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关系。结果共89例早期胃癌病人纳入研究分析,所有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3/89)。肿瘤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5.6%及22.0%,各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9%(2/41)及22.9%(11/4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高分化良好型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0.3%(3/29)、18.5%(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6例病人伴有脉管癌栓,其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影响(P <0.05),其比值比(OR)值分别为4.7、3.2、15.1和5.7。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转移与否同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切除原发灶、病理证实和完成随访的3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法,将患者分为肝转移和无肝转移两组,选择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长径、浸润周径、浸润深度、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位置、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组织学类型等因素,用SAS6.12进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浸润肠管壁的周径(P=0.022)、浸润深度(P=0.001)、静脉癌栓(P=0.001)、淋巴结转移位置(P=0.001)和肝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癌栓(P=0.005)和淋巴结转移位置(P=0.001)和肝转移相关,静脉癌栓和淋巴结转移位置无交互作用。结论肿瘤浸润周径、浸润深度、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与发生结直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术后病理检查发现伴随有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性较大,而癌肿部位、大体类型、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组织学类型与肝转移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体形态、脉管浸润及局部溃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检测出淋巴结转移32例(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OR=2.080,P=0.022)、浸润深度(OR=21.048,P=0.001)、组织学类型(OR=3.507,P=0.018)、脉管浸润(OR=2.406,P=0.009)及局部溃疡(OR=2.738,P=0.001)均有关,肿瘤直径2 cm、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存在脉管浸润及存在局部溃疡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和局部溃疡均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安徽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于2013年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4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是否有脉管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4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0.14%,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3%(1/70),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5%(14/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脉管神经侵犯情况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有脉管神经侵犯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及有脉管神经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前正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及判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2枚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1~2枚SLN阳性且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118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nSLN未转移(nSLN-)组患者64例,nSLN转移(nSLN+)组患者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nSLN转移与肿瘤大小、脉管癌栓、SLN转移比例有关(P=0.001,P=0.030,P=0.002),但与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核分级、SLN转移数目、ER、PR、C-erBb-2、Ki67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脉管癌栓、SLN转移比例均为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分别为3.159,2.425,2.258,均P0.05)。结论肿瘤大小≥2 cm、脉管癌栓、SLN转移比例≥2、3均为1~2枚SLN阳性乳腺癌患者nSLN转移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7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体类型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Χ2=18.806,P=0.000);淋巴结转移数<4个组生存率高于淋巴结转移数≥4个组(Χ2=4.659,P=0.031).结论 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其间关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4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242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1%(22/242),其中黏膜内癌为5.5%(10/182),黏膜下癌为20.0%(12/60).14例患者仅第1站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跳跃性转移,4例同时出现第1站和第2站甚至第3站淋巴结转移.第1站淋巴结转移18例,以第7组和第3组转移频次最高,各8例;第2站淋巴结转移7例,局限于第8a组(4例)和第9组(3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2例,第4sa组和第16b组各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03,OR=4.386,95%CI:1.656~11.617)和有无脉管瘤栓(P=0.002,OR=13.621,95%CI:2.711~68.447)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密切相关;术前和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手术方案的合理制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186例早期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数量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联合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8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22/186)。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20)、组织学分型(P=0.013)、有无溃疡(P=0.013)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至黏膜下层(OR=3.370,95%CI:1.191~9.537,P=0.022)、未分化型(OR=3.325,95%CI:1.187~9.313,P=0.022)以及合并溃疡(OR=5.202,95%CI:1.144~23.662,P=0.033)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溃疡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联合上3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无论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未见淋巴结转移(0/41),未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者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各组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以及合并溃疡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合并溃疡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大;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肺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检测肺内第12、第13组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6月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标准肺癌根治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44~73(61.1±15.4)岁;鳞癌20例,腺癌17例,肉瘤样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未进行放、化疗。对术后标本内的肺内淋巴结进行取材并标记所有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共取得淋巴结652枚,平均每例17.2枚。转移淋巴结共78枚,转移度为12.0%。24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3.2%。其中N_1 22例,N_1+N_2 10例,跳跃性N_2 2例。38例患者中共检出第12、13组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31.6%。共清扫第12、第13组淋巴结95枚,14枚转移,转移率为14.7%。常规病理检测无纵隔及肺内淋巴结转移患者18例中检出单纯第12、第13组淋巴结转移者4例,检出率为22.2%(4/18),N_1淋巴结漏诊率为33.3%(4/1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肺内第12、第13组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χ~2=6.453,P=0.011),与病理类型(χ~2=0.118,P=0.732)、肿瘤大小(χ~2=0.930,P=0.759)及肿瘤分型(χ~2=1.648,P=0.199)无关。结论肺内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尤其分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常规进行病理检测,以提高肺癌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0年10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86例EG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EGC患者中,17例(9.1%)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癌(T1b)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患者(T1a)(15.1%vs. 4.2%,χ~2=5.177,P=0.023);病灶最大径2cm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最大径≤2cm患者(14.3%vs. 5.5%,χ~2=4.190,P=0.041);伴有脉管浸润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脉管浸润患者(50.0%vs. 6.8%,χ~2=21.247,P=0.000);总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12.5%vs. 0,χ~2=6.879,P=0.009);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与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脉管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R=6.886,95%CI=1.399~33.898,P=0.018)。173例(93.0%)患者具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95个月。