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微创技术在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患肢顺行穿刺加长球囊,对46例膝下段ASO患者51条肢体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患肢PTA技术成功率88.2%(45/51)。术后随访6个月~2年,94.1%(48/51)患肢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88,2%(45/51)患肢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5条患肢足踝部溃疡愈合;2条患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8±0.13升至术后的0.89±0.15,最近一次随访测量值为0.85±0.14。结论:顺行穿刺加长球囊行PTA技术治疗膝下段ASO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 55例患者共55条肢体接受了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4.5%(41/55),无并发症发生.共随访6m,失访率为0;其中,技术成功组所有患肢血供明显增加,相应节段肢体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麻木感和痛感显著减轻,生存率为95.1%,肢体存活率97.6%;技术失败组患者生存率为78.6%,肢体存活率71.4%,随访期间ABI为(0.78±0.13).结论 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PTA及支架在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ASO)腔内治疗手术的疗效。方法 老年下肢ASO患者56例,分为腔内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33例患者48条下肢,予阿加曲班静脉滴注2W,波立维、培达长期口服,3月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0d。腔内治疗组23例患者33条下肢,予球囊扩张(PTA)及选择性股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给予药物治疗组相同药物治疗。治疗6月后比较两组踝肱指数(ABI)和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麻木感、坏疽溃烂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后ABI改善程度,A组有统计学意义,B组无统计学意义。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麻木感、坏疽溃烂改善程度方面A组均优于B组。下肢疼痛麻木感.坏疽溃烂改善有效率A组和B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老年人下肢ASO是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心管外科常见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及正确处理,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风险更大。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了13例髂股动脉以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因多种原因未实行手术及其他有创治疗,仅予患肢动脉内溶栓的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评估287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6%,临床表现好转率83%,血管再通率为96%,踝/肱指数由0.19~0.63,平均(0.44±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1±0.22).结论 应用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盐酸沙格雷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共36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的46条患肢,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盐酸沙格雷酯100 mg,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120 U,3次/d, 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中疗效明显的有5条下肢,占20.8%;症状有改善的12条, 总体有效率70.8%;没有变化的6条,1例因皮疹而中止治疗.对照组中3条症状有改善,其余没有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5).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主诉.结论盐酸沙格雷酯用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治疗,安全有效,服用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在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入路逆行穿刺的方法,对12例双侧髂段ASO患者共24条下肢行PTA及PTSA。结果:1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23条下肢得到了PTA及PTSA治疗。术后随访2- 24个月,患肢发凉、无力、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4条下肢足靴部溃疡缩小或者愈合,1条下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得到治疗的23条患肢ABI由术前0.29±0.15升至术后0.56±0.17。结论: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髂动脉ASO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38条患疾下肢)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经肱动脉穿刺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1例3个月后继发动脉内血栓形成,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血管均开通,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0.19~0.62(平均0.42±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3±0.18)。结论:经肱动脉穿刺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稳定可靠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18条犬左侧开胸后侧壁阻断降主动脉近端,环形切开外膜、中膜约1/2周径,找到动脉壁分层裂隙,沿裂隙用特制剥离子向下、侧方、向上分离.再环形剪开内膜约1/2周径,将已切开的内膜下唇双角处分别缝合固定于邻近的侧动脉壁,即内膜片双角进行缝合,然后将远端外膜及中膜缝合于近端主动脉壁上.再行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腹主动脉前壁穿刺,用Omnipaque造影剂以10~15 mL/s速度经猪尾巴导管DSA造影及彩超跟踪检查.再经穿刺点置入覆膜支架至主动脉弓降部夹层裂口处,准确定位后释放.结果 直视下、术中彩超影像跟踪、即时DSA造影均显示动脉夹层立即形成并向远端撕裂,置入覆膜支架后夹层裂口被完全修复.结论 应用主动脉内膜片双角缝合法,可建立与人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1,2],经覆膜支架置入后形成腔内修复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所致,多发生于小腿静脉或8985静脉内。DVT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上升的趋势。早期对DVT的治疗主要是抗凝疗法,随着溶栓药物的发展,联合抗凝治疗,对DVT的治愈及DVT并发肺栓塞和DVT后遗症有了明显的改善。本文对收治的97例DVT患者(从1980年~1998年)作一分析,将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对DVT的有效治疗。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一)传统治疗组 本组以肝素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共34例,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