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一氧化氮在大白鼠内毒素血症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毒素诱导腹腔感染来研究一氧化氮对肝脏的作用。给大白鼠单独注射PLS可致血浆中NO水平明显增高;先注射LPS,同时再注射NO合酶制剂-精氨酸甲基酯,则显著抑制大白鼠务 中NO水平的升高,同时加重肝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中内毒素(LPS)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及其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0例正常入的血浆、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LPS和NO水平。结果无论有无合并SBP,肝硬化患者的血浆LPS、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合并有SBP组的血浆及腹水内毒素和NO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组(P〈0.01)。结论检测血浆及腹水中的LPS和NO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SBP,对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抗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损伤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分离纯化血浆脂蛋白;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DL、LPS、HDL+LPS,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时间;用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样中TNF-α水平并检测小鼠血样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注射LPS和HDL+LPS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注射生理盐水和HDL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明显缩短,而注射LPS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与注射HDL+LPS组小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L有抗内毒素的作用,能影响小鼠血浆中TNF-α因子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感染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舌下静脉注射PDS进行预治疗,10rain后注射细菌内毒素(LPS5mg/kg)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内毒素休克(LPS)组;地塞米松(LPS+Dex)组;人参二醇组皂苷(LPS+PDS)组。颈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休克后2h和4h腹主动脉取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S活性和N02^-/NO3^-的含量,间接反映N0的水平。结果注射内毒素后,模型组的MAP迅速下降,在低水平维持,LPS+Dex组和LPS+PDS组的MAP未见明显下降,优于模型组(P〈0.01);注射内毒素2h后模型组的血清NOS和NO明显升高,LPS+Dex组和LPS+PDS组NOS活性、NO2^-/NO3^-含量显著低于LPS组(P〈0.05)。结论PDS能够明显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低血压状态,降低NOS活性、NO含量,并对其NO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内毒素(LPS)作用的影响.方法静脉分别注射LPS 1、2.5、5 mg/kg,复制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 ELISA法检测血浆Ox-LDL含量;Ox-LDL 0.35、1.4 mg/kg静脉注射预处理小鼠,30 min后注射LPS 1 mg /kg,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含量;观察Ox-LDL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小鼠24 h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浆Ox-LDL明显升高,LPS注射后0.5~8 h ,各剂量组血浆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不同剂量Ox-LDL预处理小鼠血浆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LPS单纯注射组同时相点(P<0.01),且24 h死亡率增加.结论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浆Ox-LDL水平明显增高,与LPS呈明显的量效关系;Ox-LDL能增强LPS的致炎效应,这可能与其部分封闭清道夫受体(SR),导致LP S清除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阳  张平  王昭君 《黑龙江医学》2012,36(1):4-5,1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实验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饮用0.03%~0.04%硫代乙酰胺(TAA)溶液10周复制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①正常+LPS组(对照组);②肝硬化组(TAA组);③肝硬化+LPS组(TAA+LPS组);④肝硬化+LPS+AG组(氨基胍组)。模型造成后,除TAA组外,其余各组向腹腔内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LPS)3.0 mg/kg,同时TAA组向腹腔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AG组于注射LPS 3 h后,腹腔注射AG(50 mg/kg)。并在注入LPS 6 h后,各组动物经腹主动脉穿刺采全血观察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一氧化氮(NO)的表达。结果对照组、TAA组、AG组、TAA+LPS组动物血浆内NO、AST、ALT水平依次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氮参与了大鼠肝硬化时内毒素血症引起的肝损伤,但它未起到保护作用,它与内毒素对机体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剂量内毒素(LPS)预处理对LPS介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LPS通过腹腔注射小鼠;丁基亚磺酰亚胺(BSO)处理耗尽小鼠肝脏谷胱苷肽(GSH)含量;血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基因表达测定采用RT PCR。结果① 低剂量LPS预处理降低高剂量LPS诱导的小鼠肝功能损伤;② 低剂量LPS刺激肝脏GSH含量升高;LPS预处理组GSH水平显著高于高剂量LPS处理组;③ BSO预处理后,LPS预处理组与高剂量LPS组的血浆ALT和AST水平没有差别;④ LPS处理导致转硫途径关键酶——胱硫醚β合酶活性以及GSH合成途径关键酶——γ 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表达升高。结论低剂量LPS通过上调肝组织中GSH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加GSH的含量,减轻高剂量LPS诱导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8.