全组EGC患者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92.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7.1%、95.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87.5%、65.6%,尽管前生存率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8,P=0.115)。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灶最大径2cm、伴有脉管浸润的EGC患者有更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因此对EGC要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以准确的判断术后病理分期及决定后续治疗。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癌结节。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中21(8.5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分化T1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癌结节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75、P=0.006,OR=5.98、P=0.042,OR=8.33、P=0.017,OR=10.87、P=0.026)。结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467例早期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大小(最大径,≤2 cm比>2 cm,P<0.01)、分化程度(分化良好比分化不佳,P<0.01)、浸润深度(黏膜层比黏膜下层,P<0.01)、淋巴管癌栓(无比有,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浸润均是提示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等因素有关.确定早期胃癌手术方案时,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1年7月至2007年7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77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177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3%,第一站(N1)和第二站(N2)的转移率分别为13%和3%.单因素分析发现,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88)和22%(20/89)(X2=14.222,P<0.01);肿瘤长径小于2cm和2cm以上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117)和32%(19/60)(X2=27.992,P<0.01);分化型胃癌与未分化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81)和21%(20/96)(X2=11.402,P=0.001);大体分型I型、Ⅱ型和Ⅲ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2/6)、8%(7/99)和19%(14/92)(X2=8.172,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长径大于2cm(OR=8.408,P<0.01)、侵及黏膜下层(OR=5.926,P=0.009)和未分化型胃癌(OR=4.880,P=0.020)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径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治性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期间3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本组38例胰头癌患者中有3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1.6%,1年累积生存率为38.7%,2年累积生存率为12.9%。2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远处转移与肿瘤大小(rs=0.421,P=0.008)及TNM分期(rs=0.746,P=0.000)有关,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有关(rs=0.543,P=0.001),肿瘤大小也与TNM分期有关(rs=0.475,P=0.003)。3单因素分析影响胰头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表明,性别(P=0.045)、肿瘤大小(P=0.004)、分化程度(P=0.003)、TNM分期(P=0.000)、远处转移(P=0.002)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的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03)及淋巴结转移(P=0.007)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4 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的结果显示,中、高分化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低分化患者(χ2=11.356,P=0.003);TNMⅠ+Ⅱ期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Ⅲ+Ⅳ期患者(χ2=15.970,P=0.000);无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有远处转移患者(χ2=9.248,P=0.00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的预后明显好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χ2=10.144,P=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关系密切,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胃腺癌53例,胃黏液腺癌30例,胃印戒细胞癌15例,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1)3种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神经侵犯及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手术根治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癌栓、侵犯深度及p 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手术根治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侵犯深度及p TNM分期有关(P0.05),胃黏液腺癌患者的预后与手术根治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及p TNM分期有关(P0.05),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区域淋巴结转移、侵犯深度及p TNM分期有关(P0.05)。(3)将与3种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因素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P=0.016)、区域淋巴结转移(P=0.042)、侵犯深度(P=0.021)及p TNM分期(P=0.009)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黏液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肿瘤侵犯深度(P=0.032)及区域淋巴结转移(P=0.002)是影响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随访时间60个月,胃腺癌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胃黏液腺癌患者为43个月,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为23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胃腺癌患者为30.2%,胃黏液腺癌患者为23.3%,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为26.7%。三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13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也不同,但是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3种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共同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多排CT对早期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早期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725例胃癌病人(包括115例早期胃癌)术前行MDCT检查,并将其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MDCT对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4.8%(86/115)和99.0%(604/610),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MDCT检出的早期胃癌瘤体明显大于未被检出者(2.8 cm比1.6 cm,P=0.000),并且其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20.9%比3.4%,P=0.040).MDCT鉴别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总准确率达94.2%(683/725).在86例MDCT检出原发灶的早期胃癌病人中,59例得到准确分期,而其余27例均被过度分期为T2或T3期,两组在大体类型(P=0.007)和分层方式(P=0.000)间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分层方式与MDCT对早期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相关.MDCT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3.7%(14/19)、85.4%(82/96)和83.5%(96/115);对<4枚转移淋巴结的判断敏感度为66.7%(10/15),对≥4枚者的敏感度达100.0%(4/4).在MDCT未检出转移淋巴结的5例早期胃癌病人中,其肿瘤均≥2 cm,2例属凹陷型黏膜内癌.1例早期胃癌兼有位于左肝内<1 cm的转移灶未被MDCT检出,其余114例早期胃癌均被准确判断为M0期.结论:MDCT对早期胃癌术前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对于被MDCT检出原发灶的早期胃癌病人,由于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且肿瘤较大,不宜行微创治疗.此外,由于多数早期胃癌病人的转移淋巴结少于4枚,且MDCT对其判断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所以在考虑对早期胃癌病人行微创治疗时,仍应高度重视淋巴结转移之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对淋巴结状况评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阴茎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3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7例阴茎癌患者的资料。分析N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高、低NLR组在年龄和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08)。淋巴结转移(P0.001,P0.001)、远处转移(P=0.002,P=0.002)、病理分期(P0.001,P0.001)、NLR(P0.001,P=0.022)分别与PFS和O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证实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和NLR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1,P=0.033)。结论:NLR是影响阴茎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2.3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年来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05例标本,解剖并分组收集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及至肛缘距离等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2 211枚,平均每例21.06枚;淋巴结转移阳性45例,转移率为42.86%;肠旁淋巴结、系膜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10%,28.85%和15.79%;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至肛缘距离有关(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至肛缘距离有关,实施根治手术时,应在综合临床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