDDVT具有向近端深静脉扩散的潜在风险, 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PE)。在抗凝治疗方面, 近端DVT和PE得到了深入且广泛的研究, 目前已有一套基于高质量证据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而IDDVT因现有临床研究结论迥异且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其抗凝治疗策略尚无共识。本文重点对IDDVT后是否抗凝、抗凝药物选择、抗凝剂量选择以及抗凝疗程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下肢DVT患者56例,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多途径给药)、抗凝、祛聚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于治疗后2~5 d,下肢肿胀明显消退,出院复查溶栓患者大部分血管再通;出院后随访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和下肢坏死,部分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98例,其中31例在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术前术后正确的康复护理指导。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PE)的发生。31例患者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正确护理,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且安全,正确的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结果 随访6个月,临床治愈18例,治愈率72%;显效5例,显效率20%,有效2例,有效率8%。结论 非手术溶栓治疗下肢溶静脉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导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加周围系统溶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下肢周径差、静脉畅通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43/50),对照组为60.0%(30/50),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下肢周径差更小、静脉畅通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 导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DVT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两种给药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随机分为患肢局部溶栓组(110例)和上肢浅静脉溶栓组(55例),观察其疗效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局部给药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9.0%,无出血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上肢浅静脉给药溶栓组总有效率81.8%,2例发生出血并发症,1例发生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0.56%。2组在疗效上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患肢局部溶栓可明显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