绞股蓝总皂甙预防和延缓家兔休克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皂甙(GPS)对注射内毒素的家兔休克的作用。方法:动物静脉麻醉后,取血测量血小板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和NO水平。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测量血压。动物处死后,取血现次测量血小板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和NO水平。结果: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内毒素(LPS)组平均动脉血压(MAP),在实验后4,6h明显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实验后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实验前(P<0.01),NO明显高于实验前,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GPS组实验后的NO浓度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5),但低于LPS组实验后的NO浓度(P<0.05);实验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1),但高于实验后LPS组(P<0.05);实验后纤维蛋白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5),但高于实验后的LPS组(P<0.05);实验后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实验前和对照组(P<0.05),但短于实验后的LPS组(P<0.05)。结论:绞股蓝总皂甙有预防和延缓家兔休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腹腔注射(ip)内毒索(LPS)时卵巢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及与血浆E2和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阴道涂片法确定小鼠动情周期,分别用RIA法和分光光度法检于动情周期不同阶段ipLPS时卵巢NO、ET的变化及与E2和P变化的关系。结果卵巢NO含量分别于动情期(此时E2含量较高)、动情后期(此时P含量较高)及动情问期(此时E2和P含量均低)受LPS处理后均升高,但于动情间期的升高程度更加明显;卵巢ET含量分别于动情期和动情问期受LPS处理后升高,但于动情后期受LPS处理无明显变化。结论内毒素诱导的NO、ET的升高与动情周期有关,E2或/和P能通过部分或完全拮抗内毒素诱导的NO或/和ET的升高,从而对内毒素导致的机体损伤产生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内毒素心肌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槲皮素对照组、内
毒素血症组以及槲皮素干预组。阴性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槲皮素干预组大鼠食用含按槲皮素的鼠饲料
(100 mg/kg)。内毒素组小鼠腹腔注射LPS(10mg/kg)诱导内毒素血症模型。槲皮素干预组大鼠先食用含槲皮素(100 mg/kg)
的饲料7 d后,腹腔注射LPS(10mg/kg)。6 h后超声心动仪测定小鼠心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Bax、Bcl-2、NOS
和eNOS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NO含量。同时,记录小鼠5 d生存率,并描绘生存曲线。结果槲皮素预处理后,与内毒素组相
比,小鼠心肌功能显著得到了改善;内毒素组小鼠心肌组织中iNOS蛋白水平增高,eNOS水平降低。而经槲皮素干预后,iNOS
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eNOS表达水平增高;LPS处理后,Bax显著增高,Bcl-2轻微降低。槲皮素干预后,Bax降至对照组水平,
Bax/Bcl-2比值降低;内毒素组小鼠血清NO水平增高近3.5倍。槲皮素处理后,NO含量明显降低(P<0.05);内毒素组5d后小鼠
生存率为10%,而槲皮素干预组生存率达45%(P<0.05)。结论槲皮素可减轻LPS 所致的小鼠心功能不全,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对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内毒素(LPS)诱导大鼠肺损伤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LPS组(5mg/kg),低剂量氯胺酮治疗组(5mg/kg),高剂量氯胺酮治疗组(10mg/kg),每组12只。建立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于注射LPS后4h处死大鼠,测肺湿/干重比,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蛋白浓度,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NO水平。RT.PCR测肺组织中.NOSmRNA表达,Western-blot测肺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结果LPS组大鼠肺湿/干重比、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蛋白浓度均明显增加(P〈0.01),肺组织中TNF-α、IL-8、NO水平显著性升高(P〈0.01),同时肺组织中iNOSmRNA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均增加。而氯胺酮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较LPS组减轻,大剂量组作用更明显。结论氯胺酮通过抑制NF-κB表达,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腹腔注射制造大鼠肝硬化模型,并将肝硬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乳果糖组每日灌服乳果糖,对照组灌服糖水,10 d后检测各组鼠的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乳果糖治疗组血浆LPS、TNF-α、ALT水平较肝硬化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果糖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LPS来降低TNF-α水平,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梗N-性黄疸大鼠肠黏膜血液动力学改变对肠源性内毒素(LPS)血症的影响.[方法]制作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LPS含量.[结果]梗阻性黄疸1周组大鼠血浆ET,LP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但NO含量无明显变化;梗阻性黄疸2周组大鼠血浆NO,ET,LPS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中以NO含量变化最为明显.NO/ET与LPS呈负相关.[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血浆NO,ET含量的变化与肠源性LPS血症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腹腔注射制造大鼠肝硬化模型,并将肝硬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乳果糖组每日灌服乳果糖,对照组灌服糖水,10 d后检测各组鼠的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乳果糖治疗组血浆LPS、TNF-α、ALT水平较肝硬化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果糖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LPS来降低TNF -α水平,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脉散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诱导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脉散在不同时间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拟用LPS攻击建立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模型。用生脉散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取造模后2h及8h两个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清LPS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iNOS)和总一氧化氮合酶(zNOS)水平。结果2h后生脉散可减低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IL-6、ICAM-1和N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h后生脉散可减低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和ICAM—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肝衰竭状态下,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并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炎症级联反应,生脉散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毒素休克小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6)和5个实验组(5个时间点,n=6)。实验组应用LPS腹腔注射建立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并分别于LPS给药后0.5h,2h,6h,12h,24h测定肝组织匀浆NO水平,并取肝细胞分离纯化,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肝组织匀浆NO水平从0.5h到6h逐渐升高,6h达高峰(P〈0.01),6h到24h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结果正常对照组凋亡率为2.33%,LPS五个时间组凋亡率平均分别为10.34%,21.65%,26.12%,30.12%,36.51%,LPS组肝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ST和ALT水平在LPS注射2小时开始升高,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结论NO的大量产生早于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凋亡,可能在内毒素休克早期诱导肝细胞凋亡和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再以脂多糖(LPS,0.5 mg/kg)腹腔注射诱导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注射LPS后6 h、12 h、24 h及72 h各时间点血糖、胰岛素、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结果内毒素血症糖尿病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于注射LPS后24 h达峰值(P<0.05);而血清SOD、GSH水平却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分别于注射LPS后24 h达峰值或谷值;注射LPS后的血糖(12、24、72 h)及胰岛素水平(24、72 h)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毒素血症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加NO的生成,同时加重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计乳果糖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血清ATL的影响。方法:将四氯化碳(CCL4)注射于SD大鼠皮下,诱导肝硬化伴腹水动物模型。将该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乳果糖治疗组,检测各组和正常鼠的血浆LPS,TNF及血清ALT水平。结果:肝硬化模型组LPS,TNF,AL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乳果糖治疗组血浆LPSTNFALT水平较肝硬化模型组明显升高;乳果粮治疗组血浆LPS、TNF、ALT水平较肝硬化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乳果糖能通过降低血浆LPS来显著降低TNF,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内毒素(LPS)耐受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抑制剂LiCl对LPS诱导肝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选取雄性健康SD大鼠36只,体质量(200±10)g ,分为对照组、LPS耐受组和LiCl处理组,每组12只;LPS耐受组于实验第1、2、3天依次接受0.015、0.030和0.060 mg/kg的LPS腹腔注射,LiCl处理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0.25 mL浓度为2.5 mol/L 的LiCl ,对照组腹腔注射0.25 mL PBS ;预处理结束后每组再按是否接受致死量的LPS(10 mg/kg)攻击而分为LPS(+)和LPS(-)两个亚组,LPS(+)亚组大鼠接受10 mg/kg的LPS腹腔注射,LPS(-)亚组接受等体积的PBS腹腔注射,连续观察12 h后麻醉、活杀、取材。观察肝脏大体病变;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定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乳酸脱氢酶(LDH)及总胆红素(TB)水平;检测血清中IL‐10及 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在LPS攻击后肝脏组织损伤明显,肝功能指标ALT、LDH和TB明显升高,血清 TNF‐α和IL‐10升高;LPS和LiCl预处理可改善LPS诱导的肝组织损伤,改善肝功能,抑制TNF‐α升高并上调血清IL‐10。结论大剂量LPS腹腔注射可诱导肝损伤,LPS耐受和GSK‐3抑制剂LiCl具有相似的肝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并腹腔注射小剂量外源内毒素后24h,检测血浆及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肝部分切除加内毒素组,血及肝脏MDA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谷丙转氨酶变化一致,而血浆和肝脏SOD活性则显著降低。相反,假手术组注入同量内毒素,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后,对内毒素耐受力降低,输入小量外源内毒素即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